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標題,也許會引起非議。很多人把新加坡看成是香港的競爭對手,很少有這樣的「體育精神」,祝對方成功的(雖則新加坡也許早就不把香港看在眼裏)。但這是筆者衷心的話。
上個月,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在以後3年裏面,逐步取消小學三年級與五年級、中學一年級與三年級的年中考試。明年開始,小學一、二年級將取消全部考試。
減少考試 領導潮流
筆者在2016年替美國亞洲協會(紐約)做過一個5個教育體系的調查──香港、台灣、新加坡、南韓、日本。原意是看這些教育體系,如何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發現這些體系,都洞悉新時代社會的挑戰,積極做教育的改革,都把學生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而且都回歸教育傳統──五育。但是,這些「筷子文化」的教育體系,又都遇到同樣的改革瓶頸──考試。有些地方,例如日本,由於大學入學的壓力,學生和教師都疲於奔命,應付大多數大學採用的、極為粗糙的選擇題測驗。
這種應試文化,也反映在國際比較裏面。教育界都熟悉的OECD主持的PISA,這些「筷子文化」的教育體系,學生知識與能力都非常強,其他地方難以匹比。但是也都有同樣的毛病: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動力差、壓力大、憂慮多、不愉快。這也就是應試文化。
這與相傳1000多年的科舉影響,一脈相承。重視了學習的獎勵(功名、分數),忽視了真正的學問;重視了競爭,而忘記了內涵;重視了後天的努力,而忽略了人際的差異……優良的教育傳統,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疾病(Rodald Dore在1970年代說的 Diploma Disease)。
進入工業社會,這些「筷子社會」的教育,帶來了日本與「四小龍」的經濟崛起,也可以說是中國近40年經濟起飛的文化動力。但是當社會逐漸走出明細格局的工業社會,當學習的內涵成為面對多元多變社會的必需,當學習成為生活的常態,現代的功名(學歷)就變得不足夠。傳統的考試成為了學習的障礙,應試文化就成為了教育向前發展必須解決的社會病症。
這道理,大家都懂。我們會不斷看到華、日、韓社會人們對應試文化不斷的、深刻的、精確的批評、攻擊、抱怨。但是如何改變現狀?沒有多少人能夠提出方向。原因也許很簡單:應試文化,並不來源於考試,而來源於教育的社會功能;要克服,不可能單純靠教育內部的改革。就要靠政府,靠統觀社會各部門的政府。
南韓教育部就在2015年,公布要求全國的初中,3年6個學期中,起碼有一個學期不考試──「無試學期」。這次新加坡,就大膽得多。教育部說,「這是一連串努力的一部分,為了擺脫狹窄地專注分數,也讓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 」(按英文意譯)。
樂趣成績 同等重要
還有意義深長的改革:中、小學的成績報告表,不再允許載入全班的名次,或者是全年級的名次。教育部說:「學習不是攀比(competition)。」同理,初中的成績表,也不再登出總體平均分;同樣是不讓同學之間攀比。還有,不允許標明或顯出不及格的科目(如加紅線或者加黃)。
教育部還說:「要尋找學習樂趣與教育達標之間的平衡。」理由是,新加坡在國際比較已經節節領先,教育(體系)有相當高的嚴謹性,因此可以鬆開(unwind)一點,而不致影響教育體系的表現。
為什麼選了小學三與五年級、初中一與三年級?理由是這些年級的「過渡性」比較重,或則科目增加,或則要求更加嚴謹,因而學生需要更長的「跑道」。新加坡年前已經不再宣傳小學畢業試的「狀元」,2021年更會全面改革小學畢業試。
目前的考試,是整個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新階段的教育,可稱為「為生活而學習」(或者「為生命而學習」,未看到官方中譯本),「是一種價值觀、態度、能力」。
看得出,新加坡的教育,正在不暇地向前發展。從1970年代的幾乎純粹擇優的精英制度,到1980年代兼顧精英與弱勢,到後來的改造弱勢學校,營造新型的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與理工學院(polytechnic),的而且確為每一位國民創造機會。這也許本來是每一個政府都應該做的。
一定會有讀者說,香港與新加坡不一樣,新加坡可以一聲號令,全部學校一起開動,學校與老師也許沒有抱怨或者抗議的餘地。筆者卻覺得也許香港也有優勝的一面。就是由於許多事情不是靠上面發下來的號令,教師、校長,以至辦學團體,都比較有想法、也有活力去變革,不過不容易取得共識,也很難一刀切。
事實上,例如考試不再排名次,在許多學校已經實行多年。只要理念通了,教師會很快想出新辦法。假如減少考試,大家認為是一個籠統的共同方向,相信很快就會有百花齊放的局面。香港的學校值得想一想,我們是否有減少考試的空間?
類似的變革,當然還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即使是新加坡,也馬上有家長表示憂慮:「沒有比較,我怎麼知道我的孩子表現如何?」這是典型的「筷子文化」──以名次高低代替表現好壞。普遍的家長,孩子拿了高分很高興,拿了低分就擔憂,但是到底孩子學了些什麼,其實也許一點都不知道。
考試的變革,最關鍵還是大學收生。大學若是只看考試成績,下面的中學也只好為考試「操題」(操練題目),中小學的應試文化就難以淡化。當然。這次新加坡的改革,不涉及中學高班,也許就是因為暫時不想牽動大學。
大學收生 掌握生殺
在美國,已經有大學不需要看考試成績,不過都不是所謂頂尖的大學。直到今年,頗有名望的芝加哥大學,最近宣布報考的學生,不需要遞交SAT或者ACT的成績。不是不允許遞交,但是更期望看到學生自己經歷的描述、自我介紹的錄像,和其他「非傳統」的材料。
芝加哥大學的決定,目的是讓低收入家庭的、少數族裔的、「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均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更容易進入大學。除此之外,家庭年收入低於125000美元的家庭,還可以得到芝加哥大學免除學費;「第一代」大學生,還可以有4年的助學金。
芝加哥大學又認為,許多家庭花了很多錢取得的測驗成績,其實不能反映學生真正的能力。大學也知道會面對壓力,還有人質疑,這種test-optional政策,是否真正能讓弱勢家庭的子女容易入學。大學的回應:雖然大家都知道測驗成績不能代表學生的能力,但是實際上,一般大學第一考慮的還是考試成績。Test-optional,起碼可以讓學生知道,不要以為成績不夠優秀,就自然無緣進入大學。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