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特首林鄭月娥宣布無限期暫緩修訂《逃犯條例》,香港總算是渡過了最危險的時刻。如今林鄭功敗垂成,人們肯定會以成敗論英雄,說她剛愎自用、百萬人的民意力量勢不可擋云云,認為林鄭的失敗早已注定。但只要細心回想起來,林鄭修例一役就如同官渡之戰,戰後誰都說曹操英明神武,袁紹優柔寡斷,甚至愚蠢,但事實上當時曹操只能勉強守住官渡這最後一道防線,只剩下一個月糧草,情况岌岌可危,袁紹只消攻破這道防線,或等曹軍糧盡,便可席捲許都,一舉消滅曹操;而曹操奇襲烏巢,實際上也是別無良策之下的孤注一擲,最終僥倖成功而已──回到香港的情况,其實林鄭距離成功只差一線,只是中央在最後關頭喝停了她而已,要不然香港勢已淪陷。
香港命運懸於一線
筆者在此只是想指出,史書上所記載的兵謀及勝因,說穿了其實大多是事後揣測的附會之談,不能盡信。正如史家呂思勉所言:「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這與他在敗亡後被貶得一文不值的歷史形象大相逕庭。儘管如此,歷史卻不可能是一無是處── 一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總是有迹可尋的,而林鄭於修例一役中失敗的過程,實與官渡之戰的經過與結果暗合,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據有幽、冀、青、并四州,黃河以北皆屬袁紹,無後顧之憂,遂挑選精銳步兵10萬、騎兵1萬,另有胡騎8000,於次年2月展開攻勢,討伐曹操。曹操無論在兵力或裝備上皆處劣勢,同時四面受敵,唯獨兵質佔優。
戰前曹操謀臣荀彧與郭嘉分析了曹操和袁紹人品之間的十勝十敗,當中有幾點道出了袁紹與林鄭的一些性格缺點,包括袁紹表面寬容內心狹隘,不相信他所用之人,擔任要職的都是他的親屬;袁紹看見貧窮之人就面露憐憫之色,看不到的就不管,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袁紹的部下爭權奪利,互相誣陷;袁紹喜歡虛張聲勢,不懂兵法。這些分析不僅堅定了曹操的信念,更在宣傳戰中贏了漂亮的一仗;大家也試想想,假如林鄭的形象與處事作風不是那麼易為人詬病,又怎會惹來200萬人上街,人們對她的憤怒甚至超過反修例本身?
孤軍深入 自絕退路
即使在戰局發展方面,官渡之戰與修例一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在袁曹兩軍在官渡對峙之前,在優勢袁紹軍南下的過程中,發生了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等一系列戰鬥。熟悉三國的讀者也知道,關羽在白馬與延津斬殺袁軍大將顏良、文醜,令袁軍大為震動。箇中原因除了關羽神勇之外,更重要的是顏良文醜之軍皆渡河並孤軍深入,顏良更是久攻白馬不下、頓兵城下,最後被曹軍逐個擊破。
這就像林鄭政府在修例初期,在還未準備好解說工作的時候,便叫建制派人士用一些似是而非、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硬撐修例,這跟命令顏良文醜渡河孤軍深入敵陣無異,最後白白被反對人士逐個擊破,損兵折將,令政府在序盤的宣傳戰中完全處於下風,埋下了6月9日大遊行與修例最後失敗的伏線。
雖然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於是曹操只好放棄前線據點還軍官渡,而袁軍則繼續南下,情况有如林鄭初戰失利,但仍擁有立法會內建制派的大多數票,以及中央及中聯辦的支持,無損其根本優勢。之不過,早在袁紹親率大軍渡河南下之前,謀士沮授曾勸阻他,指大軍渡河南下,萬一失利,大家就沒有退路了,可是出名「不用、不聽、不從」的袁紹不聽他勸告,一意孤行。筆者相信林鄭身邊應該沒有像沮授這樣的一個人物,但林鄭畢其功於一役的心態,與袁紹貿然率大軍渡河南下沒有兩樣,完全沒有考慮到兵敗無退路將導致全軍覆滅的危機。
林鄭的「烏巢時刻」
袁曹兩軍在官渡對峙並多次交鋒,但袁軍就是怎樣也攻不下官渡防線,後來許攸投奔曹操,告訴曹操袁軍運糧車1萬餘輛在烏巢,守備不嚴,勸他派輕兵偷襲,焚毁袁軍糧草,袁紹大軍便會自行潰散。
袁紹聽到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便迎來了三國歷史中一個最重要的分叉點:究竟應該先援救烏巢,還是趁機攻下曹操官渡大營?最終袁紹決定派輕兵援救烏巢,派重兵進攻曹軍大營。
林鄭的心態與袁紹幾乎如出一轍:她選擇無視100萬人上街,希望在立法會快刀斬亂麻一舉通過修例,可是她沒有顧及她背後的權力基礎已開始出現變化這事實,一心認為只要修例通過,其他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然而中央已察覺勢色不對、事態失控,而且建制派一定也在狂打林鄭小報告,令她的「糧草」盡毁,最後落得如袁軍般的下場──既攻不下曹軍大營(修例),烏巢的軍糧也盡為曹操燒毁,軍心震動,全面崩潰,袁紹棄軍北走,袁軍殘部全部投降。
不過林鄭在修例一役中的考量與手法,可能更像三國架空歷史漫畫《火鳳燎原》中,屬袁氏一族的袁方(虛構人物)的計謀:他希望藉火燒烏巢一舉剷除袁氏內部的反對勢力,並一併消滅曹操,實行一石兩鳥,但計謀最後卻被識破,自己更被刺殺身亡。
香港精神的重生
《中國歷代戰爭史》提到官渡之戰中曹操用人謀之力,終於戰勝優其數倍之袁紹,引起南陽在野諸儒生「人定勝天」之信心,遂以其政治興趣而策定三分天下之計劃,此在諸葛亮《隆中對》中可以見之。同樣地,林鄭在《逃犯條例》修例中功敗垂成,也徹底打破了香港長年的政治悶局,讓港人從無力感與絕望中蘇醒過來,重燃起「人定勝天」之信心,為香港注入新的希望與精神──在窮途末路中,又見柳暗花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