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ul 26 2025 04:25: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應對氣候危機兩大法門 史密斯教授:世界應聚焦「調適」多於「緩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6
史密斯教授認為,世界需要更專注於調適方案,否則可能達不到淨零排放的要求,但結構性障礙影響了調適投資的私人融資,造成人們更傾向緩解的偏見,但其實調適項目往往是低成本、高回報的投資。
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前景
作者:彭泓基2023-12-25
一切妖魔鬼怪,都是由於人為的原因造出來的。而疾病在發生之前,就應該加以防止,並作為首要任務,而把疾病發生後的治療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歐盟此舉,確是值得全球參考,這是面對人類新挑戰的一種正確的態度。
加強事實查核 防ChatGPT黑技術
作者:黃錦輝2023-12-25
ChatGPT應用廣泛,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然此AI技術被濫用的話,結果是未能造福人類反而危害人間。但罪魁禍首並非AI,而是其使用者──人類。
馮穎匡博士x何劍輝老師:ChatGPT 4.0與文心一言的功能與限制比較生成式AI 對未來職場有什麼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3
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何劍輝老師與提示工程顧問、教評會執委馮穎匡博士對談,分析ChatGPT 4.0與文心一言有何不同,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大學的應用情況和對未來職場的影響。
中大研發高性價比巡天系統 嚴人斌教授:填補天文數據空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0
香港中文大學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成立賽馬會「天文儀器」創科實驗室。實驗室總監嚴人斌教授表示,正在研發光譜巡天系統,以了解恆星形成區的物理性質及其反饋機制。
數據政策「管」與「用」 左右港AI發展
作者:黃錦輝2023-12-19
今天的法律必然難以適用於未來的AI應用場景。結果是要麼違法去應用,要麼什麼都不幹(窒礙創新),這情況近年屢見不鮮。所以《宣言》在AI應用上所面對與數據流通及數據安全保障相關的挑戰,將會接踵而至。
學與教博覽2023探討AI應用 英國教育專家:人類智能潛力 AI無法比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學與教博覽2023於12月中舉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Rose Luckin教授表示,AI作為一種工具有助教育界人士應對各種挑戰,然而,這無法取代人類的個性化教學。再者,也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
港大生物學家成功運用基因組分析技術 揭開非法穿山甲貿易來源地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18
由於其鱗片被廣泛應用於亞洲傳統醫學,白腹穿山甲為全球非法交易最多的哺乳類動物之一。對鱗片的來源研究突顯了基因組學有助揭示非法野生動物貿易背後的複雜性,繼而幫助執法機構重點監控和打擊非法貿易的來源地。
5點促進數據網絡效應
作者:車品覺2023-12-18
從《宣言》的內容看,此政策方向能對症下藥,當中提出具全域性的數據治理理念和策略,目標是促進數據整合、應用、開放和共用,同時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基礎設施的規劃,統籌發展與安全。
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資料治理
人工智能始於數據。基礎始於數據資料集中學習。 因此,人工智能應該是從數據資料治理 (Data Governance, 簡稱數據治理) 開始。
人工智能科學家湯曉鷗教授病逝 享年55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7
商湯科技公司創始人、人工智慧科學家、浦江實驗室主任、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因病救治無效,昨晚離世,終年55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對湯曉鷗教授表示深切哀悼。
市場導向綠色未來 電動車電池回收的使命與挑戰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3-12-15
電池回收成本或會轉嫁到使用者,車主或道路交通的乘客亦有可能受影響。因此計劃不但關乎政府立法與市場調節,更是一次社會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的良機。
黃錦輝教授:OpenAI宮鬥對企業管治構成什麼隱憂? 科研人員如何保證AI安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4
11月,OpenAI共同創辦人、執行長Sam Altman先後被解除和恢復職務,外界感混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OpenAI宮鬥源於內部成員價值觀的衝突。
「要錢定要命?」 AI科研者的抉擇
作者:黃錦輝2023-12-12
更恐怖的是,一旦所牽涉的企業是與國防或軍事工業相關,OpenAI便淪為「兵工廠」,嚴重違背公司研發安全人工智能的初衷。
中國大模型發展蓬勃
作者:車品覺2023-12-11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也許在LLM測試環境中運行良好,並不代表能在企業中順利運作。愈來愈多企業體會到,LLM在企業成功落地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並無捷徑可言。
COP28:氣候變化與能源未來
作者:余遠騁2023-12-08
燃燒化石燃料引致的碳排放一直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兇,然而可再生能源現今仍有不少地域及資金上的限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品並不容易。是次大會協議首份草案提出要求減用或淘汰化石燃料。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腸癌年輕化的趨勢與原因是什麼?如何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7
作為全球知名的胃腸道腫瘤內科專家,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多年來積極參與腸胃疾病研究,在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機制、腸道微生態、等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值中大60周年校慶,我們邀請到她來分享收穫與感想。
鄺得互教授:持開放態度看AI發展 社會適應力強 不擔心被替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7
OpenAI推出ChatGPT,顛覆大家對人工智慧(AI)的想像,令人擔心AI會否最終取代人類。本社為此專訪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策略研究)兼計算智能講座教授鄺得互教授,暢談AI最新發展和如何管控風險。
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 專家:職業教育應向數碼化轉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6
與會專家指出,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是必由之路;香港的職業教育應朝數碼化轉型升級方向發展。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5
來港逾20年,香港早已成為于君生命中的第一個家。她熱愛這裏的美食美景、自由的空氣和單純的學術環境,令她可以專注於科研工作,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OpenAI宮鬥暫告終 仍存3大謎團
作者:黃錦輝2023-12-05
周末過後,事情繼續戲劇性地發展,兜兜轉轉地OpenAI於11月21日宣布回聘阿爾特曼重掌公司帥印。這一場「宮鬥」劇就此落幕。雖然OpenAI人事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事件卻遺留下一連串的問號。
數字經濟發展三大基石
作者:車品覺2023-12-05
建設數字中國及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新時代的國家戰略,但各國數字經濟發展仍面臨認知和理念、體制和機制、路徑和方法、技術和工具等多方面挑戰。
從高斯到ChatGPT
作者:曾國平2023-12-03
今天科技進步,靠文本分析的電腦程式又好,直接使用ChatGPT又好,是否可以分析數以千計以至萬計案例,規模龐大N倍地探討社會成本的問題?
香港科學院公布四位新院士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上榜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9
2015年成立的香港科學院第8屆周年大會11月28日舉行,並選出新一批共4位院士,分別為陸錦標教授、趙國春教授、滕錦光教授及于君教授。
OpenAI的初心
作者:張宗永2023-11-29
美國是一自由度很高的資本主義國家,亦因為有這樣的土壤造就了很多科技神話。但社會是否應該完全被利潤牽着走,很多人都存疑,包括一些既得利益者。
ChatGPT之父突被炒 原因撲朔迷離
作者:黃錦輝2023-11-21
聲明中指出「溝通」出現問題,但阿爾特曼被炒的箇中原因還是撲朔迷離,業界對此議論紛紛。消息一出,OpenAI的投資者之一微軟便向傳媒解釋它們沒有代表在董事會,因此沒有參與董事會解僱阿爾特曼的決定。
機構能開發自主專用的大型語言模型嗎?
作者:馮穎匡2023-11-16
雖然開發LLM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它卻是理解和解釋語言資料的重要工具。按照下文簡介的步驟,你就能開發出既能滿足需求,又能確保資料安全的LLM。
中國「AI機器化學家」 研發出火星製氧催化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5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位教授羅毅、江俊、尚偉偉及其團隊,與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張哲研究員等合作,運用AI機器人「機器化學家」,採用火星隕石成功研製出新型催化劑,為利用火星上的水製備氧氣提供解決方案。
業務夥伴參與 ── 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3-11-15
根據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調查所得,範圍三碳排放佔企業整體總排放量達75%。而在範圍三碳排放的15項類別中,租賃資產產生的相關排放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AI「人機溝通」失調 機器代人目標遙遠
作者:黃錦輝2023-11-14
且看ChatGPT應用的研發,它背後的智能是利用「大語言模型」(LLM)技術製造的,因此系統是個「好人」或是個「壞人」取決於LLM所使用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