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管理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日前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貿易便利化》研究報告。明日邀請政府官員、社會賢達及業界翹楚,共同探討大灣區發展的未來機遇。
研究範圍涵蓋港澳穗深
研究報告集中討論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貿易便利化的問題,研究對象包括貿易與物流服務三大領域──空運、海運和陸路運輸,範圍涵蓋大灣區內四大城市──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
恒生管理學院供應鏈及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黃惠虹博士指出,是次研究藉着訪問不同領域和地區的持份者代表,了解他們對大灣區一體化及其發展前景的看法。
黃博士指出,大灣區內持份者的關注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一體化過程的清晰化,尤其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如何實現大灣區一體化。
二、如何處理好市場驅動經濟(market economy)和政策推動經濟(policy driven economy)的相互作用?
三、在市場驅動和政策推動的相互作用下,大灣區內是否會確的分工?
四、針對三地不同的海關政策與程序,大灣區內的海關會否進行改革?
五、持份者認為,單一窗口(單一的資訊平台,讓業界可一站式向政府提交所有報關及清關文件,毋須逐一接洽不同政府部門)是促進物流的一個關鍵要素。
九市先融合再協調港澳
研究報告討論了上述五大關注點,並說明了相關中央部委,如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港澳辦等對上述關注點的回應。
總體而言,中央傾向分兩階段推行大灣區一體化,第一階段為內地九個城市(深圳、珠海、中山、江門、東莞、惠州、肇慶、佛山、廣州)先行融合;第二階段為內地九市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協調發展,以達致大灣區最終一體化。
恆生管理學院決策科學學院院長梁志堅教授總結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分為「廣東省內9市融合發展」、「9市與港澳兩特區協調發展」與「9+2城市分工發展」三個階段進行。他認為,港澳可在「協調發展」與「分工發展」這兩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關注一國兩制下跨境對接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香港、澳門以至珠海的物流業者終於可以選擇運輸更為靈活可靠的陸路運輸,這對香港的物流業不啻是新機遇。不過,黃惠虹指出,在第二階段,即9市與港澳協調發展階段,粵省政府與港府應關注三地不同的海關政策與程序,考慮推出有利物流與貿易的政策,而在政策落實階段,則應考慮在一國兩制下跨境政策的對接。
共同進行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所長張惠民教授也表示,在第三階段,即11城市分工發展階段,粵港澳已是一個整體,到時,重點應放在不同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並根據城市的地理位置及不同功能,找出各城市的特點進行分工發展。
研究團隊明日舉辦「大灣區物流與貿易便利化」專題論壇,邀請了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陳帥夫,恒生管理學院校長何順文教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強積金管理局主席黃友嘉博士及一眾業界翹楚,共同探討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