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ug 13 2025 21:31:3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信任崩塌與數據洪流中 重塑青少年反詐教育之道

反詐騙聯盟(教育)舉辦座談會,參與者來自教育界、執法部門、政策制定者與社福機構等多個界別,關注共論信任崩塌、風險蔓延與教育。
圖片:主辦方提供

青少年作為最早擁抱數碼世代,在虛擬空間中尋求認同、探索自我,卻也在不經意間墜入精密設計的陷阱,成為最易受創的群體。2025年7月5日,反詐騙聯盟(教育)假香港警察學院舉辦座談會,主題為「數據驅動的反詐騙生態圈」。教育界、執法部門、政策制定者與社福機構代表齊聚一堂,共論信任崩塌、風險蔓延與教育的本質。

主禮嘉賓黃友嘉博士(下排左一)、劉慧慧博士(下排左二)、譚惠珠博士(下排左三)、曾鈺成博士(下排右三)、鍾麗玲(下排右二)、沈雪明教授(下排右一)、張宜偉(上排左七)、葉雲龍(上排左八)、黃嘉純(上排左九)、灼見名家傳媒社長及行政總裁文灼非(後排右七)、同仁基金主席陳祖光(後排左六)、協辦單位及執行委員合影。
前排左起:主禮嘉賓黃友嘉博士、劉慧慧博士、譚惠珠博士、曾鈺成博士、鍾麗玲、沈雪明教授;
後排:張宜偉(後排左七)、葉雲龍(後排左八)、黃嘉純(後排右八)、灼見名家傳媒社長文灼非(後排右七)、同仁基金主席陳祖光(後排左六)、協辦單位及執行委員出席活動。
 

黃友嘉:反詐騙教育是重要環節

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黃友嘉博士指出:「反詐騙教育不僅是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鍵,更是整體教育的重要環節。教育的目的是讓人終身學習、追求真理,學會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的第一步,就是分辨真假。」此言不僅道出教育的本旨,更揭示反詐教育的哲學根基──於資訊如潮、真假交錯之世,辨真偽者,非僅技術之操練,乃生存之道也。

反詐騙聯盟(教育)主席劉慧慧博士則強調:「反詐教育應以風險管理為本。非僅宣導,更須識別風險、分析脆弱、預測趨勢,設計干預之策。」其言論呼應社會學者Ulrich Beck所言「風險社會」之論──現代風險非天災,乃制度與技術所衍生之副作用。

反詐騙聯盟(教育)主辦機構主席及全球元治理公會主席劉慧慧博士致辭。(灼見名家圖片)
 

逾三成受害者曾多次受騙

反詐騙聯盟(教育)研究團隊由本地多所大學的教授組成,於3至5月間展開「詐騙易感性評估調查」,涵蓋全港60餘所小學、中學及大專院校,收集近萬份有效回覆。此舉是為了回應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在詐騙手法日益精密、滲透日常的當下,青少年究竟如何受影響?誰最脆弱?又為何沉默?

過往的反詐教育,多着眼於技術防範與案例警示,卻鮮少觸及「誰更容易受騙」這一核心問題。唯有理解易感性,方能設計出真正有效的干預策略。調查結果令人警醒:三成一受害者曾多次受騙,最年幼裸聊受害者僅9歲,逾半選擇沉默,僅5.7%曾向學校求助。研究亦指出,信任傾向、衝動決策與風險偏好為主要易感因子。教育程度愈高,風險愈重;男性風險高、報案少,形成「高風險、低揭露」的矛盾。

這場調查提醒我們:反詐教育若欲有效,必須從理解開始;而理解,始於傾聽那些最易被忽略的聲音。

座談會題為「數據驅動的防騙生態圈:教育、政策與執法的交匯」,由劉慧慧博士(左一)主持,講者包括:葉雲龍(左二)、曾鈺成(中)、鍾麗玲(右二)、張宜偉(右一)。(灼見名家圖片)
 

從資訊創傷到制度重建

華夏教育機構會長曾鈺成博士分享:「我與太太寧願不要那些購物積分,因為不想冒風險。」劉博士回應:「這正是我們面對的信任危機。」

不信任,乃自我保護之盾,源於對資訊世界過度信任所帶來的創傷與脆弱。即使具高教育背景者,亦未能免疫。知識愈深,風險意識愈強,反而更易因自認為太了解而選擇不參與。此非冷漠,乃認知性防禦。

根據Thales發布的《2025年全球數碼信任指數》報告,全球82%消費者因資料隱私疑慮而放棄使用某品牌,Z世代對數碼服務的信任度僅32%,社交媒體與新聞媒體信任度更低至4%與3%。史丹福大學教授 Amit Seru指出:「信任的崩潰不只是宏觀經濟風險,更是系統性危機。」Aspen Institute亦警告,詐騙已成為美國制度信任的重大挑戰,每年造成超過1580億美元損失。

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出,應積極推動「事實查核」文化。查證習慣不僅助市民辨識虛假,更是重建信任的關鍵一步。數字政策辦公室副專員張宜偉補充,政府正推動數碼信任架構,包括平台責任、資料透明度與身份驗證系統,並強調跨部門合作與數碼共融文化。

劉慧慧博士(左四)陪同黃友嘉博士(右四)頒發感謝狀予榮譽顧問、香港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前副總監沈雪明教授(中),以及執委──港大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林國輝榮譽教授(左一)、港大犯罪中心副總監Karen Laidler教授(左二)、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詹華強講座教授(左三)、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文綺芬教授(右三)、香港專業進修學校社會科學院院長崔日雄教授(右二)、香港城巿大學行為科學系系主任Matthew Manning教授(何榮宗博士代領,右一)。
 

葉雲龍:男性更易受騙 唯報案率低

警務處副處長葉雲龍指出,研究顯示男性更易受騙,報案者卻多為女性。男性或因自尊而不願報案,導致執法部門難以掌握真實情況。此觀察與Scottish Crime and Justice Survey及Javelin Strategy調查一致:男性受害比例高、報案率低。

受騙對某些男性而言,不僅是財務損失,更是自我形象的崩塌。報案,則如同撕下堅強面具。若反詐教育欲真正觸及人心,便須鬆動刻板的束縛,讓每一位受害者,不論性別,都能在無懼與尊嚴中,說出「我需要幫助」。

曾博士問:「市民若懷疑受騙、卻未確定,是否應報案?」葉副處長回應:「報案毋須百分百確定。警方鼓勵市民主動舉報,即使非詐騙,亦非浪費資源。」

報案,非僅為自保,更是為理解與預防。市民的舉報猶如拼圖之一角,助警方勾勒詐騙手法之全貌。葉副處長強調:「報案是社會參與,它讓個人經驗轉化為公共知識,讓個體的傷痕不再孤立,而成為制度修復的契機。」

鍾麗玲補充:「市民可透過防騙熱線尋求協助,即使未確定是否受害,亦可查詢與求助,此舉不僅保護個人,更維繫社會信任之基礎。」

劉慧慧博士(左二)陪同曾鈺成博士(左四)頒發感謝狀予出席的執委,包括警察談判組終身榮譽顧問黃廣興博士(左一)、聯盟行政總監梁展強(左三)、九龍樂善堂前主席莫文韜(右三)、嶺南教育機構副主席吳桂華(右二),以及榮譽秘書長蕭婷(右一)。
 

從教育出發重建信任

鍾麗玲續指,公署已推出多元教育計劃,包括迎新活動、戲劇教學與家長教師培訓,提升青少年自我保護能力。數字政策辦公室副專員張宜偉則說透過「小學奇趣IT識多啲」與「中學IT創新實驗室」等項目,鼓勵學生參與數碼創新與安全實踐。

黃友嘉博士道:「科技如雙刃之劍,便利之餘,亦藏風險。反詐教育應融入課程,助青少年辨真偽,護己身。」劉博士則語重心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防騙教育深入校園與家庭,識騙成為全民素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