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深陷低潮的香港餐飲業仍未能走出谷底,不僅訪港遊客數目及消費能力大不如前,沉重租金的負擔令行業猶如雪上加霜。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本社訪問時稱,行業不景氣雖受經濟拖累,但政府可以在協助業者上扮演更積極角色。
黃家和坦言,從2020年到現在,香港的餐飲業確實遇到不少的挑戰;疫情期間最嚴重的時候,3個月之內錄得超過3000多家餐廳結業。他強烈建議政府不應只將目光放在尖沙咀等繁華地區,反而應該加強宣傳各區旅遊的主題,真正做到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的「無處不旅遊」,以此帶動餐飲業回暖。
加強旅遊宣傳 打造各區特色
業界人士將希望放在2024年兩地重新開通帶來的遊客身上,但現實卻澆了一盆涼水。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兩地通關後,來港的內地和海外遊客只有4500萬,這與預計超過6000萬的數量相差甚遠。
與此同時,環球經濟局勢下行,無論是內地還是海外遊客的消費能力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加上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更影響了餐飲業的發展,不止小商舖,多家連鎖店也紛紛宣布結業。

「現在許多遊客來到香港,多用『三窮遊』的形式。內地遊客的數量下降了近20%,消費能力也下降20%,這對餐飲業的消費額的打擊不小」,黃家和慨嘆道。
「三窮遊」一般指旅客透過節省住宿、交通和餐飲費用三種方式來旅遊。
針對香港餐飲業的消費困境,黃家和解釋,現如今大灣區的市民還是對香港旅遊很有興趣的,若將每一個地區的文化都展示出來,就可以吸引遊客進行深度遊港,帶動餐飲業的復甦。
不僅如此,他認為政府宣傳方面的工作並不到位。黃家和建議,香港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物質文化遺產(如港式奶茶)來推廣,增強對遊客的吸引力。真正讓全港一起推動,讓港式文化走入大灣區,吸引遊客來港打卡體驗。
派針對消費券 促市民消費
香港掙錢深圳花,這是現如今港人熱衷北上消費的真實寫照。黃家和說道:「從2024年初到現在每一天,特別是在一些較長的假期,平均每天有超過100萬的香港人北上。香港的市民到內地消費,一方面客流量變少,一方面市民的消費降低,這肯定會影響香港餐飲、零售行業的生意。」
疫情期間,政府派發了超過1000億的消費券,但對於餐飲行業收效甚微。市民將消費券多用於購買日常用品,很少把錢花在餐飲上。黃家和表示,如果能將這些消費券有針對性地派給餐飲、零售這兩個面對困難和挑戰最嚴重的行業,對餐飲業來說,效果會更好的。

引進內地勞工 降低租金成本
由於疫情及經營環境轉差的關係,使餐飲行業中人工的成本壓力更大,餐飲業近年也流失了很多有經驗的從業者。因此,港府在前兩年開始引進內地勞工。單在2024年,有超過1萬名餐飲行業從業者從內地來到香港工作,這對人才的短缺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本地的勞動力同時出現了擔憂:內地的人才來到香港工作會不會搶了他們的飯碗?黃家和解釋,餐飲業者只有在無法聘請足夠人手的情況下,政府才讓他們引進內地勞工,而且給予的待遇也規定不能少於本地水平,所以沒有所謂搶飯碗的問題。
此外,儘管本港商舖租金已經累跌不少,但收入減少、租金仍然高昂,在總成本上的佔比高踞不下,是香港餐飲業無法避免的現實:「有一些小店他們的營業額並不高,可是他們的店開在租金比較高的地方,租金比例超過30%,有些是35%,所以這個是相當高的。對於這些小店來說,他們的壓力很大的。一些大一點的餐飲,比如說中式酒樓,他們的租金比例相對低一點,可是也要15%。」以上數據直接表明食肆的租金負擔巨大。
事實上,除了租金、員工薪金外,還有食材、政府和環保等相關費用,也很沉重。黃家和認為,餐飲業不能坐以待斃,應勇於克服困難,積極的發展業務。香港政府也應推出針對舉措推動傳統餐飲行業發展,如用先進的科技減輕企業的成本壓力,幫助他們能夠更好的運營。

扶持品牌建設 科技助力創新
要提升競爭力,品牌建設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策略。黃家和以自己建立和經營的港式奶茶品牌「金茶王」為例,點明本土品牌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品牌是我們生意的其中一個命脈······香港很多傳統的中小企業他們其實不懂怎麼樣去發展。把這個品牌告訴人家,我們這個品牌有什麼好的,有什麼歷史。」
對此,黃家和認為,香港品牌發展局要擔負起一定責任,要挖掘好的品牌來幫襯他們建立品牌意識和發展策略。身為香港品牌發展局的榮譽主席,在他的帶領之下,該機構每年舉辦多項品牌選舉,表彰在香港成功建立品牌的企業和機構;目前已歸納超500個香港品牌。
中小型企業要建設自己的品牌,老字號則是面臨傳承困境。黃家和表示,「有很多傳統的一些企業,已經有很出名的很好的品牌,可是因為沒有下一代的人接手,就關門了,就不做了,這個是很可惜的。」解決老品牌青黃不接現狀需要的是政府的扶持。正如香港品牌發展局肩負重任一樣,香港政府更要積極地扶持老字號的傳承,推動老企業持續發展下去。
老品牌不只有大企業,也有很多小店,他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並不相同。根據政府統計署數字,截止2023年底,香港食肆數目達16356間,其中很多是傳統的小店。
黃家和指出,小店多是家族創業者在經營,在遍地科技開花的時代,「他們怎麼樣可以利用先進的科技來減低成本,怎麼可以對他們的運營方面有幫助?」是傳統小店門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香港政府撥款5億港元支持餐飲業發展,但資金分配到近17000間食肆後數額有限;此外,傳統行業的固守心態也阻礙他們學習新科技。以電子支付方式舉例,目前仍有很多小店無法使用電子支付,不夠便利遊客。
政府可以做什麼來改變現狀呢?黃家和認為政府需要加大對傳統行業的推動力度,利用AI等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尤其是電子支付普及,政府要推廣電子支付,降低傳統小店使用新技術的心理障礙以及派遣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幫助傳統企業適應現代化技術。

提升餐飲競爭力 重登美食之都
香港餐飲業面臨不少的挑戰,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同樣需要積極地發展業務,盡量補齊缺點。香港曾經被譽為「美食天堂」,但是這個美譽不比順德和潮州的「世界美食之都」的名頭更加響亮。黃家和表示,「我們要盡量把這個美食之都的名譽拿回來」。
在港人北上消費熱潮的背景下,黃家和比對內地,發現香港餐飲業在性價比和多樣性上均有弱點:「為什麼香港這麼多市民到深圳、大灣區去,主要是因為更有性價比。到大灣區有更多的選擇,在香港來來回回都是我們習慣的一些地方,在大灣區可以到中山、潮州等吃當地的名菜,有很多不同的選擇。」由此可見,香港餐飲價格較高,種類相對單一,而大灣區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性價比。
對於如何提升香港餐飲的競爭力,吸引消費者,黃家和也給出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服務方面要提升,價格方面也不能太高,我們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菜式供顧客選擇,我們還要有很多新的創意。沒有這幾點的話,我們就很難跟大灣區的城市比較。」
香港餐飲業如何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蛻變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關鍵就在於政府的行動。不論是吸引遊客來港刺激消費、增加勞動力人手、本土企業品牌建設和傳承、傳統小店的創新,還是提升香港餐飲的競爭力,政府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政策惠民便民,落到實處,餐飲業重新煥發生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