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ul 12 2025 07:08: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水餃女王嗅到別人嗅不到的香(港)味

臧姑娘的奮鬥值得欽佩,但仔細一想,從事餐飲服務業的誰不是如此?那麼,臧姑娘究竟有何超越這些能熬的人之處,能脫穎而出?

承接上文:〈家廚憑什麼成為水餃皇后〉

上文討論了臧姑娘成功背後的時代與制度背景,這回,我們回到故事的核心人物──臧姑娘個人的奮鬥經歷。無論制度條件多麼優厚,如果缺乏個人的主動與靈敏的嗅覺,更多的機遇也許都只會是曇花一現。

回顧臧姑娘的創業路,她實在經歷了不少生死時刻:由手工「打散」的膠花玩具的小工,到日以繼夜的洗碗工,再到街頭叫賣水餃的流動小販,最終靠着家中自製餃子,成功躋身日本高端百貨的名牌美食。這一連串的角色轉換,絕對不是簡單的職位更替,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奮力一搏,每一次都要「曬冷」!

競爭從來都很捲

臧姑娘的奮鬥值得欽佩,但仔細一想,從事餐飲服務業的誰不是如此?以普通點心師傅為例,凌晨兩三點爬起床,從早到晚手不停、腳不歇,即使是星期日或公眾假期──這些其他人休息放鬆的日子,卻正是餐飲業最忙最累的時候。做餐飲,不是辛苦一天半日,而是長年累月。能夠持之以恆熬下來的人,本身已經是鳳毛麟角。以前這叫競爭激烈,現在喚作捲。

那麼,臧姑娘究竟有何超越這些能熬的人之處,能脫穎而出?這裏,不妨將她和故事中另一位人物糖水伯做對比。糖水伯這角色很討好,他與臧姑娘一樣辛勤,但最終卻消失在時代洪流之中,無法留下名字;最後幸得臧姑娘出手,才能有點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公里。那是否說糖水伯等人不夠堅毅?顯然不是。真正的差異,是臧姑娘比其他同行多了一點至關重要的東西──敏銳的市場嗅覺。

臧姑娘的成功源自一種強烈的生存本能與市場觸覺。
(電影海報)
 

市場背後是你和我

市場看似無情殘酷,但市場背後其實就是你和我這些普通人。顧客們過消費行為,再經價格傳導,清晰地傳遞需求的數量。市場淘汰糖水伯等人,不是因為市場特別冷酷,而是因為顧客的口味和需求轉移了。如果我們批評市場冷酷,倒不如直接承認,這些消費者(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人情味是否也稍嫌不足?

例如,最近港人北上消費,成為家常習慣,許多人或許覺得這是對本地餐飲業的無情的拋棄。但你的朋友昨天北上深圳消費,難道是為了對本地點心師傅表達他們的殘忍和冷血?當然不是。這只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正常而言,這應該是沒有對錯,只有真實的市場訊號。

臧姑娘正是看懂這些訊號的供應商,她比其他人更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風向,更勇敢地將資源和精力投向顧客真正需求的方向。她犧牲了愛情,犧牲了個人健康,甚至犧牲了見她最想念、教曉她包好水餃的媽媽最後一面的機會,而最終換來的,是市場的尊重,是你和我在超市百貨購物後、在袋中載住的一包包印有她的肖像的冰鮮水餃。

當我們稱頌臧姑娘堅毅之時,也許更準確地說,她的成功源自一種強烈的生存本能與市場觸覺。這種本能,使她不甘心只做糖水伯,於是,她只好成為水餃女王。市場不是道德的裁判官,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它是一面冷靜且透明的鏡子。透過臧姑娘的故事,我們或許應該承認,成功的餐飲企業家,並非只是單純的辛苦勤勞,而是必須在生死關頭做出正確抉擇的倖存者,是在混亂之中嗅到機會的氣味的獵鹿者。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