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疫下時代的協作與團隊重塑〉
撰文之時,中小幼特學校陸續復課,筆者感恩亦可回復校接校、忙碌的教育培訓工作。每次培訓,筆者必然強調該培訓是從有「教育教練學」背景的教育工作者角度作分享。目的非常簡單直接,是希望教育界內出現更多擁有教育教練學思維和技術的教師。
筆者希望透過本期闡述什麼是教育教練學,以及這頂鮮為人知的帽子,如何促進今後專業教師的教育事業,以及疫後時代學生學習的發展。
什麼是教育教練學?
教育教練學(Educational Coaching)由兩個專業概念相結而成,前者為「專業教育」,後者為「專業教練」。簡單而言,是一個把專業教練理念和技術充分應用和結合到專業教育教與學、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團隊發展種種處境的概念。
概括專業教練的目標,就是利用精緻的促進技術,協助個體或團體充分澄清其現況和目標,並且整合及開拓內外在資源,仔細有策略地由原本狀況發展到一個更理想狀況。例如:促進一個行為偏差或欠缺學習動力的學生,回復應有的行為學習表現、促進一個新晉教師有序地依照T-標準+成長、促進疫後教師團隊的協作與團隊重塑(請參閱上期文章)……
教育教練的矩陣模型(The Matrix Model)重視社會生態系統,照顧整體環境狀況,同時重視個體或團體的起始和發展步伐。故成效一般更加到位及準確,而且師生在過程中可領悟到成長的路徑,有助日後借鑒模仿。
教師擁有教育教練學思維的得益
1. 未來需要協調學生學習的教師
疫情線上教學推進了「翻轉教室」這類自主學習模式的發展。無論是學科或專業發展的知識,師生皆可透過本地、國內及海外網上教育平台的短片按個人興趣及進度自行學習。教與學得到平台支援,學校教師的知識傳授角色亦將漸漸地演化為學習的促進者(Learning Facilitator)。
未來教師更着重促進學生為其學習訂立準確的學習目標,調整及設計個人學習策略。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發展成為共同學習的社群,互相鞭策,從社群學習中檢視個人盲點。教育教練學的核心技術模型便是促進模型(Facilitation Model),教師利用模型可分析學生的需要,整合及制定各種合宜的促進策略,充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動力。
2. 教師能具備卓越的人際溝通技術
未來社會更重跨地域跨專業的協作,師生在生涯和職涯所面對的人際溝通情境更趨複雜。校園內除了有教師、社工、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持份者及跨界別監督者,相信不久亦有望加入醫療及其他專業,使得跨專業協作將成一大課題。
師生和親師關係的建立過程,因教學和學校運作模式轉變亦有別從前,教師須以更短時間與學生和家長建立更緊密和親合的關係,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教育教練學另一核心是溝通模型(Communication Model),重視高素質的溝通信念,以及對各種人際溝通技巧有仔細的評鑒標準。
筆者先後修畢教育文憑、教育碩士,及接近千時專業教練培訓和實習。從自身課室教學和學生活動帶領經驗,認為專業教練的培訓,可成為師訓課程增潤元素的一個選項:以教育教練學的經驗學習模式,強化教師在各種情景的人際溝通技術,以其評鑒標準作為教師溝通和傳意能力的學習目標。
3. 培養清晰、彈性及可行(Do-able)的思維觀
教育教練學不止專於技術層面,當中的後設狀態模型(Meta-States Model)更重視對高階思維的培養,以促進學習者能應對各種突發及難以估計的挑戰。進入資訊泛濫且誘惑遍布的年代,師生需要對思維的運作及應用有所了解及認識,提升自我覺察、完善及資訊辨偽能力。
思維走上極端者,不但影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也大大威脅學習和工作的效能,教育行政決策亦會偏離現實。擁有教育教練學思維和能力的教師,能夠準確觀察及辨別出學生,在不同情境的思維習慣和盲點,從而更準確地調整教學策略的思維方向,避免在教學設計中不慎地進一步加劇學生思維的極性。此外,教育教練不空談夢想,當事人往往能夠實踐其所定立的目標,進一步培養可行現實的思維習慣。
4. 讓學習和教學經驗更具意義
變幻社會,逆境繁現,能夠在逆境和艱巨挑戰中,主動地維持和提升動力的師生,更為優秀和容易保持快樂的心境。由於教育教練把事情分解得細緻具體,加上對自我實現模型(Self-Actualization Model)及改變軸心模型(Axes of Change Model)的認識和應用,能相對輕易在細微變化中找到突破和創新,間接鞏固了自身和學習者的好奇心態。
同時,教育教練善於把各種知識轉化為不同層次的自我反思及經驗學習歷程,有效促進學習者主動地把所學知識與自身成長和生活經驗結連,讓每一次學習和教學都更具多重意義。筆者認為具意義的教與學,是提升師生福祉的關鍵,也是促進社會保持正向動力的根本。
專業教練,筆者認為像磁力共振掃描儀器,能把學習者表面可見和深層隱藏的學習及工作需要投射出來。而結合專業教育及專業教練的教育教練,就像專業的分子料理廚師,結合傳統高端的烹調手法及科學化的前瞻技術,把各種差異的食材按食者在特定情境的需要,製作為一道又一道良食。由於文章篇幅有限, 具體成效和經驗將日後在教育教練思考系列繼續跟各位分享。
教育教練思考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