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跐」字筆者已於拙著《粵語古趣談三編》談及,不過當時旨在談其「jai35」一音。今次要談的是其「tsai35」一音,以及與之同義的「踩」、「踹」二字。(粵語詞彙研究所:跐)
「跐」的粵音未見源頭?
「跐」字各粵音字典共收「tsi35」(音同「此」)、「tsɔi35」(音同「採」)、「tsai35」(音同「猜」的陰上[第二聲])三音,但各字典均未能提出「tsai35」一音的根據,因為在反映中古音的韻書、字書(如《廣韻》、《集韻》和《類篇》等)當中確實未見有此音的源頭。
最着意標出所收錄之字形的讀音依據的《粵音正讀字彙》(何文匯、朱國藩編著),在「tsai35」一音之下,收有「跴」、「踩」、「踹」三個字形,而三個字形基本上均有「踏」義(「跴」注明「同『踩』」),卻未見編著者有引古書證其讀音(這與該書處理其他字形的方式顯然不同),似乎是表示我們的母語中有這樣一個音為「tsai35」而義為「踏」的詞,但無論其寫法如何,其實都是於古無據的,只不過是現代粵語的現象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此音之下並未見有「跐」字。該書只據《廣韻》「雌氏切」將「跐」字置於「tsi35」音之下。另外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只以「踩」為「tsai35」,並未收錄「跐」字,亦未有交代這個「踩」的音義根據。總之粵音「tsai35」而義為「踏」的詞,無論寫法如何,暫時仍未見到任何一本現代的粵音字典能指出其音義來源。
tsai35的粵音證據
其實「跐」的「tsai35」這個粵音,當以《洪武正韻》(樂韶鳳、宋濂奉敕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成書)這本明初的官方韻書為據。該書「上聲‧解韻」收有「跐」字,讀音為「初買切」,義為「行貌。又蹈也」。「初買切」粵音正是「tsai35」,而「蹈」的意思就是「踏」。
另外,稍後的蘭茂《韻略易通》(成書於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在其皆來韻‧春母的上聲一音下亦收錄了「跐」字,義為「腳踏也。又行皃。」其陰平字有「釵」、「差」(所列義項之一為「使令也」)二字(此二字粵音均讀陰平[第一聲]「tsai55」),陽平字有「柴」、「豺」、「儕」等字(此三字粵音均讀陽平[第四聲]「tsai11」),去聲字有「瘥」、「蠆」等字(此二字粵音均讀陰去[第三聲]「tsai33」);可見「跐」這個上聲字,粵音就當讀為上聲[陰上,第二聲]「tsai35」。
「踩」可以代表「踏」?
現在談談「踩」字。此字以「采」為聲符,而粵語以「采」為聲符的字(如「採」、「睬」、「啋」、「彩」、「菜」等)都讀「ɔi」韻,不讀「ai」韻,所以筆者認為,此字還是讀「tsɔi35」(音同「採」)較為合適──造此「踩」字者,當是口中讀「采」為「ai」韻的,所以「踩」字一定不是粵人祖先的製作。
又,《康熙字典》「踩」條云︰「《篇韻》︰音葵,跳也。又音劣,義同。」由此可見,即使到了在清朝康熙年代,學術界還沒有承認「踩」有「踏」義,更沒有任何此字粵音可據以讀「ai」韻的根據。我們是不知何時開始(估計起碼在100年前),因為知道外省人口中的「踩」,其意義同於我們口中的「tsai35」,而同時又不知我們口中的「tsai35」當作何字形,於是始以此「踩」為「tsai35」;換句話說,「踩」其實是一個訓讀字。
至於此字的普通話讀音方面,也不妨談一談,因為可以資參證。《漢語大字典》「踩」條,漢語拼音「cɑi3」下,釋為「踐踏」,而所引的第一個書證只是乾隆年間成書的《紅樓夢》。同時《漢語大字典》亦未能提供任何古代韻書或字書,作此字的普通話音義的根據。由此可見「踩」字之「踏」義以及「cɑi3」音都是後起的,也就可以說,以「踏」為義的「踩」字後出於「跐」。
「踹」也是說得通?
至於「踹」,據《漢語大字典》有「chuɑi4」(漢語拼音)一音,義為「踩;踐踏」,不過《漢語大字典》卻沒有交代讀音的依據,而其首個書證則來自元 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第二折。筆者在元無名氏《神奴兒大鬧開封府雜劇第二折》也見到「踹」字︰「[搽旦云] 這也容易,你抱將他來,別人又不知道,我和你把這小厮埋在陰溝裏。[李德義云]埋在陰溝裏,這上面可不顯出來?[搽旦云]着石板蓋上,再墊上些土兒,踹一踹,便有誰知道?」。
明 臧晉叔[音釋]︰「踹︰抽拐切。」「抽拐切」粵音也是「tsai35」──本來這個反切拼出的字音應當有「u」介音,就是說本當讀「tsuai35」;但是筆者以前講過,今日粵語音系中並無介音。中古音中的介音,粵語或則脫落了,或則與原韻腹拼出一個新韻腹來,而「tsuai35」若脫落介音,就變成「tsai35」了。這樣看來,以「踹」為粵語「tsai35單車」的「踹」,也是說得通的。
總之,「tsai35界」(踩到界線上)、「tsai35單車」、「tsai35雪屐」(滑旱冰)、「tsai35鋼線」(踩鋼絲)等粵語詞中的「tsai35」,實當以「跐」或「踹」為本字,而「踩」只能算作訓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