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調校發展目標
很多學者曾經評議華人社會教育規劃的缺失,最關鍵一點就是過於「功利」,過分側重達成「非教育本質」的目的,例如着眼人力規劃,把高等教育辦成職業導向教育等。另外,將過多社會問題想利用基礎教育去解決,在課程發展添加額外社經元素,例如理財、禁毒、愛國、創業等。近年政府準備轉向發展創科產業,所以又在基礎教育大力催谷STEM,希望高中學生重新重視選修理工科目,保障高校相關學科有足夠生源,促進創科、創業,完全漠視STEM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問題導向的綜合學習課程和認知建構學習策略。現代科技和電子器材,只是部分探究主題/項目的輔助,不應本末倒置,更不應罔顧本土傳統課程在工程和高新科技範疇的弱勢情境(Social Context)。
三月尾一份免費報張的社論工作室,建議政府配合STEM教育的推動,應該派錢資助學生添置移動學習設備,以及投資電子教材的開發,全面取代紙本教科書。這些偉論顯然不掌握香港過去20年在資訊科技教育發展的成效評估。其一是因眾多客觀因素,基礎教育在電子學習嚴重滯後,課堂教學範式轉移程度不足,個中不太渉及硬件和器材。另外,政府10年前曾大力推動和資助發展電子教學,鼓勵業界盡力出版電子教科書,但結果是「爛尾」收場,政府取消專項撥款。所以這個專題前幾篇文稿,已經指出發展STEM教育,不應單靠派錢,不應側重硬件供應、硬技術學習、不應過分催谷比併活動。適宜利用STEM教育的熱潮,重新整固香港15年教改經驗,利用課改關鍵項目在STEM核心學習素養的對接優勢,應該比周邊地區,更容易取得教育成效。當然,政府適當的政策支持,以及學校適切課程規劃也很重要。
關注政策支持和課程規劃
自從2015年政府施政報告提及發展STEM教育,2016、17年開始向中、小學提供專項經費,學校和老師開始忙亂,連學前教育也不例外。但一如幾個教育團體的業界調查,因為暫時未有推行期限,專項撥款的使用又比較寬鬆,關鍵憂慮主要還是在政策支持(包括中央和校本層面)和課程規劃指引上。硬件供應、硬技術學習,經冷靜思考後,不是普遍學校的關注項目。香港政策研究所發表的《推動STEM+教育──STEM教育的在地化與頂層設計》研究報告,主要建議設立「STEM+促進中心」作為教學發展的交流和研發平台;建議大中小幼要有STEM+分階段的教學策略,避免一窩蜂去鑽技術;建議訂立STEM+素養框架,讓學校規劃學科知識建構,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的階段性發展。另外也有外部資源整合、多元學習出路和業界發展協調三項輔助性建議。
目前,香港和內地在校內、校外教育層面,都積極推動STEM教育。內地因為在2010年已開始發展「創客教育」,所以有一定的科普教學、動手學習的背景,容易切入STEM教育。當然,很多學者也看到兩者都有過分偏重單項器材、硬件學習,以及製作技藝掌握(S.T.E.M.)的偏差,呼籲關注STEM教育本質,建構完全目標式課程。香港的創客文化,大多是創客空間的共享、創科技藝的交流,不太涉及基礎教育層面。中、小學反而受到校外培訓機構側重不同科技器材操控培訓(例如編程、3D打印、套裝積木、機械人組件等)的影響,初期發展STEM教育多有疑慮。到政府派錢,明白需要建構符合STEM教育理念的課程,以及進行校政規劃,特別是關注教師培訓。
低成本、低技術,普及式課程建構
個人在2013年開始收集STEM主題相關資料,一年前才關注各地STEM教育的發展。上面談及內地和香港在校內、校外STEM教育的「漫像」,都有了解和思考。基於曾經談及香港千禧課改的目標、要求、策略和建議,比內地更有優勢去推動STEM,但必須從「低成本、低技術」的角度思考,鼓勵以融合校內學科目標出發,而非抽離,叠加式學習去設計課程,讓中、小學開放、接受,願意思考,才能取得比較持續、廣泛的成效。
筆者曾經以這種「低門檻式」規劃準則,草擬能力基準,編寫課程框架,設計教材,在學校試驗,效果頗為理想。手頭也有一個相應的STEM+校本課程設計教師工作坊,小學和幼稚園的教材研發均可對應分科目標及主題學習。基本可以從整固S.T.E.M.或S/T/E/M分科的知識、能力目標開始,逐步形成S+T+E+M或STEM結構;再加入創意、文化、藝術元素發展成為STEAM、ASTEM、STEMA或STREAM主題式綜合學習教材設計;最後按校本發展政策,以及學與教情境,研發特定專題/項目導向的STAM+研習式課程。
最近嘗試以上述STEM+課程設計流程,協助推動一個由兩中、三小、四幼組成的STEM+校本課程探究跨校協作先導計劃。為學校提供的簡介講座,已強調訂定STEM+教育校本發展政策的重要性,並作為項目其中一個成效指標。因為確定校本發展政策,才可以進行創新課程融合規劃;分期安排教師多元主題培訓;逐步研發STEM+校本教材;再探討不同形式的相應教學策略。當然還須注意促進科普教育的學習環境建構,並組織藝術、創新、科普活動。若能加入專題資料庫建構、校外資源整合、家校互動安排、社區融合方案等環節,發展全社區、全方位STEM+科普教育,有機會滿足官、民在創科產業發展,以及建構知識轉型的雙贏目標。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