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眼見為實」──沒有親眼看過的不要隨便相信為真。可是,就算是親眼看過的,都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尤其是在紊亂的社會經濟現象中,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數據採集常有偏差,故眼看不見的部分,有時才是真相中的真相,是你我生活(生存)的「真・常態」。
獨角獸的飢餓營銷
上世紀8、90年代荷李活有一股英雄驚憟片熱,當中幾齣經典電影如史太龍的《第一滴血》(3集)、大隻佬阿諾舒華辛力加的《未來戰士》(續集)和《宇宙威龍》、與及米高德格拉和沙朗史東合演的奇(艶)情片《本能》等,背後的製作公司,原來是當時得令的初創公司Carolco 。
C公司憑上述電影,一炮而紅,火速於1987年上市,1991年營業額達高峯的十億美元(下同)。可是,90年代中葉後公司無以為繼,業績跳水,於96年還以破産收場,之後觀衆自然忘記這家公司的衰敗史,只留下曾經看過上述電影的愉快記憶。
其實,初創企業的冒起和衰敗史,在歷來不斷反覆重演。至千禧年後,新一代的企業超級新星,現在都被稱為「獨角獸」。獨角獸泛指那些不急着上市、在私人市場(私募界的二手市場、或稱1.5級市場)上,股權交易的成交價在十億美元以上的私人公司。
在這種二手市場,每隻獨角獸的股權都不是百分百全流通,所指的成交價,其實大部分是小數股份的易手成交價,由此等價格有倒推出整個企業的價值。所以這個十億,是意會、可計算、可以「眼看得見」,卻不是全流通價。
因此緣故,獨角獸們都樂於在市場上一輪一輪地融資三數個百分點,像賣Hermès手袋一樣地奉行飢餓營銷;而前期的創投股東也往往在下一輪追加注碼,一來可以産生「不看僧面也看佛面」的貼牌效應,二來也是用來彌補這些創投風投在其他投資上大量的、在二級市場上「眼看不見」的失敗投資。
此話怎講? 其實,大家都應該可想像初創企業是高風險的玩意。初創企業就是要在現有的商業生態下,另闢蹊徑,或打開新天新地、或顛覆既有利益,做別人沒有做、或尚未成功的事。而創投基金,就是要透過基金管理人的經驗、眼光和運氣,把社會上閒置的資金,投資在這等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
但有一點卻很清楚,這些初創企業,都是在踩鋼線,一將功成萬骨灰,初創的始創人當然每每是信心滿滿,不然他們不會架起輕舟,投身怒海,可是,在公海之上,波濤洶湧,再有經驗的風投,其實也都不能在事前預知那隻扁舟可以乘風破浪,得道上岸。
所以風投的打法,一定是漁翁撒網,分散投資,即使在過會每一個單項時,投資報告書也肯定被寫成是大概率會跑出的項目。
大概率的損手
根據多組追蹤自1984至2008年的數據組合,美國風投在該24年的年均回報率(IRR)為14%;而另一組追蹤2004-2014年十年間該地風投約21,000個項目的調查報告,總結是由蝕至賺:65%的項目虧本離場……1%項目獲得20倍回報、0.5%(約100間公司)達50倍回報。是的,正是這極小數的超級巨星所産生的回報,替這些叱吒風雲的基金,填補了損手的投資之餘,再締造那些令人羡慕的超額回報。
大衆眼看得到、信以為實的,是巨星異獸的回報,卻很少會留意到約六至八成的創投企業,以虧本、平手或微利告終,投資基金當然不會為這些失手的投資大肆宣傳,而關閉了的企業,自然也不會有太多人記得。
但正正是這些看不見的投資、商場上的戰魂,奠定今日我們看到的、投資獨角獸而名成利就的創投基業;正正是這些失敗的經歷,試練和洗刷基金經理,為他們「交學費」,使他們在下一注押得更穩更出色。所以,以「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俗話,套用在創業投資上實在是太適合了。
所有基金,都做不到只投資在事後證明是成功的企業,因為他們沒有水晶球,再厲害的投資聖手,也都是滿手鮮血、一腳泥濘;他們做得到的,是以極少數的成功案例,擦亮整個門牌。
所以,堅持眼見為實固然沒錯,但請不要否定眼看不見的反面事實。
(以上Carolco的故事, 和2004-14的數據,參考M Housel,Psychology of Money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