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喜愛和別人在體格和才華較量,那叫「比賽」。成年人,為了利益,要弄垮競爭對手,那叫「鬥法」。老年人,還鬥什麼?優雅地踏下台階,要戰勝的是自己如何活得更好,那叫「場外賽」。
MIRROR,這隊轟動香港的跳唱男團,是ViuTV數年前的比賽節目《全民造星King Maker》培養出來的,聽說這團帶來的收益,是「成億上萬」計,全港矚目。
青春多好 不怕辛苦丟臉
今年是《全民造星V》的第五屆,一如既往,香港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地報名參賽。青春多好,不怕辛苦、不怕丟臉,一句為了”dream”、一句「我enjoy這舞台」便血拼。到頭來,最enjoy是我們這些拿着花生來觀看的閒人,因為節目委實充滿娛樂性。我五屆都看,見到年輕人的潛質和熱血,很是感動。這次比賽,最後勝出的冠軍是香胤宅,在同等才華下,他的樣貌和觀眾緣讓他勝出,就像當年的姜濤一樣。
《全民造星》這節目,是世界其他類似格局「炒埋一碟」,有單打獨鬥、有隊鬥,還有真人騷(reality show,即參賽者的幕後花絮),增加趣味。
節目沒有正式規矩,不算是嚴格比賽;評分沒有預設的標準,有些評判以表演項目是否好看作為準則、有些以參賽者是否擁有才華作為考量、有些以他們是否擁有魅力作為尺度,有一位更說:「你已超過30歲了,在這圈子掙扎多年,我給你入圍,作為對你的鼓勵!」
評判欠缺專業性 為人詬病
節目最開放的,是主持人竟可以對參賽者品評,真的嘖嘖稱奇。導師們(不是評判)也有權挑選誰人入圍、誰被淘汰,更會和評判理論賽果,表達不滿。節目中,參賽者之間又言語交鋒,總之,歡蹦亂戰。當然,最奇妙的,是跳舞可以拿來和唱歌較量;它們其實是兩種不同的art form。最「不依章法」的節目,最多熱話。
最好玩是《全民造星V》的旁白文卓森,他的旁白抵死,當別人興高采烈的時候,他風趣地冷言冷語,來一個「反高潮」的高潮;節目沒有他的「啜核」旁白,將會「跌watt」。
《全民造星》的參賽者,水準一屆比一屆高,香港的年輕人,潛質真的不弱,但是,本地優秀的導師卻不多,大部分都沒有接受過專業導師訓練;他們對參賽者的評語常流於皮毛。今次的節目,未知是否剪接的問題,許多時候,導師的講話只是短短數句,經常說:「I am proud of you!」「多給信心!」「Enjoy這個舞台!」
香港年輕人另外出色的,是愈來愈懂得穿衣服,你看參賽者的出場打扮,便知道什麼是「輸人也不輸陣」!
在節目初段,導師陳蕾(她的衣着品味獨特,很有個人風格)和韋羅莎頗不討好,港女式「呱呱叫」,亂了分寸,可能網上負評太多,到了比賽中段,她們收斂了,也漸入佳境,發揮導師的責任,用心照顧學員。
評判當中,部分敷衍了事;說了等於沒說,什麼「好shine」、「好touched(感動)呀!」、「好enjoy!」、「起雞皮呀!」,都是陳腔濫調,沒有專業的批判性。另外一類,只是來「公關」,常說「聲音好好」、「正」、「好有energy」,這些評語,提升不了一個參賽者的進步。最不卑不亢、有見地的評判是唱片監製陳浩然,他的批評一語中的,幫助到參賽者改進。我覺得往後的《全民造星》,與其找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名人評判,不如找真正「有料」的專家,賽果更有公信力,不會給人一般「娛樂show」的印象。
值得一讚的是導師們今次的「分組」能力。當參賽者進入集體比賽時,他們會被分組;今次,導師巧妙地挑選適合的組員放在一起,讓他們變身成獨特的「男團」,叫人眼前一亮,而娛樂圈的經理人在「揀蟀」時,也相對容易。今次的分組,有「跳唱組」、「藝術組」、「活潑組」、「肥仔組」、「大隻仔組」……非常鮮明。
此外,要讚許部分參賽者的勇氣。通常,大多數人參賽,是為了「勝出」,但有些明明知道失準的風險,仍然選唱難度甚高的歌曲,為的只是挑戰自己;有些則利用這機會和好朋友合作、有些一手包辦整個演出,作為考驗自己。
年輕人三大死穴 反映水平
可是,不少香港的年輕人都有以下三大「死穴」,這些缺點不是「型」或「無傷大雅」,它反映出一個人的水準。
第一, 便是「懶音」:「我」變了「鵝」、「講」變了「趕」、「朋友」變「頻友」,如果年輕人要「挑戰」自己,倒不如先挑戰自己的「懶音」;雖然發音這事情,有句話叫「約定俗成」,例如”friend”,大家已接受為「fan」,但是,公開用詞,便不應該犯錯,因為它顯示了一個藝人說話能力的不濟!
第二, 便是英文發音和用字準確。香港習慣說話夾雜中英文,這是「港風」,朋友間私下閒談尚可接受,但是,在電視媒體,使用英文時必須正確,否則,別人會覺得「你不夠水準,便不要用英文表達啦!英語又不是高級些!」,形象會變成「MK」(旺角)ABC(美藉華人)!例如「good show」說成「good so」、「round」變了「wind(作動詞用)」、「你好charming」說成「你好charm」……這方面,也要批評部分導師和評判們,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在一個中文電視台,他們不應帶頭濫用英語,因為電視機前面的大眾,未必個個聽懂意思。如果沒有能力用廣東話做節目,便不該答應這份工作。
第三, 便是「粗口」陋習。污言穢語,可以是私底下的情緒表達,朋友之間或許接受;但是,在電視的公開場合,說粗話是極沒有禮貌的,雖然ViuTV用「嘟」的聲音蓋着這些粗口,但是,當有觀眾覺得冒犯的時候,表演者或嘉賓就不應該在大庭廣眾粗口爛舌;粗口不會讓人覺得你很親切或「過癮」,只會感到你沒有修養或自私。
活在一個泛感性年代
《全民造星》節目,可以讓有表演才華的青年踏上大舞台,不過,它的比賽制度是殘酷的,因為冠軍只有一個;有時候,這「皇者」不一定是「無縫的蛋」,只代表他在這個制度下,是發揮得最好的一位。例如,從20強淘汰到10強階段,節目以抽籤決定誰跟誰對壘,但對決雙方本應是10強之選,卻兩強相遇,其中一個不幸出局;故此,節目應該加設「復活區」,從落選的10人,選出兩名加入10強行列而變成12強,那就可以避免「命運賽規」下所造成的箝制!
最後,我從《全民造星》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社會現象:今天的香港,男和女真的平等,以往,我們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在這節目中,不時看到男性導師、參賽者都喊到七顛八倒,我猜現場垃圾桶棄置大量哭濕的紙巾。
時至今日,我們活在一個「泛感性」的年代,大家很容易嘴巴說出「完夢」、「挑戰自己」、「不枉此生」、「享受此刻」等等冠冕堂皇的感性話,「講咗當做咗」,但是在背後,多少個每時每刻、鍥而不捨,做到至死方休,戰勝汰弱留強的演藝生涯呢?
殘酷賽制,往往是挑選人才的最佳方法,但是,這遊戲也實在無情;也許,嗜血的刺激,是人類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