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珠

何瑞珠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學生能力國際研究香港中心總監、HKPISA-2000、2003、2006、2009、2012首席研究員。Macao-PISA 2003、China-PISA 2006、Shanghai-PISA 2009 顧問。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2004)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0)訪問學者。曾任香港小學及中學教師、世界銀行對印度教育研究及培訓顧問、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助理、華南教育及發展研究計劃研究員;家庭與學校合作研究計劃首席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的合作;學生能力國際研究;學校效能;校本管理;學校改革;教育社會學;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研究的統計分析。
香港中小學生的功課及考試壓力愈大除了對成績沒有幫助之外,更有可能引發各種身心症狀。(Shutterstock)

家庭學校如何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中小學生功課壓力大,考評焦慮感高,並未能愉快學習;華人文化普遍以為功課及考試壓力能推動學生努力而成績才會好,本文的數據分析正正否證了這個誤解。

青年人的不安焦慮,總讓人十分擔心。當社會變得如此不安,如何連結人心呢?(Pixabay)

培養心靈素質

心靈教育的重點在於照顧、滋養老師及學生,進而希望老師能將所學都應用在學校及課堂上,並設計出適切的教案、課程及建設學校的氛圍。

從PISA2015剖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一)

從PISA2015剖析香港學生的成就與挑戰 (一)

香港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是:科學、閱讀及數學成績均較以往遜色;科學自我效能感低於 OECD 水平;香港尖子的百分比偏低,究竟現行的教學模式能否培育高能力的學生?尤其是科學科目是否留不住尖子學生?仍有待探討。

使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

使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

初中的科學探究   在2002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重新修訂小一至中三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並將科學教育的各主要學習元素劃分成六個學習範疇。相比以往的課程,現行的課程在科學學習的範疇上較着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知識、技巧和精神。雖然如此,初中科學老師仍不太重視科學探究。原因可能是相對初中科學課題內容,科學探究這個部分較沉悶而不易引起學生興趣。亦有可能由於老師並不太懂得如何評核科學探究,學校考試亦極少考核科學探究。現時老師擬定的科學科評測試卷,多集中評核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很少評核科學過程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或科學本質(nature of science),亦甚少評核科學過程技能或能力。事實上,初中科學科課程實施至今十多年,老師過往甚少得到這方面支援,教育局亦甚少提供有關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情況值得關注。   國際上的科學教育愈來愈強調在課堂內進行科學探究,但礙於時間和資源的限制及實驗的安全問題,在香港課堂進行的科學探究大多是簡單的,有既定步驟及預定結果,因此在過程中很難讓學生進行思考及主動參與。資訊科技正好可用來促進科學探究活動。例如,利用數據記錄儀(data logger)收集數據,其好處是學生可迅速地收集到數據,並製成圖表,繼而集中於實驗的觀察及分析所收集的數據,這亦有助提升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然而,很多學校只有兩套數據記錄儀,老師多使用來示範實驗,學生甚少可直接使用。此外,使用數據記錄儀並不太方便,需要一些時間來設定儀器及電腦,而且有不少局限性(如只有溫度、pH等探測器)。   至於使用電腦模擬(simulation)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可讓學生探究一些不可能在現實中觀察到、不能直接操控的現象,例如颶風(規模太大及危險)、化學反應(粒子太小難以觀察)、地震(太快、突如其來)、植物的生長(太慢)等。因此使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在促進科學教育上是值得推廣的方法,可惜香港仍未有全面發展。筆者於2015年在馬來西亞一個名為「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科學及數學教育會議上,發現東南亞社會已有不少國家積極採用各類資訊科技來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及改善學生的高階思維(High Order Thinking, HOT)。   PISA 2015 利用電腦模擬評核科學探究能力   PISA 2015的評估內容及過程全面實現電子化,其主要考核範疇是科學科。OECD 在這屆 PISA 為科學科擬定了不少新的電腦化評估(CBA)題目,其中有些涉及互動(interactive),而學生回答這些題目時需利用電腦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這些題目通常渉及操控一些變項,及了解這變項對探究重點內容的影響。這些涉及互動的新題目對這個數碼世代的學生來說更有趣味,更重要的是它可用來評核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這是在今天的香港文憑試(HKDSE)極少觸及的評核內容。   PISA 2015預試的樣本試題,已上載於 OECD/PISA 的網頁。 當中涉及互動的題目,學生除了需閱讀題目內容及介紹外,還需利用模擬來進行科學探究,從而以找出答案。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第25二十五期的通訊對此有更詳盡的分析。     電子學習支援科學科學習   在這個資訊和通訊技術(ICT)蓬勃發展的時代,政府投放不少資源推行資訊科技教育。自1998年起已推出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第一個策略(1998至2003)及第二個策略(2004至2007)着重於配備足夠的基礎設施、教師的專業培訓及提供電子學習資源;第三個策略(2008至2014)開始着重於資訊科技的使用方面,期望學校將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以提升學習成果;第四個策略(2015年開始)再進一步把核心推至學生的學習,希望透過發揮資訊科技的潛能,提升學與教的互動經驗,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同儕學習。然而,羅陸慧英教授及其團隊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香港學校推行的電子學習方式並未能提升學生在電子學習任務方面的表現,亦未能因應學科的本質有效地將資訊科技用於課堂教學中。   雖然近年政府已大力推動電子學習,例如2011-2014年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期望透過電子學習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範式轉移,令課堂學習的學習模式由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及增強互動元素。然而,這個電子學習試驗計劃只涉及18間中學,當中只有一個計劃涉及初中科學科。對於全港接近500間中學來說,絕大部分的學校仍未獲得這方面的支援。而且大部分電子學習仍處於起步階段,例如時下一般「反轉課堂」,根本不能達到提升探究能力的成效,因為它未能觸及特定學科的高階思維,對科學探究的學習成效難有深入影響。   自2014年9月開始,為期三年的電子學習支援科學科自主學習計劃(此計劃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羅陸慧英教授領導的專業團隊,負責向學校提供校本專業支援服務。)開始實施,當中一個支援重點是以電子學習支援科學探究的學生學習。令人憂慮的是,該計劃迄今亦只有22間中學受惠,成功經驗仍有待探討。2016年施政報告剛發表,其中一項(第190項)提到「政府將繼續為公營中小學建立無線網絡校園及購置流動電腦裝置提供財政支援」,這些措施是否有助電子學習進一步在全港推行,必須由學科專家、ICT 學者及前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   參考資料: 網址:https://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test-questions.htm 網址: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 《第一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與時並進善用資訊科技學習五年策略 1998/99 至 […]

淨化人心——開展2016年

淨化人心——開展2016年

今年在大嶼山蓮池寺的梅村過新年,迎接新年的第一天是行禪。我們如常地於九點出發,不過今日特別帶了手套、垃圾袋和一支加上小叉的土製竹支,這些工具預示行山過程中加入了 garbage hunt……

TSA的誤用及PISA的危機

TSA的誤用及PISA的危機

最近,教育當局開始為PISA 2018的香港評估招標。然而一反過往原則,當局竟列明要辨認個別學校及個別學生的資料。筆者非正式諮詢了一些持份者,他們均質疑有關數據的可能用途……

TSA 作為系統評估的再思

TSA 作為系統評估的再思

現在正是檢討 TSA 的適當時候,粗暴地把責任推給家長及學校,其實無助解決問題。為了將背道而馳的 TSA 拉回正軌,讓它發揮原意中的作用,教育局應該立即取消小三 TSA,以減輕系統評估對初小學生乃至學校造成的衝擊和壓力,更要善用現存已有各種形式的監察學校系統的數據(例如整體性的外評、內評及抽樣而為學校保密的國際評估),小三 TSA 的縮減並不會削弱整個教育監察系統的運作和效能。我們期望評估制度能不斷改良,令學生能真正得益。

父母與子女教育期望的落差

父母與子女教育期望的落差

無論如何,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十分重要,多溝通以知悉子女在升學上所遇見的困難,並鼓勵子女追求更高的教育理想,能使子女對將來升學作出明確及適切的抉擇。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怎樣才算是恰如其分呢?這是值得父母多加思量的。

從PISA看香港家長如何選校及參與

從PISA看香港家長如何選校及參與

香港家長選擇中學,最重視的是安全的學校環境,這是基本因素。良好的學校聲譽及優異的學生成績,亦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家長也十分關注學校是否有活潑和愉快的氣氛,這說明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愉快地學習,呆板、填鴨式或太着重操練的教學方法,相信家長未必喜歡。

商校協作與青少年的升就能力

商校協作與青少年的升就能力

基層學生家庭缺乏文化及社會資本的匱乏,校內或校外的升就活動就顯得更為重要。透過商界—學校協作推出的活動,尤其能為弱勢學生提供更實際的升就資訊及職場體驗。

青少年眼中受用的生涯規劃

青少年眼中受用的生涯規劃

近日當局對青少年的培育特別關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尤其著重規劃學生的生涯。學生是被規劃的對象,而生命未全面開展就要「涯」?究竟怎樣的升學就業經歷,才真正令學生受用呢?

理想與現實——香港中學生的升學期望

理想與現實——香港中學生的升學期望

自2000年行政長官提出在十年內讓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60%後,自資副學位課程學額由2000/01學年的2468個大幅增加至2008/09學年的26,599個 。2009/10學年開始,踏入新高中學制,專上學額不斷增加,尤以自資副學位的學額增幅最為顯著。在2012/13學年,自資副學位的學額已增加至30200個。專上學額的增加,是否意味升學機會大增呢?香港中學生的升學期望又有否增加呢?

PISA 對學與教的啟示

PISA 對學與教的啟示

自60年代起,大型國際評估(如 OECD 的 PISA、IEA 的 TIMSS)愈來愈普遍,全球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對評估學生學業成果的興趣皆與日俱增。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比較不同國家的教育水平及分析達至該水平的可能因素。這些國際評估資料,有助了解不同教育系統的素質,亦有助學校了解學生成就、學校效能及基礎教育的均等表現,從而探索可改善的方向。

從 PISA 看中學生規劃升學與就業

從 PISA 看中學生規劃升學與就業

根據HKPISA測試,「理想職業」中包括不少傳統專業行業,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老師等。會計師成為最多學生的理想職業,但在中學修讀會計科的學生並不多,這結果令人有點意外。

Currently Playing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