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開展顧問研究,就幼兒照顧的長遠發展提供意見,有關研究剛剛完成並發布報告書全文。有關當局當然一早知悉報告書的內容,故已陸續作出政策上的調整。這些調整大致上可歸納為四點,即理念、人手、名額規劃及資助。
理念:從教顧分窮割到合一
國際上對幼兒階段服務乃結合教育及照顧兩元素已有共識,不過在本港,過去無論是教育局,抑或勞工及福利局均視兩者割裂,因此從當局的視角,幼稚園只需關注幼兒的教育部分,而幼兒中心亦只要處理照顧部分。2015年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卻認同「幼稚園教育應同時為兒童提供『教育』與『照顧』服務」,教育局亦因此不得不接受此觀點。至於《幼兒照顧服務的長遠發展研究》(簡稱《顧問研究》)亦認同幼兒照顧乃結合教育及照顧,最終亦為勞福局所接納。因此,因此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到「分階段提升幼兒照顧服務以結合照顧與發展」。至此,本港0-6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的理念最終在官方得以確立。
人手比例:改善還是停滯?
《顧問研究》的其中一項建議乃改善幼兒中心的幼兒工作員與幼兒的比例,由目前1:8(0-2歲)及1:14(2-3歲)分別降低至1:6及1:11,並建議作持續改善。政府接納建議,卻沒有承諾持續改善。由於1:6只是《幼兒服務規例》在1976年通過時的標準,因此有論者便撰文質疑這只是將標準帶回40多年前的水平,能否稱得上改善實成疑問。再者,當年限於對幼兒發展缺乏認識,服務只着重照顧,而今要兼顧照顧與發展,人手比例只及當年,實難說合理。《顧問研究》亦列舉其他國家的情況,0-2歲的服務人手比例大多為1:3或1:4,今所謂改善仍大幅落於人後,難以令人接受。與其說是改善,不如說停滯40年更為貼切。
名額規劃:如何實現?
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名額少已是當局不能不承認的事實,其名額只有700餘個,適齡人口卻有10萬之眾。說入幼兒園比入大學更難,絕不為過。《顧問研究》建議要規劃名額,政府計劃修改《香港規劃標準及準則》,按每20000人口,配以103個3歲以下幼兒中心服務名額,這當然是十分正確的方向。不過,按目前本港人口接近750萬計算,便需約38000名額,即是要增加5300%。究竟如何達到這個標準?具體的推展時間表如何?仍然是個謎,政府目前仍然未能給予明確的答案。究竟是否政府腹中已有錦囊妙計,還是只是畫餅充飢,實要息拭目以待。
增加資助:等於可負擔?
現時0-2歲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月費介乎4385元至6500元,中位數為5537元,並非一般普羅大眾可負擔的水平。儘管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請學費減免,但其入息審查門檻極高,即使處於貧窮線亦不符合全免的資格。政府擬循增加資助及探索改良學費減免計劃方向降低收費,從而減輕家長的財政負擔。當局透露將資助水平由目前佔成本的20%上調至40%,問題是這能否減輕家長負擔?幼兒照顧服務成本中人力佔絕大部分,人手從1:8調整至1:6,人力增加33%,成本自然會顯著上升。換言之,即使政府額外再承擔多20%的成本,當中大部分只是對沖成本上升,月費實際的下降並不會十分顯著,也就是說增加資助是否帶來可負擔的幼兒照顧服務實是疑問。
方向正確 步伐太小
總括來說,當局在理念上與國際接軌,有助將服務進一步發展。名額規劃、改善人力及增加資助也對應國際間評估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的三大標準,即可及性、素質及可負擔程度。當局無疑是走對方向,可惜步伐太小,要產生顯著的效果恐怕並不容易,要追上其他已發展國家相信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回答這篇文章的標題,答案是:似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