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的發掘和培養愈來愈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各類資優教育機構應運而生。然而資優教育其實早在孩子幼年(或許更早?)時就已經開始,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資優導師。
資優教育從父母開始
我認識不少數學資優生父母都是從事和數學有關的職業,相信父母在他們的數學啟蒙中功不可沒。2011年第5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的金牌得主,原就讀英華書院,現就讀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的李祐榮同學2的父親就是一位數學老師。李祐榮讀幼稚園時,便在父親的指導下,掌握了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顯露出超眾的數學天分。中一時,我和李祐榮一起去大陸參加「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的全國總決賽,他父親還幫助我們賽前備戰呢。
我的啟蒙導師是母親,讀文學的母親雖然沒有很早在數學方面激發我的潛力,卻培養了我對文、史、哲的廣泛興趣,尤其重視培養我結構性思維的能力,引導我關注事物之間的聯繫和深層含義,而不僅僅是孤立的表象。這種思維能力使我在後來較高層次的學習中(不論文科還是理科)獲益匪淺。
我對數學的興趣源於一本書。小學四年級時,我考獲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插班生。在新學校,第一次數學考試我只有80多分,一向對我的數學學習不甚在意的文科媽媽突然覺得應該做點事。於是母親從書店買回一本奧林匹克數學教材並同我一起翻看。就在母親眉頭緊鎖,一籌莫展時,我卻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什麽植樹問題、握手定律、抽屜原理、行程問題,這些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的題目,既有趣又富挑戰性,從此我對數學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
五年級時,我和一些數學成績優秀的同學被選入學校數學隊,學校請了一位奧數導師為我們授課,這就是我參加的最早的數學資優課程。從此以後,從校隊練習到港隊集訓;從數學到物理;從香港奧林匹克數學學校到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香港科技大學,我接受的數理資優教育再不曾中斷。在完成常規教育的同時,我和一批充滿求知熱情的資優生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的時間,接受着這些更具挑戰性的資優課程。
資優課程滿足了資優生從常規教育中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使我們不斷挑戰能力的極限,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奮進。大家一定會問,資優課程和常規課程究竟有何分別?個人的體會是無論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資優課程都遠遠超越常規課程,而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尤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和解難能力為目標。
2013年2月21日
註:本書出版之時,李祐榮為美國耶魯大學數學系博士生。
《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實體書於各大書店有售,如欲購電子書可按此購買。 *購買電子書連結:http://bit.ly/hkej116
(稿件獲信報出版社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