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博覽館正在舉辦「傳媒·香港·廿五年」專題展覽,展示回歸以來傳媒界的種種大事。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指出,傳媒界多年來面臨不少挑戰及機遇,包括科技進步帶來新的經營模式、市場化令傳媒公信力受到侵蝕、中港兩地融合帶來的新面貌,新聞博覽館希望透過不同報章、專訪同業人士,為這些經歷留下記錄,並且教育公眾新聞資訊素養。
為配合展覽,新聞博覽館周六(7月30日)邀請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與公眾回顧及前瞻本港經濟發展。他表示,近月本港疫情受控及第二輪消費券即將放發,本港第二季經濟較上一季好,但美國有機會再有下一輪加息,通脹持續,加上俄烏戰爭影響,展望下半年外圍環境仍然欠佳。
過去25年來 學懂管理風險
他又表示,回歸以來香港在聯通內地及海外市場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而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可以卓越發展,全賴一國兩制的優勢。過去25年,本港金融市場發展迅速,有不少內地公司來港上市,雖然期間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聯繫匯率受到衝擊、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3年沙士及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但學懂了如何管理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內地市場改革開放的兩種力量推動下,本港經濟增長得以不斷提高。此外,過去金融市場不斷改革,2018年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不少中概股開始回流香港上市,也有不少創科相關股份上市,增加市場模式,激活金融市場。
國際政治風險難以預料
展望未來發展,他看好本港經濟發展,但波動將會很大。因為近年國際經濟環境轉變帶來不確定性,加上當中涉及政治風險,比金融風險更加難以預料,因此需要加強風險管理,設立市場預警系統。他領導的跨金融管理機構小組一直密切監察市場運作,若發現異常或大量沽空情況,會停止相關交易。
他又表示,創科發展、數字經濟、綠色轉型將會引導香港經濟趨勢,因此要把握好創科發展,掌握機遇。針對近年興起的虛擬資產、元宇宙,他表示政府內部正在商討監管及基建問題,提高本港經濟面對風險的韌性。另外,政府亦大力推動創科及數字經濟發展,包括吸引海外創科企業落戶香港,藉以吸引人才、提出以電子支付的消費券等等,但與看到經濟效益尚有一段距離,必須繼續努力。
與市民共享 綠色經濟利益
陳茂波亦指出,國家正加緊實踐「雙碳」目標,企業及社會要向綠色轉型,而當中需要龐大資金,這是很好的機遇,單靠政府財力無法進行,需要建構綠色金融市場。政府近年亦推出不少綠色產品,另外亦有銀髮債券、通脹掛鈎債券(iBond)等,讓市民大眾可以一同受惠。
他又表示,本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鼓勵內地企業走向國際,以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世界正處於東升西降的格局,預祝未來使用人民幣交易或外匯儲備的國家及市民會增加。加上內地企業需要一個資訊堡與國際聯通、內地中產人士上升帶動資產管理需求,香港在風險中亦有不少機遇。」
被問到人民幣可以用作股票交易結算貨幣,陳茂波表示「南向通」以閉環方式安排投資港澳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是不錯的渠道。另外,政府也會盡量確保上市要求一致,方便中概股回流。
美國加息 不會令樓市急跌
他又提到美國加息令供樓負擔加重,估計市民態度會轉趨審慎,但不會令本港樓市急速下滑;而中美角力雖然愈來愈大,但美國在華投資規模仍然十分龐大,並不認為會全面脫鈎。有參與者問到「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會否令港府財政赤字,陳茂波回應港府不會完全注資所有項目,加上「明日大嶼」有現金流量時間差,相信也不會影響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