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檔期,電影《水餃皇后》在國內熱映,在本地也有一定的捧場客,主流評價一致讚揚主演馬麗飾演的臧姑娘奮鬥拼搏、百折不撓,是商界傳奇人物。這裏,讓我從金融投資的角度,談談這位「水餃皇后」的成功秘訣。
成功落腳香港 享受制度紅利
首先,臧姑娘並非單純逆襲、絕地反攻,而是「先行一步地中獎」。60至70年代,香港人口僅約小數百萬,而內地卻有近8億之眾(1970)。作為移民政策的受益者,臧姑娘幸運地趕上了當時香港政府的「落地即收容」政策,成為少數獲得香港身份的幸運兒之一(或然率是小於200分之一)。當然,有人或會反駁:「她丈夫拋棄她,身為護士卻在港不被承認,受盡辛酸,這算什麼幸運?」但這也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邏輯混淆。她成功落腳香港是關鍵第一步,這取決於宏觀政策環境與個人運氣,跟之後的個人不幸,不是同一層次或同重要的命題。
其次,臧姑娘的成功離不開當代香港獨特的自由市場制度。殖民時期的港府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原則,管治力低,卻無心插柳地創造了街頭巷尾滿布小販的商業生態,令臧姑娘能以賣水餃為生。鏡頭內當時香港遍地是機會:新移民對物美價廉的食品需求殷切,遊客雲集(還有水手),日本百貨商店頻頻來港採購等。這種「制度紅利」,是她和無數創業者得以成功的必要條件。
臧姑娘令我敬仰之處,是跟同輩如糖水伯等人相比,她擁有更強烈的企業家精神。她冒險投資創業,也懂得根據市場口味持續改善產品。電影提到她的水餃配方源自母親,如果屬實,只能感嘆一句「天助佢也」。畢竟,山東水餃在國內餐飲食佳餚的地位,並不能與上海小籠包或北京填鴨相比,若當時香港已有大量南來的廚神移居,臧姑娘未必能在激烈的競爭下脫穎而出。
時代和制度是成功必要條件
作為一個投資人,我常提醒自己,明星股的誕生總是有需求支撐的。即使環境困難,80至90年代香港背靠的內地人口近10億之眾,需求足夠容納一位水餃皇后。有結構性的助力支撐之餘,非常重要的當然是這位未來皇后勤儉自愛、不沉迷賭博、不輕易重投渣男懷抱、不過度投資於磚頭──賣產品比開舖風險低很多;最終更懂得適時將企業出售,降低風險:臧姑娘選擇作為品牌代言人,卸下肩頭的重擔,不再將自己與品牌死死捆綁,這是聰明的企業家的抉擇。
話說回來,電影中不斷標榜的個人奮鬥精神固然值得肯定,背景音樂反覆哼着〈阿信的故事〉,但我們不能忽視「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的普遍性。所謂水漲船高,時代和制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有時甚至是充分條件;而個人的勤奮與才智,則只能是重要的條件,有時會是必要條件,但很少是充分條件。
大家喜歡這樣的故事,因為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也可以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我命由我作主」──這不就是哪吒和臧姑娘電影的主旋律嗎?正如那碗熱騰騰的餃子背後,是餡料的調配恰當、是廚藝的精進、是使勁搓的軟薄餃皮。至於生逢的時代與客觀的制度,有點像是摸不到、咬不着的,偶爾想起來了,就晾在那兒好了,反正我們管不了。
只是,如果我們咬開餃子皮,再靠近去嗅嗅,你也許會嗅到一陣陣時代的氣息。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