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載有一個古字,以*顯示。)

老**(lou13 ŋɛt2 ŋɛt2)
粵語形容人老有一詞曰「老ŋɛt2 ŋɛt2」。此詞內地學者麥耘及譚步雲的大著《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作「老嚙嚙」(所標讀音即筆者所用音標之「lou13 ŋɐt2 (ŋɛt2)ŋɐt2(ŋɛt2)」;換言之,即說「老ŋɐt2 ŋɐt2」或「老ŋɛt2 ŋɛt2」都可以),釋曰︰「很老的樣子︰嗰個老坑老嚙嚙都仲行得咁快。(那老頭非常老了還走得那麼快。)」
筆者同意「老ŋɛt2 ŋɛt2」或「老ŋɐt2 ŋɐt2」兩個說法都可以,並且相信可能「老ŋɐt2 ŋɐt2」是較早的說法,其後才音變出「老ŋɛt2 ŋɛt2」來;但以「嚙」為其本字則不敢苟同。「嚙」只有「咬」義,與「老」沾不上關係。「ŋɐt2」的本字當作「*」。大徐本《說文》︰舟部「*」:「船行不安也。从舟从刖省。讀若兀。(五忽切)」老人走路時那種龍鍾模樣有時就像艇子在海浪中不安定的狀態,所以粵人就用這個「*」來形容老態龍鍾。
由於「*」、「兀」同音,所以古人往往以「兀」代「*」。唐皮日休《孤園寺》詩就有「艇子小且兀」之句,而同樣是唐代詩人的鄭谷,其《送張逸人》的「浪兀孤舟酒兀身」一句就更能說明人有時也是會像船一樣「兀」起來的︰詩中喝了酒的人固然是一例,而人老到一個地步,路也走得不安穩的時候又是一例。
總之,粵語形容人老的「老ŋɛt2 ŋɛt2」一詞就當作「老」或「老兀兀」。當然,由於《集韻》・沒韻・五忽切「*」條下收錄了「*」與「仡」這兩個異體字,所以寫作「老」或「老仡仡」亦無不可。
針(dzɐm55)
蚊子叮咬,粵語叫「針」。如「頭先畀隻蚊針到好痛」就是「剛才被蚊子叮得好痛」。換言之,「針」在粵語裡可以用作「動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針」條,共收六個義項,但全都是「名詞」用法,沒有動詞用法。
《漢語大詞典》「針」條︰「4. 用針或針狀物刺。《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笞問昭平,不服,以鐵鍼鍼之,彊服。』顏師古注︰『以鍼刺也。』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元和中,有老卒推倒平淮西碑,官司鍼其項,又以枷擊守獄者。』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蚊蟲突然一針,痛得直跳起來。』」原來「針(鍼)」自古就可以用作動詞。粵語除了「針」的名詞用法之外,也傳承了其動詞用法。葉聖陶是現代文學家,原來他的著作中也有把「針」用作動詞的,那麼何以《現代漢語詞典》「針」條不收錄其動詞用法呢?是漏略了?還是根本不承認「針」可以用作動詞呢?
筆者經常聽見電視上的廣告說「蚊叮蟲咬」、「畀蚊叮」等語句,更曾在街上聽見過有小孩用粵語說「畀蚊叮」;想到這些現象真是有點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