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主張在政治上採取溫和路線的團體,目的主要是防止社會過度分化,以免因各走極端而走向自毀,最後令大多數人都沒法安安穩穩地過生活。
商人有政治取態
讀者可能已留意到我也出席了一些這類團體搞的活動,而且還不只一個。有人問我是否打算從政。老實說,我並沒有這個打算。基本上我仍是一個生意人,我的精神時間仍會主要放在生意上。但商人也有自己的政治取態,也有自己對社會的關懷,所以當我遇到一些政治取態比較接近的團體時,很自然會關注一下,並表達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是就被邀請成為他們的成員。
我是一個對自己的政治理念十分清晰了解的人,所以我知道我和他們是有差異的。我知道我不適合加入他們的團體,因此我只答應做他們的顧問。外傳我還是他們的「金主」,但我知道,在金錢上支持他們的人不只我一個,其中有些人的支持度比我還要高。我給他們的意見是:政治團體必須依靠群眾,依靠個別「金主」的政治團體不會真正成功,亦不會長期得到我的支持。
我支持這些團體的基本原因,是他們比較溫和,比較願意接受現實,未有極端到非要把一切推倒重來不可,這就和我的政治取態比較接近。
人類並非全知
我認為,溫和路線的哲學理念,建基於對人類並非「全知」的認識,人類的知識並不完備,我們對社會的認識尤其如是。所以老子說:「知不知,尚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才懂得謙卑,才不會自以為是,才不敢硬要把自己迷信的一套強加於別人頭上。
相信歷史有必由之路的人,是世上最危險的人。柬埔寨的波爾布特殺了這麼多人,就是因為自以為真理在手,非要為歷史的進步清除阻力不可。若非他心目中有一套「終極方案」急於要推行,很難想像一個原來溫文爾雅的法國留學生,會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殘忍行為!
香港的激進派之所以會走向極端,亦是因為他們早已為香港設計好一條必由之路,非要落實他們那套「終極方案」不可。所以他們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妥協的餘地,最後不惜用妨礙其他人正常生活的方式去逼社會接受他們的選擇。他們會覺得,相對於他們的理想,其他人蒙受的損失,實在微不足道。
烏托邦是最大威脅
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寫過一本書,叫做《開放社會與其敵人》。他認為人類最大的威脅,就是柏拉圖式的烏托邦主義,就是誤信有一套完美的理念可套用在整個社會之上,這只會為人類帶來專制。所以,他不贊成革命式的一次過大改變,而只贊成食散餐式的社會改革工程。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進行小規模的試驗,不致於一次過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這是溫和路線的哲學基礎,只有不迷信「終極方案」,才會有溝通有妥協,才不會為了一步到位而不斷把鬥爭升級,以至失去回旋的餘地。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想香港落入這樣的境地。
溫和路線的哲學基礎是「知不知」。人類能夠掌握的知識並不完備,在社會發展的知識上尤其如是。因此,自以為掌握歷史必由之路,並已找到一套終極方案的人,最想排斥異己,最容易變成專制。人能夠接受自己並非全知時,才不會過度激進,才容易行一條較為溫和的路線。
溫和路線三個表現
溫和路線有三種具體的表現:一、中庸、二、現實、三、保守。
孔子主張:「極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透過平凡中庸的選擇,更能體現高明的境界。中庸代表適度、代表均衡,反對走向偏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時都得在兩個極端之中作選擇,譬如:勇敢與懦弱、放縱與節制、理想與現實、眼前與將來、形式與內容、個人與集體、革命與反動等。遇到這樣的情況,若然只隨自己一時的情緒偏向一端,很容易考慮不周,而招惹禍患。最佳的選擇莫如在考慮兩端的利害之後,採取中庸之道。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但亦不能只顧將來;我們要勇於主持公道,但亦不能不看環境是否容許我們這樣做;我們要維護個人利益,但亦不能不考慮社會的需要;我們要追求革新,但亦不能走得太超前,以至與多數人脫節。在在顯示,採取中庸之道才是最高明的做法,亦是符合大多數人想法的做法。因此,在自己的事情上還可以極端一些,但在為社會作選擇時,就更應該行中庸之道。
考慮成本效益
此外,溫和路線必然是一條現實路線。大多數人都只能在現實中生活。他們眼前都面對著一大串問題要等着解決。他們不是沒有理想,而是想在處理好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對普通人來說,除非真的已在現實世界上走投無路,他們是不打算放下現實生活,去為烏托邦式的理想作犧牲的。
他們不但會考慮烏托邦是否存在,還會考慮通往烏托邦的路是否可行,同時還要考慮這條路的難度,以及需要付出的代價。因此,溫和主義的策略是會等大多數人都有改革要求的時候,才採取社會行動,而不是只靠少數先進分子冒險起義。現實是大多數人都害怕犧牲,溫和主義會先以和平、理性與非暴力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會動不動就主張以暴易暴。
保守的溫和主義
此外,我還認為溫和路線必然是帶有保守性質的。在革命與反動之間的中庸之道,就是保守。所謂保守,就是要保護與堅守現實世界已經存在的東西。凡是存在皆有其因由,起碼人民在權衡利害之後還繼續忍受它。因此,在未找到更好的代替品之前,保守主義者重視傳統,不會輕言要打破傳統。
溫和主義並不排斥進步,它只是反對激進,反對在大多數人覺悟之前,就冒險把舊建制推倒重來。這個風險太大了,不如把大型的社會改革工程分拆成小型工程,逐一試驗,保留逐一修正的機會,以免覆水難收。溫和主義認為,這樣的保守主義對社會不一定是壞事。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