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6 月12 日)下午5時許,我在中環開完會,步行返花園道寫字樓,街上很多穿了黑T恤的年輕人,他們都身穿黑衣,戴了口罩、手套,背了背包,面上帶着青澀焦慮的神情,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恐懼。
我的金融圈朋友大多奉公守法,堅信成功靠奮鬥,不應該不勞而獲,也接受中國日漸強大帶來很多機遇。但香港不是單純由我和我的朋友組成的,香港也包括一批為數不少的年輕人,他們覺得大陸不文明,沒有為他們帶來任何好處,只是將樓價搶貴,令奶粉缺市,地鐵堵塞,而自己的上游流動性卻愈來愈低,最可恨是特區政府全方位地偏頗北京。設身處地,你能怪他們嗎?
尊重民意才是最重要
網上有不少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還在爭辯6‧9遊行的真實人數、其他國家的先例如何、美國人是否幕後黑手;然而,參加數字真的那麼重要嗎?法律觀點真的那麼重要嗎?有沒有外國勢力的參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市民發聲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尊重民意的政府心裏不應該自恃「擇善固執」,擇善是你自己主觀決定的;固執卻是逆民意而行。香港人大部分說得好聽都是「和理非非」,說得不好聽是怕事。百萬人上街不代表他們要推翻共產黨,是傲慢的權力將他們定性。
時間愈拖長 政府愈不利
假如我是政府,汲取上一次佔中的經驗,要重奪民心一定要行動升級,將輿論聚焦在暴力事件上,然後以重手段懲治少數的領頭羊。這次唯一的不同是,上次時間愈拖長對政府愈有利,今次則相反。明白這點,示威的領導者要知道自己最終爭取的是什麼,今次運動在對手犯錯之下,贏了很多的籌碼,我們的着眼點應該超越修例與不修例的討論,理想的結果是讓北京知道香港人民的力量,壓制得太緊會帶來很大的反響,得不償失。
不說權謀,說良心,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完美城市,修例之前不是,修例之後也不是,為什麼要那麼急修例呢?事有緩急之分,不要為了面子犧牲了下一代。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