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局長挑戰大 需常秘助通經脈
在新任局長名單中不泛政界素人。從正面看他們不會因循守舊,並會改善既有的陋習,主動地注入創意新思維,促進制度改革;但另一面,局長在推動政策時將難免會面對不少挑戰。
在新任局長名單中不泛政界素人。從正面看他們不會因循守舊,並會改善既有的陋習,主動地注入創意新思維,促進制度改革;但另一面,局長在推動政策時將難免會面對不少挑戰。
對於近年聽到許多理工科同學在畢業工作數年後,便認為創科產業的工作不適合自己,因而選擇轉行,查毅超博士感到不開心,並認為這是欠缺師長帶領的原因;而周林教授則建議港府改善私人投資環境,才能吸引學生投入。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李家超新政府班底大機會與現任政府相同,沿用舊人的方法會有什麼效果,一齊聽聽黃教授分析。
陳茂波指出,推動創科是重要的戰略,亦是長期的政策,需要各界繼續全力支持,以收成效。政府將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及研發機構緊密合作,更好落實各項推動創科的工作。
中國的創新降低了先進技術的成本,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而這些改變亦可讓RCEP成員國受益匪淺。中國企業在繼續投資這些市場的同時,亦可促進區域的本土創新,支持這些經濟體,改善它們的公共服務。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深信,隨着InnoHK共28間研發實驗室同仁全力以赴,加上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日後的新田科技城等大型基建同步推進,香港創科發展定會生機盎然,再攀高峰。
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在創新科技方面,應該引領大學領導層作出適當、及時以及根本的調整,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應被政治牽引。如果不及時改弦易轍,在研發方面不論怎樣增加撥款,都是徒然。
過去3年香港在動盪中仍勉強捱得過去,靠的是名副其實的「吃老本」,特別是庫房充裕的財政儲備。當這些經多年積累的儲備逐漸用盡時,我們還有什麼新的經濟發展足以繼續為港人提供工作職位、為庫房積累財富?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人類的工業化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和生活素質得以提升,但武器的發展也愈來愈精良,武器的款式也層出不窮,潛在損害大。作為世界領袖,應帶領人類作出一個最佳的未來發展選擇。
要充分釋放香港的創新潛力,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吸引頂尖學者及科研人員固然重要,但我們必須同時培育優秀的新一代科學家、從事創新創意的人才及企業家,確保本港的創新力量得以長久持續。
筆者支持李家超參選政綱着重創科。創科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之一,香港應竭力發揮自己所長,為國家所需作出貢獻,從中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所以下屆政府對創科不容掉以輕心。
香港的本地平台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早前與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對談。陳慧慈校長深信當學校營造良好環境及引導,學生必定能發揮獨特的創意能力。何順文校長則指出,學生懂得自學、思考及創新等,未來在任何地方工作也可。
本港多所大學發新聞稿表示歡迎《財政預算案》提出的措施,認為政府增撥資源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提升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等,均有助鞏固和強化香港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適時、連續的跳躍戰略,很多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互聯網企業,通過利用了移動互聯網,在有合適時機的時候完成了從一個機會跳到另一個機會的躍進。中國汽車行業是一個展示未來可能發展的好例子。
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CoolThink@JC)囊括3項在教育界被視為「奧斯卡」的國際殊榮,曾參與計劃的同學較其他同級學生的解難能力高達兩倍,足以見證香港已逐漸發展成為運算思維教育前沿地區。
推動再工業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創新及科技水平,也能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就業選擇及向上流機會,況且西方經濟研究早已發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的製造業,比服務業更能提供向上流就業及在職學習機會,並能産生協同效應。
隨着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制定更多標準的國家,其創造和定義「創新新賽道」的能力將會變得更加強大。這意味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不僅在中國,逐漸更會影響着世界上其他地區。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教授認為,港深將進一步融合,但彼此需要保持獨特優勢,才能互補。而北部都會區要成功吸引人才,必須先有機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灼見名家「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2021年11月29日(周一)假中環四季酒店舉行,多位政府高官、學界、地產界、金融界、創新科技界及本社作者濟濟一堂,共同前瞻香港未來發展。
多個領域如智慧城市、製造、移動出行和醫療服務等之間的互聯互通,將提高城市的經濟活力和人民的生活水準,令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定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榜樣。
儘管很多評論認為香港經濟要多元化,放棄過度依賴地產、金融,但事實卻是,地產和金融業仍然是公共財政的「大水喉」。科技創新是香港經濟轉型的主引擎,但現在仍未見成績,香港要繼續「吃老本」。
《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建立國際創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為我們解讀林鄭提出的大戰略,「兩地三圈」概念有助創科發展,相信香港和深圳的高科技合作將會邁向新里程。
隨着人工智能不斷進步,AI會否取代人的工作?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人工智能靠人輸入數據去模仿,創意仍是要靠人類,故機器取代不了人。聽聽黃教授怎分析。
有了多年來沉澱堅實基礎,也有政府政策的進一步激勵,再加上整個地區所有管轄區域的整合和協調,我們有理由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進一步穩固其全球創新和創業中心的地位。
香港創新論壇早前假香港科學園舉行論壇,探討在大灣區把研究成果及創新轉化為商機,並選出了2020-21年度「IMAGINE IF! Global Accelerator」香港區優勝隊伍。
香港應如何培養創新科技人才?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指出,創新科技人才要從中小學開始培養,前線老師設計活動配合教學方向,鼓勵年輕人了解大灣區,和教育局須考慮提升老師的市場觸覺。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創業節的活動雲集全球頂尖初創企業人才,圍繞各種熱門話題作出討論,同時剖析了未來將會面對的挑戰。隨着世界憧憬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近在咫尺。
創科局局長薛永恒在演講時表示,大灣區的發展是以港澳深穗為中心的區域發展,國家改革開放逾40年,重點是不斷創新,今天要往前邁進,仍然是要創新,最大優勢是有「一國兩制」推動制度創新。
推薦算法並非TikTok專利,美國社交平台也廣泛應用,如前述的Netflix推薦電影、Amazon推薦商品、Google推薦廣告等。因此,美國批評TikTok確實是「以五十步笑百步」,難以服眾。
我們只要持之以恆,踏實地做好各項相關工作,將有助推動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研究與應用,營造更佳的創科氛圍,為初創企業、創新產業甚至傳統企業開拓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香港資訊發達並可自由流通,連繫網絡廣闊,每日都有數以億萬計的「金沙」在流動,但港府如未能加以善用,任由這些珍貴的「金沙」白白流走,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自然發展遲緩、事倍功半。
第四屆「互聯網經濟峰會」主題為「數字經濟・締造未來」,將雲集環球與本地的頂尖科技界鉅子與重量級嘉賓,探討企業如何捕捉由數據驅動創新所帶來的機遇,開拓前所未有的龐大商機。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contact@master-insight.com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