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文化 觀賞「香港印象」展覽,解讀我城歷史

觀賞「香港印象」展覽,解讀我城歷史

中大文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香港袁天凡、慧敏校園合辦《香港印象》展覽,展出超過100幅的畫作和相片,展現了上世紀40至70年代的香港風貌。

馮珍今 作者: 馮珍今
2020-11-26
字旅相逢

攝影:文灼峰

標籤: 太平山姚進莊宋王臺漫畫王無邪葉因泉葉永蔚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印象
「這次展覽目的在捕捉各式各樣的香港印象。」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博士開宗明義,道出了展覽的目標。
「這次展覽目的在捕捉各式各樣的香港印象。」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博士開宗明義,道出了展覽的目標。
0
SHARES
2.4k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捕捉香港印象

走進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展廳,迎面而來的是「香港印象」四個字。

中大文物館與芝加哥大學香港袁天凡、慧敏校園合辦《香港印象》展覽,展出超過100幅的畫作和相片,展現了上世紀40至70年代的香港風貌。

「這次展覽目的在捕捉各式各樣的香港印象。」文物館館長姚進莊博士開宗明義,道出了展覽的目標。他繼而指出,大部分的展品為首次亮相,期望透過不同的藝術作品,提供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理解當時的藝術家,如何思考和想像香港,並透過他們的角度,引領我們以嶄新的方式欣賞香港的山水。

在這個展覽中,展出黃般若(1901-1968)、趙少昂(1905-1998)、呂壽琨(1919-1975),以及王無邪(1936年生)等畫家的作品,然而大部分的展品,卻來自葉因泉(1903-1969)的手筆。這些前輩畫家從藝術家的視角,描畫香港當年發展的點滴面貌,讓觀賞者能夠欣賞到他們想像和記憶中的香港,從而得知這個城市的歷史,也感受到箇中的魅力。

回想85年前,胡適在1935年1月,曾應邀來港,接受香港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在香港逗留五天,遊覽了太平山頂、淺水灣、香港仔、大埔等地,驚嘆香港風景之美,勝過不少地方。他在演講時,道出了自己對香港的印象,「香港應該產生詩人和畫家,用他們的藝術來讚頌這裏的海光山色。」

太平山下話當年

三層的展廳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以港島、九龍、新界地域劃分。最後一部分則為中大文物館最新入藏的上世紀50年代的彩色照片。

展廳的中央部分,擺放了幾幅名家名作,例如黃般若的《太平山下》、呂壽琨的《香港一隅》,還有王無邪的《香港仔》……

呂壽琨的《香港一隅》(中大文物館提供)

太平山可說是香港的標誌,時至今日,提到香港的旅遊景點,無論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抑或是海外的遊客,一般人往往會聯想起香港島的太平山,除了因為其景色優美,亦由於當時的官方機構,對太平山的重視與宣傳。

據資料顯示,當時的英國政府,為了標示香港是個東西文化融和的城市,以及展現政府帶來的美好建設,特意在1913-1914年間修築了山頂的盧吉道。從此處向下望,眼前便出現這個都市無與倫比的景色。「香港旅行會」早於1935年成立,以半官方機構的形式營運,並出版旅遊指南《東方海濱渡假勝地》,向海外人士介紹香港的景點,亦藉此突顯香港在英國統治下的成就。而陳公哲則於1938年,出版了第一本以中文撰寫的《香港指南》,加入名勝、古蹟,採用與官方不同的態度,處理旅行、景點和對香港的看法。書中不但列出太平山頂、獅子山、馬鞍山、八仙嶺等名勝,還包括宋王臺、九龍城、青山禪院等文化景點。

來自廣東的畫家黃般若,在50年代之時,經常參加由民間團體「庸社」舉辦的郊遊遠足活動,除了港島外,還會到九龍和新界遊覽。他主張師法自然,同時,亦根據中國山水畫美學,以調校眼前所見的實景。例如《太平山下》,作品描畫了煙霧繚繞的太平山,刻意略去沿岸建築的細節,將實景模糊化,再以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岸邊的帆船,藉此展示香港繁華的背後,亦有超塵脫俗的寧靜,觀賞者需要用心去觀察與感受。

黃般若的《太平山下》(中大文物館提供)

細觀王無邪早期的作品,反映出藝術家對周遭經常作出仔細的觀察,而且對色彩及繪畫進行過不少實驗性的嘗試。從水彩寫生的《香港仔》,以至用調色刀創作的《後街》,這些風格多變的作品,顯示他一直都關注西方藝術的最新發展,而對現代藝術蘊含的可能性,也具備相當的認識。

王無邪的《香港仔》(中大文物館提供)

不拘一格的畫家

葉因泉是著名的漫畫家,他生於香港的富商之家,曾在香港華仁書院讀書,因家道中落,到過上海,其後回到廣州,以漫畫和插畫開展其藝術生涯。抗戰期間,在逃難中,於顛沛流離之際,他亦不顧艱辛,將每天目睹的民間慘況,以畫筆記錄下來,繪成《抗戰流民圖》,被譽為「史畫」。葉因泉自學成才,擅長多種媒介,曾自習西方水彩和中國畫,將中西繪畫技法融會貫通。1949年,他定居香港後,曾於《華僑晚報》和《世界畫報》等報章雜誌發表插畫和漫畫,以漫畫描寫民間生活百態,藉以諷刺時弊。

是次展出的畫作,大部分都是他遊覽香港名勝的紀遊作品,也正好展示他不拘一格的才華。

在展廳的一側,映入眼簾的是葉因泉「香江八景」,他以中國傳統山水小品的形式,從歷史古蹟、自然地貌,以及現代建設三方面着眼,描繪他所選定的香港八景,包括《快活谷》、《軌纜車》、《繞山橋》、《宋王台》、《九龍城》、《鯉魚門》、《望夫石》、《青山寺》。他「以超然的視野,勾勒出青山寺、宋王臺及九龍城寨的地理形勢。」即使描畫自然地貌,亦與香港歷史息息相關,例如「《鯉魚門》一作,從維多利亞港遠望此狹窄的海門,只見海面漁帆與商船旗幟相映襯,顯示出漁業與航運貿易奠定了本地發展的軌跡。至於《望夫石》,畫家既畫奇石,亦畫了登山眺望的遊人。」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宋王台》(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鯉魚門》(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望夫石》(中大文物館提供)

在寫景方面,他以寥寥數筆,突顯了香港的都市活力。「《快活谷》一作,畫家不寫賽馬盛事的喧鬧,只寫馬場跑道的延綿,以反映賽事的規模。《軌纜車》一片雲海,獨留山腳與山頂建築,襯托出山勢的峭拔。至於《繞山橋》則以盧吉道的海港景觀為題,遠處帆影輕輕略過,前景與中景着意繪畫現代鋼筋水泥的觀景步道以及煤氣燈,並以山林的嬌紅衰綠點染出繁華朝氣。」在繪畫的過程中,他加進了自己對香港的獨特看法,反映了其創意。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快活谷》(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軌纜車》(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因泉「香江八景」之《繞山橋》(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因泉的風景畫,一方面以現代人的視角重現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又轉化傳統山水畫的圖式,描寫人與景的互動。例如《香港寫生冊頁》,則採取透視遠近法,重現山頂遠眺海港的景觀。

他的水彩展品,多運用線條、塊面、色彩等基本造型元素描繪風景,如《獅子山》、《慈雲山望傻人塔》,反映了畫家熱愛遊山玩水,其作品之取景與行山路徑相呼應,而他亦長於轉化日常行蹤為「幾何色塊的協奏曲」,如《沙田道風山寺宇》、《茶果嶺》。其中一幅畫稿《尖沙嘴火車站》,正正解釋了他如何繪製這些水彩畫。畫家首先用鉛筆勾劃輪廓,再在每個區域標示中文字,以示填上的顏色,「這個做法,意味着這是特意為大量繪製而出現的風格。」

葉因泉作品《獅子山》(中大文物館提供)

《尖沙嘴火車站》畫稿(中大文物館提供)

畫家的選材,每每反映風景名勝與創作風格間的關係密切,他筆下的海濱浴場設施和城市風景,是其畫作中數量最多的主題,這類題材相對較為適合用西方的藝術語言表現。他的國畫冊頁,繪畫城市風景、街景、現代建築,如《香港軒尼詩道》、《香港德輔道銀行區》,但他大部分國畫作品,都展示了文人眼中珍視的名勝古蹟,如《荃灣東普陀寺》、《香港青山古寺》等。

葉因泉作品《香港軒尼詩道》(中大文物館提供)

展覽中最觸目的作品,就是葉因泉一幅名為《東方明珠圖》的六連屏掛軸畫作,它完整地呈現中環至西環段的港島景色,觀眾可透過辨認畫中的建築物,從中了解更多香港的歷史發展。

《東方明珠圖》(中大文物館提供)

陳冠男博士指出,葉因泉很有可能是參照當時的明信片、旅遊書或舊照片,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香港。雖然這幅作品像一張照片,但它並非完全寫實,畫中着意描畫出登山纜車、盧吉道,也許,這兩個地標對香港來說,極具象徵意義。此外,前立法局(即現時的終審法院)、滙豐銀行、香港大學等中半山的建築物都在畫中展現出來。

作品看似真實地呈現不同地標的位置,但實則又不斷調節,將中環至上環一帶的景觀,連綴成一氣呵成的鬧市全景圖。然而,畫面突出的並非今日的金融中心中環,反而是上環及西營盤。據姚館長解釋,畫家將中環邊緣化,是因為作品繪於1953年,代表經濟命脈的南北行貿易,主要集中在西營盤一帶。

姚館長接着說:「這幅畫的構圖,在西畫中其實非常普遍,但葉因泉卻加入了中國元素,結合了中西畫法,寫出太平山的全景,從而真確地反映時代面貌,追求藝術表現的真實。」值得關注的是,縱使從平凡的視角刻畫港島,但畫家卻能展現這個城市中西交匯的元素,從銀行到碼頭,從高樓大廈到大學校舍,畫面滿布密密麻麻的樓房,將市面境況逼近眼前,讓觀賞者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生機勃勃,他筆下重現的風景,不單是旅遊的觀光點,也是貨運物流的集散地,既是平民百姓生活的空間,亦是一般人腳踏實地討生活的地方。

風景依稀過眼生

戰後黃般若、呂壽琨、彭襲明等藝術家,為了逃避政局動盪,從中國內地遷徙香港。他們是旅遊愛好者,移居香港後,也繼續探索香港風光,希望尋找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地方,將個人的遊歷,以及對香港的解讀,逐一轉化為圖像。

而宋王臺正是首個被英國政府發展起來,位於九龍的旅遊景點之一。1950年代,政府為了要修建啟德機場跑道,將宋王臺夷為平地,巨石亦被切割成石碑,另建宋王臺公園重置。宋王臺深受人們懷緬,源於它特殊的歷史意義。

這次展覽,亦就宋王臺這個內蘊文化意義的勝景,展出了幾幅作品。吳梅鶴(?-1943)與友人同遊宋王臺後,描畫出《宋王臺圖》(1928),「將古代的遺址畫成景深開闊的鄉間景致,筆下一草一木,全是傳統筆墨的演繹,他將遊歷所見,轉化為紙上尋幽探秘的想像之旅。」對於精通舊學的南來文人而言,宋王臺不單標示了香港與中原正統王朝的關係,亦確認了政權的更替,但文化傳統卻不一定隨之斷裂。宋王臺的畫作,大抵寄托了文人逃避亂世,致力於傳承的心志。

吳梅鶴《宋王臺圖》(中大文物館提供)

張虹(1891-1968)的《海心廟》(1952),則以海心島為題材,以「樸拙而又多變的筆法,展現奇石茂林的勃發生機,他以俯瞰的角度取景,突顯沙渚的寬廣和魚尾石的峻拔,又將浩瀚汪洋與遙遙群山納入畫面,烘托出渺茫曠遠之致。」

張虹的《海心廟》(中大文物館提供)

至1957年,黃般若創作《宋王臺》,當時的宋王臺已被移平,畫家憑着記憶,追思宋王臺的舊貌,佔據畫面的是孤零零巨石,獨對茫茫大海,「畫家精通傳統筆墨,卻着意發掘新的語言,以層層染漬,營造山石嶙峋的質感,抒發世事滄桑之嘆!」所謂世殊時異,黃般若筆下的宋王臺不再是遺老酬唱雅聚的景點,卻更像追憶故國故人的紀念碑,也成了追溯中國文化根源之地。

黃般若《宋王臺》(中大文物館提供)

每個人的背景相異,也來自不同的時代,然而,觀賞者面對不同的畫作,大抵亦可發思古之幽情。

展覽中不乏精彩之作,令人目不暇給,如黃般若的《香港寫生冊》,此十二開的冊頁,創作於1958年,分別描繪昂平、蒲台、佛堂門、八仙嶺、流浮山等地,例如描寫大嶼山上鳳凰山腰的昂坪高原的《昂平》,正是當年「庸社」朋友喜愛的郊遊景點,「畫作的繪畫角度是由昂坪望向鳳凰山,簡筆寫成的小屋和尖塔,代表了寶蓮寺等建築,鳳凰山以花青點染,以長雨點皴,白雲籠罩山頂,天空以淡花青渲染。」

黃般若作品《昂坪》(中大文物館提供)

至於彭襲明(1908-2002),則採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大嶼山,其靈感源於董源《夏山圖》,他的《大嶼山景圖》,「主要以披麻皴,將大嶼山寫成草木華滋、煙嵐浮動的江南景色。」從美學上回應大嶼山美景,「重疊的山巒,用簡練的形式表示,復以墨色的變化,以及具有韻律的提按豐富畫面,寫出寧靜偏遠的自然山色。」

彭襲明作品《大嶼山景圖》(中大文物館提供)

同樣是旅遊愛好者,呂壽琨有別於上述兩位,他試圖擺脫古人的風格,為山水畫注入主觀性。他的《荃灣紀遊》、《昂船洲寫生》及《鹿頸村》都是參照實景繪畫而成的,前兩件作品為教學示範所繪。對他而言,寫生是重要的過程,他認為通過寫生,可以將眼前的景色,轉化成主觀的表達,「《鹿頸村》是1960年代的著名景點,呂壽琨以半抽象的方式,呈現景象,用實線表示地面、山坡、岩石,潑墨濃淡掩映,佔據了大部分畫面,呈現昏暗沉鬱的氣氛。畫家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將現代的風格融匯到一己的創作之中。」姚館長細細道來,讓我們走進藝術家的天地!

呂壽琨作品《鹿頸村》(中大文物館提供)

值得一提的,還有黃般若的《八仙嶺》,其構圖頗為特別,他「放棄了典型的橫向構圖,改用直行構圖,捕捉了八仙嶺上八峰起落的特徵,再加以轉化,將綿延的山嶺堆疊成高聳壯觀的峰巒。」如此解讀,也許是受了蘇軾形容廬山變化多姿的詩句所影響,我一邊看畫,腦海不由浮起了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路走來,觀畫之餘,我已留意到,畫作的旁邊,除了展品的說明之外,還輔以一段文字描述,引述不同作者的詩文,參觀者既可賞畫,亦可細閱文字,自行體會箇中意趣。例如在《八仙嶺》之旁,選錄了梁錫華《八仙之戀》的片段:「山色——山的七情!……在嶺頭、在山脊、在峽谷、在溪澗。」

策展人如此安排,讓觀賞者可以游走於藝術與文學之間,實在饒有意義,予人以新鮮感。姚館長坦言,這正是他提出的意念,同時亦有賴負責策展的同事,全力以赴,逐一為畫作之題材蒐集資料,讓此項建議得以付諸實踐。

黃般若作品《八仙嶺》(中大文物館提供)

傳承藝術說故事

行行重行行,我們走進展館最高的一層,也是展覽的第四部分,此處展出的彩色照片,約有40張之多。姚館長指出,此為文物館最新的藏品,背後亦有一段故事。

話說巴威克(Thomas Barwick)和巴雷特(Milton Peter Barrett)兩位先生,分別於1954年及1958年,在當兵的時候,曾來過香港,雖然只停留幾天,而且遊覽的地方有限,但他們都拍下了彩色幻燈片。姚館長認識他們,始於西雅圖,當時他任職西雅圖博物館,擔任中國藝術部主任。在2008年,他曾帶團從西雅圖來香港和中國內地參觀旅遊,巴雷特是其中一位團友。闊別香港50年之後,巴雷特重遊舊地,令他感慨萬分,雖然人面全非,而香港的景色亦已不盡相同,但據說他曾在半島酒店一所店鋪,訂製過一套西裝,此番重來,店中竟然還保留他的紀錄,實在令人感到甚為詫異。

籌辦這個展覽時,姚館長便親自出馬,請他們將這一批彩色幻燈片,全數捐贈給中大文物館。

他們鏡頭之下的影像,一如展覽中的畫作,令人大開眼界。其中巴雷特的《港島一瞥》,構圖貼近《東方明珠圖》,於是文物館的設計師靈機一觸,將二者拼合重疊成展覽的海報。捕捉風景之餘,部分照片亦拍攝了當時香港日常生活的照片,如《太子大廈外賣力工作的苦力》,非常「貼地」。

巴雷特的《港島一瞥》(中大文物館提供)

《太子大廈外賣力工作的苦力》反映了1958年低下階層市民的生活。(中大文物館提供)

至此,展覽尚未完結,原來還有一批全新入藏的作品,在幾個星期前才正式展出。

事緣葉因泉的長子葉永蔚先生應文物館之邀請接受訪問,其女兒無意中透露,乃父也是一位畫家。葉永蔚生於1932年,他在60年代曾創作了一批水彩畫。在姚館長極力游說下,葉永蔚及家人同意將畫作捐出。策展團隊隨即跟進,將這批作品,於展廳中展示出來。

他的水彩畫,驟眼看來,跟其父的風格相近,題材亦扣緊城市風貌,筆下大多呈現尋常巷陌,刻畫世態人情、街上風景,如《彌敦道》、《旺角》、《油麻地》、《西貢街》、《土瓜灣》等;另有郊野寫生之作,如《大澳》、《南生圍》、《鯉魚門》。而最特別的一幅,描畫德輔道的街景,與其父《香港德輔道銀行區》的素材相近,亦表現了城市的蛻變。

父子兩代的作品,同場展出,固然是佳話,更重要的是彰顯了藝術的傳承。

葉因泉的夫人潘峭風,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藝術系,曾任教於中學,她是著名設計師、畫家。他們的女兒二華和女婿張琨如,均畢業於新亞藝術系,早年赴美,在加州畫壇頗為活躍。想不到,葉氏一家,同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許是緣起不滅。

葉永蔚的水彩畫,驟眼看來,跟其父葉因泉的風格相近,題材亦扣緊城市風貌,筆下大多呈現尋常巷陌,刻畫世態人情、街上風景。(中大文物館提供)

葉永蔚作品《大澳》(中大文物館提供)

展覽如此多姿

步出文物館的大門,走在百萬大道上,想起多年前的往事。我雖主修中文,卻經常流連於藝術系,修讀藝術概論、中美史、西美史……還旁聽丁衍庸老師的課。

中大文物館成立於1971年之秋,文物館的展覽,我總不會錯過。長溝流月去無聲,一晃眼,幾十年又過去了。我仍不時的走進去,欣賞不同主題的展覽。

這天回到中大,看《香港印象》展覽,幸得姚館長和陳博士導賞,活像走進時光隧道,回到那些年,好好地上了一課。

藝術家看香港的視角千變萬化,畫筆下的景色充滿想像;他們透過藝術,述說我城故事,讓今時今日的觀眾,想像香港的過去,發掘這個地方獨特之處。這個展覽,如此豐富多姿,你看過了沒有?

據悉,展覽將開放至11月29日,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了……

作者與姚進莊合照。

香港印象展覽簡介

展覽日期:由2020年9月7日至2020年11月29日

展覽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I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1時至5時

休館日 逢星期四 (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中大文物館還製作了「時光藝遊舊香港」網上臥遊活動,將是次展覽的展品置入相關的現代香港街景中,製作了三條分別為港島、九龍、新界的時光藝遊路線,另邀請丁新豹教授、王無邪教授、呂大樂教授、樊善標教授等嘉賓分享他們對香港的印象,將於網上發佈。

更多精采文章

  • 筆痕墨像  水意雲情 心懷天地  其畫無邪筆痕墨像 水意雲情 心懷天地 其畫無邪
  • 日漫《神之水滴》故事作者亞樹直 談國產葡萄酒及漫畫創作日漫《神之水滴》故事作者亞樹直 談國產葡萄酒及漫畫創作
  • 金庸小說漫畫大系金庸小說漫畫大系
  • 老夫子女朋友「陳小姐」來了!老夫子女朋友「陳小姐」來了!
  • 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

7+

馮珍今

出生、成長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及教育碩士。資深教育工作者,致力推動文學教育。現為自由寫作人,兼及創作教學。自少喜與書為伴,近年愛遊走四方,深信路上有人,就有風景。年輕時迷戀電影,曾往巴黎尋夢一年,然後發現——最愛,還是寫作。著作有散文集《見雪在巴黎》(1991)、《我的學生二三事》(1992)、《不一樣的學生》(1994)、《字裏風景》(2017),童書《奇幻泡泡與石頭貓》(2014)、《中國人的故事:詩人和小說家的才華》(2016),遊記《走進中亞三國——尋找絲路的故事》(2018),《中學生文學精讀.劉以鬯》(2018,編著),《指空敲石看飛雲——小思散文集》(2019,與鮑國鴻合編),以及《字旅相逢——香港文化人訪談錄》(2019)、《字旅再相逢——12位香港文化人的故事》(2020)等。
View all posts
標籤: 太平山姚進莊宋王臺漫畫王無邪葉因泉葉永蔚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印象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左起:香港總商會行政總裁梁兆基、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
灼見醫療

曾浩輝、梁栢賢:已接種疫苗人士或豁免檢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著名日裔美國學者福山撰文分析特朗普如何加劇美國的政治衰落。(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福山:美國政治已病入膏肓了嗎?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與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因行政長官選舉看法不同引發隔空論戰。(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政治

梁振英:無論協商或選舉,都要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不認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會違反「循序漸進」的原則。(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2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馮檢基:葉劉淑儀BNO建議弄巧反拙 中央宜保留港人回流太平門《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 編輯精選
  • 置業的迷思置業的迷思 常霖法師
  • 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林行止:輸打贏要古有之 舉國大亂今才見 本社編輯部
  • 牛年說太歲牛牛年說太歲牛 文相濡
  • 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大歷史看美國與中國 廖書蘭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 王永平
  •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本社編輯部
  • 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 編輯精選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劉寧榮
  • 陳文鴻
  • 鄭明仁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智華
  • 蔣匡文
  • 文相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