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兩個預言,人人也希望「寧安全、莫後悔」,但最終只留下了後悔。
兩個預言,是指遭瘋傳的2025年7月5日「末日地震預言」,以及上周四(7月10日)政務司長陳國基因天文台預測指上周五(7月11日)有機會出現「百年一遇」暴雨,而親自拍板提早宣布停課的「預言」。
筆者7月5日「末日」當天,身在日本大阪,之前一晚市面未見任何異樣,沒有恐慌,也沒有「末日狂歡」,基本上沒人談論這件事;反觀不少港人卻被「嚇窒」,紛紛做超前準備,取消赴日行程,航班只剩下一半乘客。
儘管預言沒有成真,但當地書店依然將竜樹諒的預言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放在當眼位置,也確實見到日本版的書腰上有寫着2025年7月5日。不過即使如此,日本人仍抱着平常心,時刻保持警惕,做好防災準備,坦然面對早晚將會降臨的災難;官方也沒有自亂陣腳。在官方民間兩方面,也表現得比香港優秀。

天文台顯得手忙腳亂
至於陳國基的提早停課決定與宣布,面對着「世紀暴雨」的預測,做出了破天荒的超前準備,卻迎來翌日無雨的情况。陳國基自己扛下了所有責任,表明是他決定停課,不要怪責天文台和教育局,實在是難能可貴。
儘管如此,據報道天文台上周三(9日)突上報,預測上周五雨量逾390毫米,規模更有可能達2023年9月出現的「世紀暴雨」,但最終當天整天只有新界局部降雨,其他地區零雨量,預測完全失準,實在有必要交代——明知預測極端天氣難度很高,卻又似乎表現得很有把握,多次間接釀成政治危機;上周三深夜至上周四下午,五度發出黃雨警告、三度改為紅雨,「彈出彈入」,亦令人嘆為觀止,明顯不能掌握各區實際情况,顯得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教育局也明知今次停課的日子,剛好撞正一些中小學假期前的上課最後一天,不少學校舉行結業禮,向同學、老師道別,令學校與家長大失預算,籌備工作皆付諸流水;同時也有不少學校原定當天辦理中一入學註冊手續。但教育局竟以部分學校已放暑假,局方相信對學與教影響不大為由,宣布停課,令人無語。
事實上,宣布停課當天,據傳媒報道有近千家長到校為子女取回物品,逾九成升中家長亦蜂擁到校註冊。筆者的女兒剛好也是K3畢業,上周四是上課的最後一天,家長們都約好了回校交換禮物和拍照。結果是學校、家長和學生都被迫無視紅雨和停課決定,最後全都回校做簡單道別。可見家長們背後強大的驅動力,同時可想像翌日因停課而取消正式畢業典禮的學校,學校、家長及學生的失望和不滿是何等強烈。

行政凌駕一貫機制
其實這次超前停課爭議,爭議點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為何政府突然停用行之已久的惡劣天氣下停課機制?第二,是否政府提早宣布停課,剝奪了原本學校及家長按照身處的實際情况,決定是否讓學生上學的空間?
關於第一點,「寧安全、莫後悔」,為學童安全而在未確定的情况下提前做決定,在道德上的確是無法詬病。不過,問題在於首長在自己認為適合的情况下,可以在毫無先兆下,以行政命令凌駕一切的姿態,偏離一貫沿用的機制和做法。結果不但令人無所適從,而且長遠也會令市民擔心一些習以為常的機制和做法,會一夜之間遭推翻或棄用。且不說今次決策背後所反映出的,是一種粗放式、避險性的決策和思維,那是以一貫決策的精準性和彈性為代價的。

從避險到決定未來
關於第二點,極端天氣下市民真正可按照身處的實際情况、自己權衡利弊的機會,本來就不多。一切停課停工、復課復工的決定,幾乎全都掌握在政府手裏,市民一向都只能夠頗為強制地遵從政府的判斷與指示。但現在政府進一步壓縮個人判斷的空間,甚至剝奪市民第二天望天打卦的機會,背後卻折射出另一種思維——從以前單純的避險需要,到現在主動「決定」未來。
根據陳國基的說法:「保障市民大眾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根本任務,這點不容置疑和猶豫⋯⋯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數過大,哪怕天氣瞬息萬變而令預測有偏差,我們都認為應該『寧安全、莫後悔』。」這種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數過大,安全至上、確保萬無一失的思維和做法,我們在某些範疇早已見識過。而現在政府正進一步把該做法用於其他範疇上,進一步把決策主動權,從個人層面收回到政府手裏,以政府「按掣」取代一貫機制,不尋求市民對政府決策的認同,反而要求市民對之不應苛責。日後恐怕這種「超前準備」,還會陸續有來。
老子曰:「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大道無言,少說話才合乎自然本性。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日。是誰決定要颳風下雨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暴風急雨尚且不能維持長久,更何況是人呢?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