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下稱話劇團)剛渡過45周年,踏入最新的劇季(2023-24),首先推出的舞台製作,是新任藝術總監潘惠森重新修訂的《小島‧餘香》(前名《小島芸香》)。他是資深的劇場編導,素有「鬼才」之稱,劇作形式多樣,產量多、質量亦高,在不同類型的創作中,均有出色表現,如「昆蟲系列」、「珠三角系列」及「人間系列」等。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與話劇團緊密合作,例如近年獲獎的《都是龍袍惹的禍》、《親愛的,胡雪巖》及《武松日記》等。
多年來,除了編劇,他一直從事戲劇教育的工作,曾先後擔任新域劇團藝術總監(1993-2012)、香港演藝學院(HKAPA)駐院編劇及戲劇文本創作組組長(2012-2017),以及戲劇學院院長(2017-2022)。
潘惠森剛於去年卸任院長職務,隨即在9月,以候任藝術總監的職銜,加入香港話劇團這個大家庭,參與安排2023-24年度新劇季的節目,以及制訂未來藝術發展的策略。
他剛於今年4月履新,工作頗為繁忙。為此,在5月上旬,透過視像訪問的方式,我跟潘Sir聊了個多小時,就從《小島‧餘香》說起。
小島餘香、不絕如縷
潘惠森成長於香港,中學畢業後,往台灣東吳大學入讀英文系,因而接觸到西方戲劇的知識。其後,更到中國文化學院的研究所進修戲劇,念了一個學期後,便遠赴美國,曾先後於美國3間大學修讀戲劇。
1985年,他因事回港,參加劇本創作比賽,以《榕樹蔭下的森林》獲第一名。評判之一的麥秋把劇本推薦給話劇團,演出後,即備受注目。他跟香港劇壇,亦緣結於此。幾年後,他再度為話劇團編寫《廢墟中環》(1989年),嘗試探討當時香港人的心態,個人對歷史的回應。
機緣巧合,潘惠森認識了沙田話劇團的蔡錫昌,在他的邀請下,擔任社區藝術主任,於沙田區拓展戲劇,全職從事戲劇教育工作。1993年,他出任新域劇團藝術總監,《小島芸香》就是他當年自編自導的作品。
《小島‧餘香》,為新劇季揭開序幕,劇本創作於1993年,在94年首演。「我對這個戲很有信心,30年來,曾有不少劇團,在不同的地方,如廣州、澳門、加拿大等地重演,衍生各種解讀,反應理想。過去10年,在HKAPA工作,每年都有學生,以這個戲作為排演練習,反映了年青人對此劇好有感覺,也喜歡它。」談及這部經典之作,潘Sir細細道來。
頓了一頓,他繼續說:「履新伊始,如果能搬演自己的作品,比較理想。而我的新作《親愛的‧柳如是》,因製作需時,排期至9月才上演。我來不及編寫另一新劇本,跟同事商議、討論後,他們也認為趁着劇季開鑼,搬演我的作品較佳,於是我就想起這個劇本。」
四個版本、三組演員
今年4月,除了潘Sir走馬上任之外,話劇團還有3位同事晉升為助理藝術總監。「他們在團中工作,有導演,也有演員。他們在香港演藝學院實習時,也曾演出這齣作品,所以感到非常雀躍。三人不約而同地,希望通過導演崗位,互動交流,合作導演這部戲。劇中只有兩個角色,故挑選了3組不同的演員,促成了這個比較特別的製作。」
潘Sir指出,此劇破天荒由3位導演聯合執導,3個演員組合,4個版本演出,希望可以帶給觀眾新的體驗。「3組演員透過不同的演出,不同閱歷的演員,帶來不一樣的演繹,構成3個不同的版本,為劇本打開不同面向。至於第四個版本,就是在同一舞台上,由6位演員演出的『合奏版』。此乃大膽創舉,可讓觀眾一新耳目,感受到不同的層次。」
「一男一女在小島邂逅……他想離開,她要留下,是愛還是執?」從作品內容而言,「很多人覺得這是個愛情故事,對年輕人來說,題材好吸引。事實上,這個戲所說的,已超越愛情,表面上,談一個人對愛情的承諾,她不會違背自己的承諾,堅守在一個地方。她的堅持,其實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自己的信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最有意義的,值得堅持追求的,究竟是什麼?」他意欲在劇本中傳遞出這樣的一個訊息。
論者有謂,此劇談及「去留」問題,潘Sir重申,此非創作時的考慮,「我完全沒有這個意圖,當年首演,已有人說,它談的是『九七』問題,我也不置可否。如果觀眾有此聯想,也是其特殊之處。今時今日,修訂重演,也沒有特別融入近年香港社會的變化。觀眾如何詮釋,我也未能預計。」
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戲劇的語言問題,首個劇本《榕樹蔭下的森林》,是以書面語創作的,從《廢墟中環》開始,才開始運用粵語寫作。「我在1997年開始寫的『昆蟲系列』,以小市民的平凡生活為題材,有比較通俗的語言出現。至於《小島芸香》,故事設定在無名的荒島上,遠離城市,環境偏僻,沒有很強的本土意識,所用的戲劇語言,相對比較典雅、純粹。此番重演,在昔日的版本上,作出琢磨、潤飾,讓語言更加精錬……」
助理總監、各司其職
香港話劇團,原有一位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去年9月已離職。為了填補空缺,潘Sir考慮到話劇團未來多元化的拓展方向,以及團員的個人發展,所以決定提升邱廷輝、劉守正和方俊杰,擔任助理藝術總監,他們在團中的工作,各有重點,各司其職。
邱廷輝是資深演員,亦兼任導演,潘Sir說:「以他的年資,正是成熟期,經驗非常寶貴。他仍保持演員的身份,如果有適當的劇本,他會參與演出,亦會做導演,同時,他主要支援『教育部』的工作。」
潘Sir透露,話劇團已獲政府批准,取得藝術發展局的撥款,將佐敦覺士道的前賈梅士學校活化,重新打造這所棄置多年校舍,改建為推廣戲劇藝術的教育中心。年底落成後,將提供一系列戲劇培訓課程和工作坊。
「在香港,這是個首創的戲劇教育中心。話劇團的教育部,一直發展得相當好,已奠定穩健的基礎。我們會因應不同的教育目的,製作一些度身訂造的演出,有別於面向外界觀眾的藝術部製作。」潘Sir早年,已致力於推廣戲劇教育工作,經驗非常豐富。展望未來,他冀盼藝術部與教育部緊密聯繫,支援教育部。
方俊杰畢業於導演系,憑出色的表現,成為話劇團駐團導演。潘Sir笑稱,「他會繼續擔任導演,協助我全力發展本團的藝術部,工作重點就在於拓展『黑盒劇場』」。
目前在香港,最缺乏的就是場地,話劇團有地利,在「黑盒劇場」演出一些實驗性的作品。「近年,我們也大力培育新的編、導、演人才,讓他們在這個平台好好實踐。」在新劇季,方俊杰會在這個平台,負責整體的規劃,安排劇目、起用新的導演和演員。3位助理藝術總監,都會參與黑盒的製作,在演出中,將經驗授予新人。
他繼而指出,戲劇的演出,一定要靠實踐,不能空談。在「黑盒劇場」,可嘗試一些有別於傳統、實驗性的製作,孕育更多年輕的戲劇人。HKAPA每年有很多畢業生,競爭很大,入行亦不容易。擁有這個平台,可以栽培人才,讓他們慢慢成長,在實踐中汲取經驗。
向外開拓、區域發展
至於劉守正,潘Sir指出,「他跟邱廷輝資歷相若,累積了不少演出經驗,亦具備本身的才華,仍然堅守在戲劇界,非常難得,故提升他為助理藝術總監。」劉守正通過內地的演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亦建立了很好的網絡,劇團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他,協助劇團『區域發展』的工作,主力是內地,並推廣至華文的戲劇圈。
話劇團是香港最早成立的職業劇團,早已將演出帶到內地去,例如音樂劇《頂頭鎚》,「此劇大受歡迎,內地的觀眾也感到詫異,香港竟然有如此高水準的演出。」他個人的兩個創作,《都是龍袍惹的禍》和《親愛的,胡雪巖》也曾在內地巡迴演出,亦獲得正面的回響。「劇團會加強這方面的發展,尤其是現時,要配合大灣區的發展,既是大勢所趨,故必須加重推廣的力度。」潘Sir坦言。
「香港畢竟是個小城市,人口只有700多萬,觀眾人數有限,一定要向外拓展市場……內地是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他認為話劇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讓更多的觀眾,尤其是非粵語人士,能接觸到香港的話劇,欣賞到香港的製作,這是劇團其中一個使命,不是為了增加收入,而是為了讓香港話劇可以走遠一點。
談到將來在內地演出的語言,「經考慮後,我們堅持用母語,即粵語。團員如用普通話在舞台演出,可能會展現其弱點。」他直言演出跟日常生活的溝通不同,那是另一回事。
「此外,通過以往的演出,才知道原來粵語可以走得很遠,不是說內地很多人懂粵語,但粵語演出,帶來另一種味道,一種很original的風格,能代表香港的製作。外地的觀眾,反而喜歡以粵語的演出。其實,在什麼地方演出,我們都有中英文字幕,作為配套,可解決理解的問題。」事實上,在80、90年代,通過流行曲、電視劇及電影,香港的流行文化散播得很遠,眾多因素聚一起,他覺得用粵語演出舞台劇,完全不成問題。
除了內地,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華語地區,亦屬推廣的範圍。「疫情解封後,外地有不少演藝組織主動跟我們聯絡,商談合作,這將會是一個重點的發展。」他補充說。
搭建橋樑、持續探索
潘Sir慨歎,在戲劇界的發展,殊不容易,「走到今天,有機會將自己的能力貢獻出來,我很感恩!」他表示,從HKAPA轉職話劇團,是緣份,亦是巧合。他寫的首個劇本,早於37年前,已在話劇團演出,其後亦有不少的合作。
「我在HKAPA工作了10年,不長也不短,本來可以繼續做下去,但我覺得在教育崗位上,已發展到差不多。我是屬於創作型的戲劇人,去年就想退下來,不再做全職的工作,但仍然會做自己喜歡的創作,類似半退休的狀態,也可以說退而不休。剛巧話劇團的前任藝術總監陳敢權先生退休,因緣際會,他退我上。」話劇團在此時此刻選擇了他,他有知遇的歡喜。
從HKAPA跨進話劇團,他表示樂於接受這個挑戰,「我可以將過去的工作經驗,再一次放在實踐中,帶領劇團往前發展。以前在學院,在學術上、課程上要投放很多精力,如制定學院的訓練方向,配合學生畢業後的發展。」而在劇團的工作,卻是另一個範疇。
「如何推動香港戲劇再往前走?空間好大。如何令香港話劇團更有特色?粵語演出,只是其中一個表面化元素,我希望在深度方面,繼續努力,讓香港話劇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內涵。」潘Sir道出心聲。
香港是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他關注的,是如何利用這個優勢,四通八達,在內地和外地之間建立一道橋樑。「宏觀來看,戲劇是一種文化,如何吸收外國作品的養分,然後轉化成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對於這個問題,我更有興趣,不斷嘗試去探索……」HKAPA創辦後,以提供西方的戲劇訓練為主,近年逐步引入東方的表演元素,已逐漸見效。在話劇團,他也盼望藉着舞台演出,從而發掘東西方美學的文化內涵,沉澱在創作中,令作品更富香港的特色。
不同崗位、盡其在我
潘Sir創作劇本,超過30年,至今已有60、70個之多,也當過導演。現在步入話劇團,他強調自己樂意做任何崗位,縱使不編不導,純粹出謀獻策,也會感到很開心。「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成功中有我的貢獻,已經很好。」當然,話劇團有固定的演出項目,需要達標,他每年至少會編一個新戲,導一個新戲,既編且導,還會兼任其他工作。
「在這個劇季,有幾個製作,設有『戲劇構作』一職。」潘Sir解釋,這個概念源於德國。藝術的創作過程,是一群創作者的共同付出,隨着團隊創作模式的改變,衍生更理想的作品。
一般傳統的演出,有編也有導。「戲劇構作,性質與『戲劇指導』相近,就是宏觀地介入戲劇作品的演出,如研究它在文化社會層面達到的效應,思考其美學方向……向編導提供建議,催生一個新作品。」
潘Sir會兼任此職,例如11月上演的《從金鐘到莫斯科》,他既是編劇,亦擔任戲劇構作,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其藝術方向,令它在舞台美學上發揮得更好,達致某種社會效應,向導演李鎮洲提供意見。
話劇團在7月底的舞台製作,是《史家本第二零二三回之伏虎降龍》,此劇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的經典作品《史嘉本的詭計》。
「這不是純粹的翻譯劇,而是個建立在西方作品的創作,方俊杰將它植入東方的江湖概念中,不單只是情境的設定,亦考慮到其表演風格,所追求的劇場美學,是中西文化內涵的結合。」由於用了「江湖」這個概念,在表演上有肢體動作的需求,潘Sir會擔任「武術指導」。
他笑言,自己不是第一次做這個崗位。早在2007年,他擔任《我自在江湖》的編劇,亦跟毛俊輝聯合導演,還兼任武術指導。
「那一年,我們提前幾個月開始培訓演員,花了整個暑假,讓他們學習在武術的基本功,我還擔任『功夫工作坊』導師,這是個難忘的經驗。」潘Sir自小喜歡習武,曾到過武館跟師傅苦練功夫,學過重拳術的南派「蔡李佛」,也練過腿功較多的「北少林」。
「我好enjoy做武術指導,如果有需要,我願意做任何崗位。」他如是說。
風箏計劃、各展所長
劇本創作,有別於一般文藝創作,例如詩歌、散文、小說等,可於網上發表,但劇本牽涉到是否適合演出的問題,單憑文本,難以作出判斷。
為了鼓勵年輕人創作劇本,話劇團推出新計劃。「我們整合劇團的資源,例如『新戲匠』、『劇本精鍊場』等不同名目,化為『風箏計劃』,在規模上擴大了,投放的資源亦多了。我將會親自『落水』,除了策劃之外,負責實際的推廣工作。」此項計劃,令我想起了類似的平台「劇場裏的臥虎與藏龍」,潘Sir亦曾積極參與,投入其中。
「一個真正適合搬上舞台的劇本,猶如一個起飛的風箏,飛不起的風箏,沒有用;劇本不適合演出,亦很浪費。」他期待更多可以起飛的劇本,風箏飛得愈高,就可以讓更加多的人看到,劇本亦可作如是觀!
「風箏計劃」以「生活的褶皺」為題,公開徵集華文原創劇本,徵稿的對象,不限本地人,以粵語或書面語寫作均可。「整體的配套活動,將逐步推出。如「讀戲劇場」,已開始舉行,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創作的心得。稍後,舉辦一些不同主題的分享會,我也會主持精鍊劇本工作坊,擔任導師。」
多年來,潘Sir跟香港話劇團合作無間,如2022年的《兩刃相交》,這齣疑似黑色喜劇,由潘Sir編劇及執導,「這項合作,早在2021年已開展,剛好安排在去年9月上演,只是個巧合而已。」他澄清這個演出,跟候任藝術總監的身份,並無直接關係。
「雖然多次跟香港話劇團合作,作為客席的導演和編劇,認知實在有限。上任後,我還要逐步探索,不能一往無前的,向前衝,讓同事可以互相適應。」他由衷地說。
作為香港的旗艦劇團,話劇團有很多優勢,如何更上層樓,也不容易。「劇團的基因不變,它其中一個強項,就是擁有很優秀的演員團隊,我要設法讓他們進一步發揮,各展所長。」
「團員的工作量都很大,大家都很忙碌,如何能多擠出一點時間空間,也是個問題。希望話劇團可以建構到它的能量,以至獨特的節奏,給予香港觀眾一個嶄新的面貌。」他強調每項發展,也須配合資源,不是想做便可以做。
「每年政府撥給話劇團的資源,相對穩定,如果想繼續發展,便要自行設法。如何能讓每個團員得到進一步的發揮?我還未有答案,仍在思索中……」他直言不諱。
面對電腦螢幕,靜聽潘Sir娓娓道來,時間溜得飛快。他說話時不溫不火,聲音不徐不疾,在個半小時中,其願景和使命,以至具體的計劃,已交待得清清楚楚。
訪談結束後,不到5天,我跑到香港大會堂劇院去,欣賞《小島‧餘香》的首演。正如潘Sir在場刊提到,「『小島』是一個香港意象……更名上演……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一次反思和致敬。」豐富的意象、詩意的台詞、深邃的寓意……簡約的布景、悅耳的配樂,整體的舞台演出,帶來寬廣的思考空間。觀者可隨着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經驗,作出個人的解讀。
面對人生新階段,迎向不同的挑戰,願潘Sir如翱翔天際的風箏,引領香港的話劇,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