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Jul 10 2025 16:30: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香港往昔:鴉片、華工、妹仔的歲月

香港是在19世紀後半期成為暴發的土豪,並要待1930年代才算邁步踏入西方式現代文明社會的門階。回顧往昔,香港要擺脫舊社會的陋習及上層固有利益,並不容易。

香港近代歷史,可以自英國1840年佔管香港,至1941年日軍淪陷香港這一百年,劃為一個時期。這時期的香港,前半期是英國在香港佔管領地的擴充期,由港島至九龍,而至新界;後半期是提速香港從舊社會型態邁進現代社會的歷程。

香港憑藉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地理優勢,位處華南要衝,毗連廣東,水深港闊,社會相對穩定,長期實施自由貿易港政策,香港得以成為重要貨運中心、貿易中心,促使香港的匯兌與航運等多元經濟發展。

英國白廳遙控,港英管治的香港,長期實行洋人優先,華洋分隔,以華制華的政策。香港在走進國際城市的西方式現代化進程,要擺脫舊社會的陋習及上層固有利益,並不容易。

18世纪的中国鸦片吸食者。(Wikimedia Commons)
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得以更大量非法或完稅販銷內地,香港成為鴉片加工及集散貿易的巨港。(Wikimedia Commons)
 

一、鴉片

以英人生命(煙商)財產(鴉片)受到威脅為理由,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至1842年),英國佔管香港島,鴉片得以在島內合法販賣,也更方便非法運銷中國沿海及內地。1856至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擴佔至九龍半島同時,鴉片得以更大量非法或完稅販銷內地,香港成為鴉片加工及集散貿易的巨港。

港英政府每年以出售特許經營權的模式批准鴉片貿易,鴉片收入成為政府主要財政收入。洋人貿易公司,如寶順洋行(顛地洋行)、渣甸洋行(怡和洋行)、沙遜洋行、旗昌洋行等,皆以鴉片運銷為主要商品;港商華人從事鴉片的貿易行,稱作「公白行」。20世紀初,中英兩國政府厲行禁止販售鴉片,港府則要待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始廢除鴉片專賣,並把鴉片納入為危險葯物。

二、華工苦力(豬仔)

販賣華工,早自明末清初已有。華工不間斷被誘騙販送至東南亞、美洲、澳洲等地。包括荷蘭的殖民地: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又以澳門為基地,販運大量華工至南美古巴、秘魯等地。英國佔領馬來亞,也就輸送大量華工前往,奴役於礦坑或種植園。

19世紀中期,美國加洲及澳洲墨爾本先後發現巨型金礦(日後兩地分別被稱作舊、新金山),以及美國東西海岸鐵路建築,需要大量勞工。英國佔管的香港,同時期迅速取代廈門、汕頭,成為最主要的販運華工的港口。

饒宗頤文化館部分建築物曾為「華工屯舍」,即是當年的豬仔館。(香港旅遊發展局)
 

1845至1874年,經香港販賣到國外的華工(美其名稱賒單苦力或契約華工,其實是被詐騙、欺壓或擄掠),約近30萬人,整個19世紀下半葉,超過200萬華工被販運海外。販運所用船隻來自多國,其中又以英國船隻佔近半數。

今天美孚新邨旁,青山公路側的饒宗頤文化館內,有建築物於20世紀初名為「華工屯舍」,即是當年的豬仔館,用作販運華工出口南非的臨時集中地。

合法的人口販運,造就十九世紀末的華人首富:李陞。李氏於1870年成立的東華醫院,即以和興號金山莊的身份,成為創院總理之一(金山莊,從事與美國、澳洲等地人口及貨物的貿易行)。

三、妹仔

舊社會,男為奴,女為婢。生計艱難,窮苦男性賣身作苦力,貧賤女孩自幼賣出作妹仔。

妹仔問題,不及華工、娼妓的矚目,性質其實相近,皆涉及人口販賣,長期奴役,人身自由喪失。與其餓死,賣兒賣女,起碼或可得溫飽。男權社會、家長體制,女姓為娼、妓、妾、婢、伶等,古已有之。有案例1921年4歲妹仔賣價50元,每長一歲賣價增10元。妹仔長至約20歲,或賣予妓寨為娼,或賣出嫁人,如同貨物。

19世紀初,英國立法禁止奴隸制,但卻縱容華工(也包括印度勞工)長期被販賣,並以香港為人口販賣主要港口。如此這般,即使英國議會或香港社會有禁止妹仔販賣或奴役的聲音,又怎能起得了作用。兼之香港華人中等以上家庭,多蓄有妹仔作廉價勞役力,華商有利益衝突,大多不反對妹仔制度。買賣方更以「送帖」、「過繼」、「薑醋錢」等不同名目,遮掩人口買賣的不安情緒,妹仔情況也就延宕持續。

直至1920年代,香港定例局(現稱立法會)通過《家庭女役條例》(又稱《妹仔條例》),至1938年陸續禁止任何形式的妹仔買賣,以及貫徹執行登記制度,妹仔透過自然淘汰走進歷史。

與妹仔類近的香港娼妓制度,亦在1930年代被禁止。

回顧往昔,香港是在19世紀後半期成為暴發的土豪,並要待1930年代才算邁步踏入西方式現代文明社會的門階。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