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環保及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政策,其原意本可成功從源頭減少棄置垃圾及不可分解的廢物,並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唯條例在經濟不景氣之下推出,削弱了市民的接受程度。筆者建議目前應先加強教育和宣傳,改變市民的錯誤認知,培養大眾環保意識,完善回收網絡及配套,並參考海外例子,興建更多焚化爐,把垃圾轉化成能源,拓展經濟新機遇。
市民誤解政策 非搶錢或增垃圾
垃圾收費的目標,應是鼓勵源頭減廢,實行「污染者自付」原則。通過使用垃圾袋的方式去收費,實際是旨在推動市民減少其產生的垃圾量,而不是為了要讓市民購買垃圾袋。筆者喜見政府跨出重要一步,唯市民對有關政策的細節認知不足,更出現以為垃圾收費是政府搶錢等種種誤解,反映出政府推行措施的原意未能有效向市民大眾傳遞。
筆者建議政府目前先加強向市民宣傳政策內容,闡釋執行的具體細節,例如現時街頭及商場的分類回收箱和垃圾桶會否保留、當局如何確保已收集的分類回收物料會被正確處理等。同時,期望政府在推行垃圾收費時先提供誘因,鼓勵市民積極參與。舉例來說,政府可免費派發指定垃圾袋,為期半年,這樣不但減輕市民負擔,減低市民對政策初期實施的不滿,同時亦能利用半年時間讓市民養成習慣。
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讓市民了解推行垃圾收費的更高層次意義,是為配合源頭減廢、資源回收重用、由廢轉能及爭取零碳排放,以為後代謀福祉。因此,加強環境保育方面的宣傳,並從教育着手,培養孩子以至成人的環保意識是必不可少。例如,教育他們應如何處置紙包飲品的紙盒,並透過學校的公民教育課程和活動,推動學童及年輕人身體力行,為建設香港成為宜居城市努力。
香港相比日台 未有回收產業鏈
日本、台灣等地區都有完善的回收產業鏈,但香港在這方面的條件尚未成熟,現有配套尚未能妥善處理回收垃圾。筆者對環保署推出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處理回收物的措施感到鼓舞,但有關設施未能遍布全港九新界,令很多市民感到不便,而且舖位面積有限,難以處理全港家庭的回收物。此外,「綠在區區」回收站在公眾假期休業,導致部分回收站門外的回收物堆積如山,惹來市民批評。
可喜的是,現時環保署已向擁有過千戶的大型屋苑提供廚餘回收桶,並在「智能廚餘回收計劃」下在全港逾40條公共屋邨設置智能廚餘回收箱。不過回收箱的數量不足,限制了處理能力。筆者建議政府加快在更多屋苑設置廚餘回收箱,把單位數目達500戶的屋苑也納入至提供廚餘回收箱的屋苑名單上,讓更多屋苑設置相關設施。
香港須興建更多焚化爐
本港的堆填區目前已接近飽和,現時全球都普遍採用焚燒的方式處理垃圾,這是一個可以填補堆填區不足的有效方法,香港亦已經踏出第一步,建設兩個分別位於石鼓洲及屯門曾咀的焚化爐。
長遠而言,筆者建議香港興建更多垃圾焚化爐,例如在北部都會區興建第三個垃圾焚化爐,並可與大灣區的城市合作,於大灣區的海床上起地基建造焚化爐,預計每日可以處理逾3000噸垃圾。期望政府多參考海外的案例,從焚燒垃圾過程中提取能源,把香港的垃圾轉化成新的經濟機遇,爭取市民由反對轉為支持。
目前香港的回收網絡及措施未臻完善,現有的配套難以妥善處理回收垃圾。冀望政府能分階段實施政策,先聚焦完善回收網絡,並要闡釋執行垃圾收費政策的具體細節,加強教育市民,以培養大眾的環保意識。長遠則考慮興建更多垃圾焚化爐,推動香港在廢物處理方面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