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分散風險了嗎?
這像是一句傳統得不得了的金融問候語,理應是當代投資人該像刷牙一樣養成的每日習慣。畢竟,我們都知道,不管你多相信某支股票、多愛某個市場,市場本身從來沒簽過回報的保證書。而你最不想在退休前聽到的一句話,大概就是「你把雞蛋全下到了昨天最火紅的籃子,只是那籃子今天破了」。
分散投資能降低資產波動風險
在現代投資的聖殿裡,有一條戒律幾乎無人不曉──「分散風險」就是一切。自從馬可維茲(H Markowitz)1952年發表那篇開天闢地、有如摩西劈開紅海的諾貝爾獲獎作之後,資產配置中的分散投資便不只是投資策略的選項之一,更成為投資人的信仰工程。當中多數「教義」難免有點玄虛,但這條戒律倒是有數理根據:投資組合的平均報酬是持有資產報酬的加權平均,而風險(以標準差計)則涉及資產間的相關性。只要資產之間的報酬不是完全同步波動,便能靠「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來降低整體風險。
不論你選擇將資金分散在石油公司與科技股,還是新興市場債與美國國債,這個模型告訴你:分散可以使報酬更穩定、風險更可控,甚至能讓你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提高報酬。聽起來像不可能的午餐──富達的投資家就以此為文,寫了篇廣為傳誦的「分散投資是世上唯一的免費午餐」。數學是如此推導,但人們的行為卻很少跟從聖經寶典。
集中投注一個市場不是明智之選
我年初時在某個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委員會會議上,面對的是一群經歷過各種泡沫與金融海嘯的資深專業投資經理人,當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告訴你:「過去十多年,只要買美國股票,不用動腦,就能打敗市場,我們應該加注,這是不用腦子都應該做的事!」這不是假設性對話,我親耳聽過,還不只一次。
這些人不是無知的新手,他們讀過所有教科書,在職場上也歷盡風霜。但他們在「市場先生」鍾愛單一市場的表現所迷惑了,漸漸遺忘了分散投資這個福音。他們不再接受高雅的分散教義,而是轉向世俗美股這位表現亮麗的單一神祇,把所有信仰投注在一個國家、一個市場的手裏。對這種行為該怎麼形容?是「自負」還是「選擇性失憶」?
投資是一場馬拉松
讓我們重申常識:分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你每年都跑贏市場,而是讓你不至於在錯的一年就從此消失於人間。一個不錯、過得去、但穩定的回報,是持續作戰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市場高潮迭起時的可有可無的道德提醒。投資,畢竟不是演講比賽,不需要激情陳詞;它是一場馬拉松,比的是你能不能撐到最後。
然而,分散風險可能像主日講道般,每周在禮堂上會被反覆朗誦,然後,我懷疑,許多投資人離開週日的「教堂」後,到了周一開市時,又會立刻回到那熟悉的交易室,點開那唯一的、信心滿滿的炸子鷄,把雞蛋再度擺回同一個籃子。然後卻又在心底默默祈禱:「這次,願神光再現。」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