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研究報告指出,因關稅政策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將會在今年夏天陸續呈現,到時又會否令數據為本的聯儲局舉棋不定,是今年第三季市場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

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比喻任何需要在兩個同樣不理想、或同樣理想的選項之間抉擇的情況,且沒有明顯的最佳結果。

這兩位投資智者,各自的觀點既呼應又相異,在我腦海中構成了一段既幽默又深具智慧的場景。

分散風險可能像主日講道般,每周在禮堂上會被反覆朗誦,然後我懷疑許多投資人離開週日的「教堂」後,到了周一開市時,又會立刻回到那熟悉的交易室,點開那唯一的、信心滿滿的炸子鷄,把雞蛋再度擺回同一個籃子。

單偉建認為中國應設定更高經濟增長目標(例如6%以上),以提振市場信心,釋放消費潛力。他指出,高儲蓄反映民眾信心不足,而設定高目標能鼓勵消費和投資,比僅靠出口或政府刺激更有效帶動經濟轉型。

AI投資並非新鮮事。數學家西蒙斯四十年前已將其應用於對沖基金,獲利豐厚,並慷慨捐贈慈善事業。AI投資的關鍵在於結合數據分析和人類直覺,而非盲目跟風。切勿迷信AI,理性投資才是王道。

Brevan Howard 和RCM 兩家全球宏觀策略沖基金的發展,都面對同一的問題,便是怎樣令生意承傳下去。個人與團體,誰勝誰負?

美國退休金投資加密貨幣的現況複雜。勞工部對界定供款退休金投資加密貨幣發出警告,阻礙其發展。界定利益退休金則較少監管,更早少量涉足加密貨幣。未來監管若放寬,龐大資金或將湧入加密貨幣市場,帶來巨大影響。

有「基金教父」之稱的雷賢達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時表示,中國向房市股市注入「活水」,希望以財富效應提振居民的消費信心,是對症下藥,但最終需要經濟回復正軌。

港股已連跌四年,不少股民已哀莫大於心死。政經形勢、投資市場波動,適逢存款利率回升,即使更多股民選擇移船就磡投資美股去也,更多香港人選擇一動不如一靜,現金為王(CASH is KING)求心安。

說到底,投資者對黃金的偏好,是基於信心。信心這回事,建立了之後,便是無形資產,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所以我個人仍然看好黃金的後市。

股票市場中只有變幻才是永恒,人們都要為自己的投資決定負責。投資時機非常關鍵,買對了標的,買錯了時間,一樣可以輸得慘烈。調整投資組合,保持靈活性,才能掌握更多的機遇。

中國的崛起不會只是硬件(科技、創新、企業規模等)方面的進步,同時亦應是軟件(知識、專業、國際性、現代性和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

經濟全球化是促進競爭、人類生產力快速前進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生產力落後,也在害怕自己在國際競爭面前一敗塗地。

隨着香港老化,退休的財政負擔問題也只會愈來愈嚴重,加強學生對理財認識變得重要,在工作之後便能夠為自己的退休金挑選合適的基金,配置適當的投資組合,以保障退休之後的生活開支。

筆者認為,以中國角度出發,以美國作為重要貿易伙伴並不靠譜,除做好內循環,對外更應發掘更廣濶的巿場空間,繼向東盟和中東力拓互相合作機會,對南美以至非洲等新興巿場也要戳力開拓。

每一筆交易都要分開看待。停損的唯一標準是:進場後發展不符合預期,即使出場後,股價又回到原先預想路線,也不必扼腕。

日本共同社引述日本內閣府15日(周四)發表的2023年第4季度(10至12月)國內生產總值(GDP、季節調整值)初值,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的實際GDP比上季度下滑0.1%,換算成年率為減少0.4%。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參加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會議中他向習近平提及,拼經濟和改善民生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的首要工作。在新階段中,特區政府採取積極有為的政策措施,尤其集中搶企業、搶人才。

當前的投資環境中就是人多魚少。不過別灰心。人生的路很長,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好機會也有壞機會。無論環境如何,順其自然,盡力而為,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房屋供應短缺,房價不斷攀升,表面上是可開發土地供應緩慢、發展項目審批過程冗長和建築成本持續上升所致。然而,房屋對於某些群體是一項投資工具,既得利益者包括大量已經擁有物業資產的家庭、個人及機構投資者。

儘管願景基金的大膽策略在矽谷面臨挑戰和非議,仍然有不少國際投資者相信其願景,並願意支持它投資於使用新興技術來破壞傳統行業的公司身上,而行業的定義可能包括創投業。

如能提高投資額度及降低投資門檻,相信會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有利國內銀行擴大理財和基金產品投資資金來源,及國內資金分享海外理財的產品收益。

孫正義一向被矽谷中人和華爾街描述成只懂得撒錢,但在這最賺錢的一票中,卻現了一手砍價的談判技巧。也許很少人真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能耐,但這幾下過招,如果純粹用銀紙論輸贏的話,掌聲的方向理應相當明確。

買樓有一個秘訣,就算遇到不適合單位,不要浪費時間去討價還價,萬一業主願意割愛,變成自己坐艇,但遇上適合單位,就要毫不猶豫,否則,隨時蘇州過後冇艇搭。

李家超在慶祝安永大中華區成立 55 周年的致辭中表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強力支持下,特區政府正全力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既有優勢,同時加快推進創新、金融科技及綠色金融等正蓬勃發展的產業。

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趨向飽和,增長率趨降,在所難免。但香港以往10年平均每年只約有1%增長,這肯定不是特區政府所能預料,也明顯不是中央的期望,背後有什麼原因?

原來谷歌的上市,也還有對創投打臉的一面,其成長由天使至上市,都表現着對當時(至今)「傳統」型創投的一種年輕人的叛逆。

竹筍味道不是每個人都受落,所以多做一些前期煮水工夫,就可減少異味,竹筍在烹飪來說是「瘦物」,加配肥物同煮才配合得宜。

財經界人士許永權與專欄作家李偉民今集討論金融界的各種迷思,哪些月份投資氣氛最理想?為什麼10月經常發生股災?一起聽聽他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