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我不會高估名人的智慧,但更不敢低估母親對孩子的愛護。
我是個經濟學者,也是我媽媽的兒子。小時多病,活到今天除了多謝幾個曾向我父母說過「盡人事」的醫生,最感激的還是我媽。另一母親謝安琪,最近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言論惹來聲討不絕。激動的,把所有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人打成anti-vaxxer;更激動的,連睇中醫都被狠批反智。
先以過來病人身份與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我自10歲左右起患有癲癇,不是最嚴重那種,腦神經科醫生說起因不明,亦沒有根治方法,斷斷續續吃了十多年藥,每天吃三次藥是不會病發的。斷斷續續,因為醫生在我服藥6年後建議逐步減藥至停藥看看怎樣,之後多次停藥的經驗是停藥幾月便舊病復發。只吃了十多年藥,因為媽媽知我不喜歡長期吃藥,於是鍥而不捨為我尋求西醫以外其他「反智」療法,包括認為癲癇是「痰症」的傳統中醫。透過師奶朋友介紹找到一位中醫,中醫替我開藥方,但建議我繼續按西醫指引服藥。大概廿年前吧,吃過這些中藥後我如常按西醫指示減藥停藥,那是我最後一次停藥。是中醫治好了我十多年的「痰症」嗎?經濟學的訓練提醒我,My case is one data point,and even worse we are talking about just time-series evidence。
流行病學不只是自然科學
以為教流行病學純粹是比社會科學嚴謹得多的自然科學?朋友你搞錯了,尤其當教流行病學應用到公共政策時。是的,接種疫苗是醫學問題,也是經濟學問題。接種流感疫苗有金錢及時間成本,因此反智的人才不講成本效益。接種流感疫苗會死人嗎?在美國,與流感疫苗有關的死亡賠償個案不是零,醫學界對此的回應是比例極低。同意,So let’s talk about numbers。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提供的研究數字,流感疫苗能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達40%至60%,條件是疫苗與病毒大致吻合,否則有效率可低見10%。問題是流感疫苗成效因人而異,但這些估算主要來自經濟學常要處理的現實數據而非隨機對照試驗。假如選擇接種流感疫苗的人平時亦較注重個人衞生(如勤洗手、戴口罩等),這些估算會高估疫苗的有效率(相反,當接種疫苗後有人大安旨意,估算會低估疫苗的經濟效益)。
懂經濟學的人有兩項專長,一是懂處理現實數據,一是懂運用需求定律。接種疫苗是人類行為,因此亦受需求定律約束。成本愈高,接種比例愈低。然而,選擇接種亦受社區感染率及死亡率影響,感染率或死亡率愈低,接種的誘因便愈少。傳統流行病學漠視接種疫苗及其他自我保護誘因,會認為政府簡單推廣疫苗便可大幅減低感染率,卻不知感染率隨接種率提高而降低後,會削弱市民注意健康的誘因。一些傳染病有周期,原因之一正是感染率降低會吸引人們冒更大健康風險。資源有限所以人命有價,經濟學者質疑流感疫苗成效,是因為沒有經濟內容的硬統計數字,往往誤導講求社會成本效益的公共衞生政策。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