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強檢舉棋不定 「合法欠租」虛招

強檢舉棋不定 「合法欠租」虛招

本地疫情反覆,限聚令時鬆時緊,經營者「今日唔知明日事」,根本無法正常營運。前景不明是營商大忌,現在疫情失控、確診個案急升,香港其實已陷入一場疫症危機,但政府似乎束手無策。

陳景祥 作者: 陳景祥
2022-03-03
齊物論

標籤: 全民強檢利得稅新冠疫情專題財政預算案貧富懸殊
這幾年勞工階層的困窘境况,終於令人明白全民派錢其實也有積極實際的作用。(Shutterstock)
這幾年勞工階層的困窘境况,終於令人明白全民派錢其實也有積極實際的作用。(Shutterstock)

本想寫《財政預算案》,但見到周一公布本地染疫個案高達3.4萬多宗,且疫情沒有緩和跡象,相比之下,其他議題已成次要;當務之急,是必須以雷霆手段,盡快遏止疫情擴散。

第5波疫情由1月中旬開始惡化,2月出現大爆發,2月9日首次破千宗(1161),政府專家梁卓偉教授在2月10日已預警,到3月中個案會大增,他估計每日感染人數可能多達約2.8萬。結果教授的推算原來太保守,不用到3月中,2月27日已錄得26026宗,到2月28日更高達34466宗,公立醫療系統瀕臨崩潰!專家警告在先,但到底過去近兩個月時間,政府做過什麼?

投票以分區為基礎 強檢何不按此行事?

疫情阻遏不了,情况反而急轉直下,確診數字飈升令人觸目驚心。政府表示要做全民強檢,但到執筆之時仍沒有何時開檢的確實日期;有報道指會在3月17日之後,即仍要等兩個多星期,這段時間內新增的染疫個案會有多少?屆時全民檢測找到的感染個案可能多達幾十萬,政府還有什麼地方把他們隔離?

政府曾透露檢測期長達3個星期,效率低得驚人。內地標準是5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全員核酸檢測3天內要完成;香港在內地支援下,700多萬人應該5至7天就可以完成。最引起非議的是以身分證號碼作為強檢安排的次序,令人莫名其妙。香港投票以分區為基礎,出示身分證是為了核實身分及記錄已經投票,為何強檢不以此為基礎,按我們熟悉的方法去做?

事實上,現在圍封強檢已積累了大量經驗,全民檢測應該是圍封強檢的「加強版」,全港以分區為檢測單位,限定時間內(例如6天)完成,陰性者可以離開。這些流程操作,政府一向優為之,但這次全民強檢計劃卻翻來覆去,具體細節遲遲都未能敲定,過去的高效和專業「突然失蹤」,到底是何原因?

這次全民強檢計劃卻翻來覆去,具體細節遲遲都未能敲定。(亞新社)

延租只把問題推遲 商戶說減租更實際

疫情令工商百業凋零,今年預算案「亮點」之一,是財政司長陳茂波破天荒提出以立法方式,禁止業主對經營指定行業的租戶追討欠租,為期3個月,可延長,最長半年。此議本是為了協助企業渡過目前難關,但預算案公布後有若干家連鎖食肆、零售商等宣布暫停營業或縮減服務。它們分店多,跟業主在租務上應有議價能力,而政府不惜以立例禁止業主追租,這些大集團理應可鬆一口氣,放心經營,但它們卻選擇暫時停業或縮減服務,原因相信是經營困難(生意大跌又怕員工染疫),令它們無法撐下去。

事實上,大集團和小商戶接受媒體訪問時,都對財爺的建議反應冷淡,因為幫助非常有限。他們都認為延期交租只是把問題推遲解決,財政壓力仍在;他們都認為減租更實際。業主「無良」,政府介入本應無可厚非,但理論上受惠的經營者卻並不領情,是否反映財爺摸不準商界實際困難,以致措施「不到位」,只是一記虛招?「合法欠租」的建議尚待草擬法例,然後交議會通過,遠水救不了近火,商舖寧願選擇暫停經營甚至結業!

行政長官競選在即 冀認真討論UBI

本地疫情反覆,限聚令時鬆時緊,經營者「今日唔知明日事」,根本無法正常營運。前景不明是營商大忌,現在疫情失控、確診個案急升,香港其實已陷入一場疫症危機,但政府似乎束手無策,社會正瀰漫一片焦慮不安情緒,民眾只能以不斷囤積食物和日用品「自救」。

疫情嚴峻,政府收緊限聚令,多個行業受打擊,各政黨在諮詢期已要求財爺再次「派糖」。陳茂波司長也從善如流,在今年預算案宣布向合資格的18 歲或以上市民發放1萬元電子消費券。這是陳茂波任內第3次派錢──第一次是2020年的現金發放計劃,向年滿18歲的港人每人派1萬元;去年則減半,改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代替現金;今年是第3次。

有評論提出,特區政府是否會把派錢「常規化」,效法澳門,成為每年一度的惠民措施?也有學者批評政府抗疫不力,財爺派錢是否想作為「掩口費」,紓緩市民不滿情緒?不管哪個原因,今時今日特區政府派錢是合適且對民眾直接有利的善政,而派錢跟我早前在《明報》觀點版討論過、有北歐小國開始實驗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類近。下屆行政長官競選即將舉行,我期待候選人會認真討論UBI這一概念。

不管哪個原因,今時今日特區政府派錢是合適且對民眾直接有利的善政。(亞新社)

政治貴乎適時應變 全民派錢有積極處

周永新教授在他的《明報》文章中,認為今年派錢只是應對Omicron對市民生活的殺傷力,是因時制宜的變通做法,不代表政府改變理財哲學(註1)。周教授的觀察是對的,我相信特區政府的思維沒有變;相比之下,澳門在「全民共享」理念上比香港更前衛。

澳門政府在2008年開始推出「現金分享計劃」(Wealth Partaking Scheme),至今已是連續第15年派錢,所有持有效或可續期澳門身分證的居民,都可獲發年度現金。至於派發金額,2008年為5000元(澳門元,以每名永久居民計,下同),其後金額不同,2014至2018年,每年派9000元;2019年起,每年派1萬元。

不少批評認為,澳門自回歸後開放賭權,政府庫房「水浸」,但社會民生建設卻停滯不前,貧富懸殊十分嚴重,政府於是以派錢方式「紓解民困」,也希望能紓緩民怨。

社會表面上經濟不斷增長,但基層勞工卻分享不到經濟成果,政府可以做什麼?通常的招數都是加稅、增加福利,由政府介入進行財富再分配。以香港情况來說,社會愈來愈富裕,但窮人數目卻不斷增加,不少建議認為政府應調高利得稅率,但多年來都未見行動(反對者指增加利得稅可能導致香港吸引外資的競爭力下降)。

很多「均富」措施都難以推行,唯有派錢是最直接、最簡單,也最令普羅大眾受惠的做法。澳門派錢名之為「現金分享」,正是有「均富」意味。

陳茂波司長在上任之初,對全民派錢的做法是不以為然的,他認為「錢要用得其所,解決深層次問題」;在2018 年公布預算案前夕,他接受電台訪問時說不認同澳門政府的派錢方式,指當年香港盈餘高,但「運用時不能夠短視,不能為取悅社會一部分人,『就大力做一些短期所謂派糖措施』」(註2)。

香港社會愈來愈富裕,但窮人數目卻不斷增加,多年來都未見政府順應民意調高利得稅率。(亞新社)

香港第一次全民派錢是在2011年,時任財爺曾俊華原計劃是向18歲及以上港人派6000元,注入強積金戶口,但遭各政黨猛烈批評,認為應派現金,最後政府俯從民意。

派錢的道理絕不複雜,只是還富於民,預算案發現收多了,就把盈餘一部分退回給民眾,其實十分公道。官僚思維,庫房坐擁大量盈餘,就可開展各項「鴻圖大計」,成就政府的「政績工程」!全民派錢是把主動權交還給民眾,由人民自主支配──而民眾雖然收了錢,卻不一定會多謝政府!兩者相比,當官的自然希望把錢留在庫房。

陳茂波司長雖然不贊成派糖,但他任內派了3次,坊間卻認為這是他任內最大「政績」,其實相當諷刺!

政治貴乎適時應變、因時制宜,正如UBI,一直以來被視為極端「異見」,但這幾年勞工階層的困窘境况,終於令人明白全民派錢其實也有積極實際的作用。

註1:周永新,〈理財手法有變通 傳統思維未突破〉,《明報》,2022年2月25日
註2:楊健興,〈派錢不派錢 Is that the question?〉,眾新聞,2018年2月22日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更多精采文章

  • 曾是烏托邦 如今最實際曾是烏托邦 如今最實際
  • 林鄭月娥:下周五至周日自願快測  倘陽性24小時內上報林鄭月娥:下周五至周日自願快測 倘陽性24小時內上報
  • 林鄭月娥:抗疫不是路線之爭 楊潤雄:爭取4月19日逐步復課林鄭月娥:抗疫不是路線之爭 楊潤雄:爭取4月19日逐步復課
  • 快速測試陽性之後,怎麼辦?快速測試陽性之後,怎麼辦?
  • 曾鈺成:為全民強檢計計數 香港需要什麼條件才可推行?為清零做足準備 更好應對下一波疫情曾鈺成:為全民強檢計計數 香港需要什麼條件才可推行?為清零做足準備 更好應對下一波疫情

  • 「老本」仍然最靠得住
  • 冷戰、統戰、國際線
  • 諱疾忌醫焉能「去獨」

陳景祥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 除了新聞界的工作,陳氏也積極參與新聞教育,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陳氏現為樹仁大學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特邀教授。 公職方面,陳氏於 2006年1月獲行政長官委任,擔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成員,並在翌年提交檢討報告書。此外,他在 2010年1月獲香港證監會委任,出任投資者教育委員會(任期已屆滿)及產品諮詢委員會成員。
View all posts
標籤: 全民強檢利得稅新冠疫情專題財政預算案貧富懸殊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對俄羅斯國事訪問3天。圖為2022年9月15日,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會見參加上合峰會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亞新社)
灼見報道

習近平抵俄羅斯訪問 中俄領袖分別發文 盼加強關係促和平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廢爐推進公司計劃管理室中長期計劃小組經理佐藤學解釋排放流程。
灼見報道

福島核廢水料年內排放 日官來港釋疑:經淨化對人體影響微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瑞士信貸銀行陷入財務危機。(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20
「融合」計中的5位香港藝術家:(左起)何遠良、岑嘉慧、周圓源、李展輝和朱卓彗 (Arkad基金會圖片)
藝思人生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作者: 陳嵐
2023-03-18
盧煜明教授從煮即食麵,悟到在母體血漿找胎兒DNA的方法。
灼見創科

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3-17

影片

  • 曾鈺成: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取代港幣?香港需要跟隨內地文教政策嗎?《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原有制度?
  • 顧小培:吃煎炸物為何會流鼻血、喉嚨痛?什麼健康食品可以清熱氣?
  •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 鄭家寶校長x 游偉樂老師x 翁港成校長:失明教師在教學上遇到什麼挑戰? 怎樣為學校及學生帶來正能量?
  • 溢達掌舵人楊敏德:如何讓員工快樂地工作?留住精英人才的兩大法寶是什麼?
  • 梁賀琪:DSE如何發揮香港軟實力?遵理在內地有什麼發展大計?
  • 法國的教師甄選及學制有何優勢?法國中學教育如何培養出開放、無私的下一代?郭位教授與巴黎路易大帝中學校長對話
  • 曾鈺成:人大釋法對議員宣誓有什麼要求?怎樣才算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
  • 恒大ESG研究中心鄭子云教授:如何分清企業漂綠?披露好是否回報一定佳?
  • 黃錦輝教授:國際媒體為什麼只炒作不利中國的新聞?美國如何煽風點火轉移國際視線?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人工智能開啟作弊新時代?是時候改革學生評分方式 馮穎匡
  • 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大學排名一定進步──獨家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大學排名一定進步──獨家專訪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 本社編輯部
  • 笑笑 常霖法師
  • 中東和解 反映中國外交威力中東和解 反映中國外交威力 陳文鴻
  • 對日本之美的反思對日本之美的反思 編輯精選
  • 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融合藝術的創新嘗試──《融合貳》展覽有感 陳嵐
  • 俄烏戰爭 炸毀北溪 炸爆矽谷俄烏戰爭 炸毀北溪 炸爆矽谷 陳鳳翔
  • 《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馮珍今
  • 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看似平凡,卻活得比誰都精采 張灼祥
  • 台灣能拯救美國的生存風險嗎?台灣能拯救美國的生存風險嗎? 張建雄
  •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奧斯卡7獎 楊紫瓊封影后《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奧斯卡7獎 楊紫瓊封影后 本社編輯部
  • 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沿豪俠小說到香港武俠文學 楊興安
  • 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3份頂級報告差異何以如此大 張建雄
  • 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香港勞工生產力長期偏低 羅祥國
  • 搵食難搵食難 蔡世鴻
  • 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亦文亦武亦商趙式慶 廖書蘭
  • 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盧煜明教授:煮即食麵令生命科學難題迎刃而解 本社編輯部
  • 陽光明媚下的告別陽光明媚下的告別 陳月平
  • 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特首顧問團名單出爐 李澤鉅、周勝馥上榜 本社編輯部
  • 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失靈的警報 市場的豪賭 胡孟青

推薦作家

  • 袁彌昌
  • 張楨
  • 馮穎匡
  • 馮珍今
  • 胡孟青
  • 湯文亮
  • 卓王詠詩
  • 李大齊
  • 陳鳳翔
  • 張宗永
  • 曾國平
  • 陳月平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