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港澳辦網站周四(13日)轉載《大公報》一篇評論文章,批評長和集團在中美博弈的緊張形勢下,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及海外港口業務並非「普通的商業行為」,令之前被市場視為利好長和股價的洽商,可能出現阻礙。長和翌日股價下跌至46.1元,一度下跌6.7%。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羅祥國博士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特朗普回朝加徵關稅,加大國際貿易風險,認為不是短期衝擊,而是影響長期變化。
羅祥國:商業而言無可厚非
羅祥國指長和的港口業務「遍布數十國家地區,除了巴拿馬,還包括阿姆斯特丹、英國等地,吞吐量和覆蓋來說,是全球三大港口營運商」,所以對於環球經濟貿易環境的風險增加、供應鏈變化、港口業務的長期變化都會有考慮。「先不看政治層面,做生意的,見到有實力的買家出現,商家去洽談出售,保障自己資產的價值,商業而言無可厚非。」
除了關稅上升,羅祥國指現時環球貿易環境可以變得極端:「什麼都可以發生」,加上港口是重要的策略基建設施,可以用不同的手段和措施阻關和查驗,如以國安為首要角度管理,一有懷疑有軍火,對方就可以即刻充公船隻和貨物,「商務而言,港口網絡擁有航點多,掌管營運的港口愈多,業務安排就方便很多。」

羅祥國更坦言指,據此勢態發展,「大膽推理,長和可能再下一步考慮出售內地和香港的港口業務。」
至於長和集團是次洽商出售海外港口業務,有否影響香港航運業聯通內地港口和貿易港,推動八個中心發展方向,羅祥國港航空貨運比重日益增加,多了高增值產品和電商企業參與航空運輸。他強調,香港最重要決定是否定位發展貨櫃港,需要興建另一個貨櫃,或是搬遷貨櫃碼頭現址,「否則香港的航運業會被陰乾。」
評論:美國將強權政治包裝成商業行為
港澳辦網站涉港澳資訊分頁「港澳要聞」一欄,轉載「莫天真 勿糊塗」一文,作者署名為王俊熙,批評長和洽商出售海外港口業務。而同日同一欄目,刊載另外兩篇文稿──「新聞综述/多管齊下 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纽地位」的摘要,以及「AI領域表現搶眼 五校躋身世界50强」的科技高等教育新聞,與香港致力發展八大中心的方向呼應。
長和集團3月4日公布宣布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及海外港口業務,與美國貝萊德(BlackRock-TiL)財團,磋商出售和記港口集團80%的實際權益,但不包括在香港、深圳和任何中國內地港口。消息一出,帶動長和股價上升,評級機構和市場均認為,交易對長和屬重大利好。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5日的記者會上重申,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的說法完全是謊言,「對有關商業交易不予評論」。而長和集團聯席董事總經理陸法蘭曾指,「這項交易是純商業性質,與近期關於巴拿馬港口的政治新聞完全無關。」
與長和洽談收購的貝萊德集團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評論文章指英美傳媒報道,貝萊德行政總裁Larry Fink(勞倫斯芬克)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私交甚篤,洽談收購期間更曾到白宮向特朗普報告。
文章稱顯然特朗普和美國方面,「一點都沒有把交易視作『普通的商業行為』,毫不掩飾、肆無忌憚地直接插手、操縱,完全將其作為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

憂影響香港航運中心地位 籲長和三思
文章又指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全球6%的海運貿易經此通行,中國商船貨運量佔高達21%,是與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貿易的核心要道。若巴拿馬運河被「美國化」與「政治化」,美國定會將之用於政治目的,推行自己的政治議程,憂慮中國在區內受制於美國限流或徵費手段,導致物流成本和供應鏈穩定面臨很大風險,「勢將直接影響香港鞏固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文章引述網民指,美國或將以是次交易為範本,實行政治施壓,在全球範圍掀起港口併購,控制世界更多關鍵港口,並用長臂管轄打壓,讓中國船舶「無處可靠」。該網民又指出,這筆交易是美國運用國家力量,透過脅迫、施壓、利誘等卑鄙手段,侵吞他國正當權益的霸權行徑,「被包裝成商業行為的強權政治」。
作者認為,網民質疑批評的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及呼籲長和三思:「網友普遍對這個交易和長江和記公司提出強烈質疑和批評,認為這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面對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應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麼,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麼立場、站在哪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