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國高等教育比較
馬斐森教授熟悉英國的教育制度,被問及香港和英國兩地高等教育的異同時,他作出了詳細的比較。他指出,英國的高等教育制度近年作出了爭議性的改革,包括公立大學變為主要依靠學費來作資金來源,好比一盤生意,學生則成為顧客,這變動在英國引起很大的不滿。而在香港,高等教育主要是政府資助,近年大學三年制亦順利改革為四年制,就港大來說,此一變更促使建成百周年校園和增聘大量人手。他認為,大學收取學費作主要資金來源,會令家境條件較差的學生卻步,他對此亦感同身受,所以覺得政府資助比較可取。「無可否認,政府資助大學難以像牛津、劍橋這些老牌大學擁有那麼多資源,可以進行六人以下的小組授課。」但他表示,港大致力於優化師生比例,如牙科學院的「問題為本學習」就是小組授課的成功例子。除了兩地大學資金來源的比較,馬斐森特別提到港大的宿舍制度,本地、內地和海外宿生各佔三分之一,有助不同背景學生的文化交流,乃一大優勢。
港大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
談及港大的定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馬斐森表示,是加強和本地其他院校的合作;雖然各所大學可能就資源、人才等方面存在競爭關係,但只要彼此通力合作,良性的競爭未嘗不是好事。「港大的主要競爭對手在世界其他地方,我們應攜手把香港塑造成一個高等教育中心。」他舉例說各大院校可以合作進行研究和教學項目,也可參考蘇格蘭的例子,把各大學負責相類課題的專家學者集中一起,一同申請經費並利用所得資金進行研究。
除了加強和各大學的合作,馬斐森校長亦指出,在三三四學制下本科生有更長時間接受大學教育,使體驗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課程得以擴展。目前除了社會科學學院把必修學分體驗式學習包含在學位課程內,其他學院暫時未有相關措施。他希望體驗式學習能以實習、社區項目、交換生甚至交換老師等形式進行,務求讓學生得到港大以外的學習經驗,並把學到的知識帶回來。他表示,最理想的情況是每一位港大學生都能有兩次在外地體驗的機會,一次在國內、一次在
海外,以學習成為世界公民。不過,馬斐森承認,達成這目標須考慮資源和其他實際問題,而港大正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包括與世界各地更多高素質的大學建立夥伴關係,以及加強與內地大學的聯繫。
學好外語 學生可提升就業能力
對於港大學生的英語能力,馬斐森教授表示,透過和很多學生交談接觸,覺得整體英語水平不錯,但不少僱主卻向他反映,學生的英語能力還沒達到他們期望的水平。所以,他認為學生要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學好英文是重要一環;要成為世界公民,懂得兩種或以上的語言是必須的。港大正致力研究投放更多資源於語言學習上,但他認為這不只是大學的責任,學生應從小開始重視語言學習,家庭的支持也十分關鍵。
他認為,學好一種語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一個必須運用該語言作日常溝通的地方,在那裏居住和工作。他以自己為例,16歲時在法國的寄宿家庭住了四星期,由於那戶人家不會說英語,他必須用法語與之溝通,這短短四星期內他的法語進步神速,效率比在課堂上學法語高出不少。所以,正如之前所述,他希望擴展國際體驗學習,讓學生可從中學好外語,提升競爭力。
馬斐森亦分享了他學習中文的感受。他正在學廣東話和普通話,兩種語言難免使他混淆,但這正表現了他勇於嘗試和尊重本地文化,並致力拓展與內地的關係。他提到學寫中文字,有一次與國內其他大學校長會面時,他能用中文在來賓名錄上簽名,得到高度讚賞,也表現了融合的誠意。
大學之道:抓住機會
在專訪尾聲,馬斐森寄語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盡情「行樂」——獲得不同的經驗、發展自己,應明白在大學除了考試外還有很多值得爭取的寶貴機會。大學是個提供機會的地方,學生則提供「原材料」——他們的知識、能力、承擔、熱誠等,充分利用一切機會,提升自己,為社會發光發熱。
專訪馬斐森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