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有朋友提出民主選舉、議會制度等問題,一時間很難用三言兩語講清楚。
這個話題,筆者也很有興趣,於是將這幾年來的思索,整理一下,寫下來,這是一己之言,一孔之見,絕對可能有錯。只是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给大家思考一下。
無免費午餐 制度費用有高低
這個話題是很有趣但也很深,5、6年前筆者有上一堂哲學課,那位老師是退休的中大講師,他每堂都批評諷刺中共的政制,讚揚民主制度,説是人類終極的選擇,「無得揀」 。
美籍日裔的學者福山,90年代初,「蘇東波」後提出《歷史終結論》,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將會取代其他社會制度,成為終極選擇(但他最近有些改了口風)。
筆者對民主議會制度思索很久,也有一些看法,可以給大家分享。但想從經濟角度來分析,因為在社會科學上,經濟學是實證科學,也可提供一個新的角度供大家思考。
筆者認為維持一個社會制度運作需要花錢,是要付出經濟費用的,沒有免費午餐。判斷一個制度是否優勝的其中一個標準,就是看他的費用是高還是低,這個在經濟學叫「制度費用」。
制度費用源於交易費用,是上世紀英國人高斯(Ronald Coase),他發表一篇論文〈公司的本質〉,在90年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而張五常就將交易費用的理論,擴展到解釋國家層面的制度費用。
交易費用是用來解釋公司為什麼會存在的原因,日後有機會才解釋一下,現在主要講講制度費用。
維持治法 保衛國土 在在需財
例如要維持一個國家制度穩定存在,就要付出經濟代價,大的有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保衛國土的軍隊軍備。法官、律師維持法治,政府要建立一個很大的行政部門來管治,香港18萬公務員不從事生產的,是維持及保障制度運作順利。
而民主國家的議會制度、選舉程序、司法程序等,都需要資金,沒有免費午餐。
你看香港養一個議員要幾多錢,一個法官又要多少錢就知道;推而廣之,可知要維持政府各方面正常運作,耗費不菲。
社會上,小至大廈管理員是維持屋宇運作,工廠管工管理車間;大至寫字樓的行政人員、人事管理、CEO等都要費用。
凡是不從事直接生產的職位及崗位,又要消耗經濟費用的,都是制度費用一部分,所以制度費用是很昂貴的。
大家可計算一下,我們的親戚朋友同學,哪些是從事直接生產,哪些是從事制度費用的工作,哪類工作佔多,不妨比較一下。
然而,只要社會生產收益高於制度費用的付出,社會就得以維持、生存下去。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其中一個標準,就看哪個國家的制度費用最低,哪個國家就勝出。
「大鑊飯」似公平 代價實高昂
例如中共建政初期至文革,制度費用就非常高,因為所有公司、工廠,都是國企,工人「做又36,唔做又36」,當然就選擇「吞泡」甚至慢活。
農民就要參加人民公社,食大鑊飯 ,農民自然會選擇少做多分,無主動性開工生產。 在這個情況下,不難想像整個國家生產力就會下降。
政府唯有建立一個很強的監察制度,由幹部、官員來策劃、安排、監察、懲罰,推動每一個生產環節,少看一眼都不得,「頭都大埋」,真是拉牛上樹。
但這些基層幹部一樣是「做又36,唔做又36」的,只有層層疊加幹部制度,來層層監察。同時要發動很多宣傳、社會運動來鼓吹、推動、批判、懲罰。這一樣需要經濟支出, 而且時間同樣是一種成本。
整過監察、管理制度, 幹部、官員也是需要經濟費用的, 制度愈龐大, 經濟負擔就愈重 。
如果國民的生產力始終調動不起來,沒有積極性, 就彌補不了監察、管治制度的高昂費用,整個經濟制度就不能負擔,引至國家崩潰,前蘇聯就是一個例子。中國文革後期的經濟也接近崩潰 ,東歐諸國也一樣。
從經濟角度來說,就是制度費用過高,引至國家失敗。
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功,從制度費用的角度來看 ,就是因為政府大幅減少了監察、宣傳的費用。
而生產方面,承認私有制,推行多勞多得、市埸化,工人農民為了自身利益,反而自動自覺工作,加班加點也在所不惜,生產力大增,經濟收益上漲,而制度費用又大幅減少。所以中國經濟大幅度上升好幾十年,成為世界奇蹟。
「無主」物品均會「租值消散」
經濟學又有另一理論叫「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它指出有價值的物品,如果是無主的,在競爭狀態下,價值會下降至零,甚至負值。
什麼意思呢?用一個例子解釋,假如有很多人都喜歡吃的海鮮,如星班、蘇眉(有價值的),被發現在公海活動(無主的),自然會引很多人來鈎捕(競爭狀態),大家互相爭奪搶捕,會令公海海鮮一無所有(價值下降至0),嚴重的甚至會因爭奪漁穫,引至衝突,互相打鬥受傷,重要花錢就醫(下降至負值)。這些事,在國際間不是沒有發生過。現在香港每年都規定休魚期,否則「蝦毛都無一條」,我們也聽聞過以前內地兩條村為了爭奪一口水井而械鬥。
又假設有一大批面值500元的鈔票(有價值的),從天而降,飄落街道上 (表面上「無主」),可以想像,會有一班路人搶奪(競爭狀態), 這樣的事情香港發生過 ,如果沒有執法人員發現,控制埸面,有可能會因為爭奪而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受傷(價值降至0至負值)。
同樣公共設施也是「無主」的(不屬於私人的), 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租值消散)。
例如有報道公屋的公用設備,會比私樓較快損壞,要經常维修保養;展覽館如科學館的展品,很快就被損壞,所以要很多保安監視。
另外,公眾泳灘、郊野公園,人多時會有很多垃圾,政府要不停清理,不斷宣傳清潔。
一般解釋是無公德心,在經濟角度解釋是租值消散行為。所以只要是無主的物品 ,都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租值消散,只是多與少之別而已。
筆者甚至認為就算是有主的,如果不好好保護, 一定程度上都會出現類似無主的情況。
試想想,你將貴重的手機或名牌手袋,在公眾場合不小心到處放, 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所謂「財不可露眼」也!
兩套理論 相當於硬幣兩面
看到這裏 ,你會發現剛才提到的制度費用及租值消散理論,實際上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一個硬幣的兩面!
想想,如果不是在公海漁獲被人爭捕一空(租值消散),又哪有政府立例宣布休魚期禁止捕魚,又要派官方船隻巡邏,或抽查、懲罰,建立這套制度及運作執行,是要付錢的(制度費用)。
公屋的公共設施經常損壞,政府要不斷派人维修;博物館的展品,要有保安巡視,要裝閉路電視監察,又要買保險,就是預算了一旦看不牢,就會出現租值消散,這也是制度費用。
例如買賣樓宇,買賣雙方都要去律師簽合約來完成買賣。想想如果無中介律師參與、法律保障,只有買賣雙方自己交易,隨時會出現不認賬, 爭拗重重 ,交易拉倒 ,費時失事。這樣的話,樓宇買賣會互不信任,因難重重,引至需求減少,價格下降,租值出現散失。為了防止出現這情況,唯有建立律師中介制度,畀錢律師賺,好過交易失敗。
這些例子很多,大家可自行推想,有哪些行業是為此而設。很清楚,經理行政、人事管理、保安、警察、律師、保險、公務員、法官、議員等等各行各業,都是為了防止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租值消散而建立的制度和職業。
再好奇追問下去,有沒有行業因制度成本過高而消失,或正在淘汰呢?
有,例如網購、團購就正在淘汰緊制度費用較高的店購。我那些年輕的親友,已習慣上淘寶、京東瀏覽或購物一番,一日不上網都唔安樂。這些網企的市值己成為巨無霸,反而傳統百貨股「死吓死吓」。這都是不足10年內發生的事!一個成本較輕的制度漸漸代替成本較高的制度。
又例如出現費用較便宜的仲裁和解方式,代替一部分費用高昂的法庭審判制度。這都是社會不斷出現制度費用較低,來代替制度費用較高的情況。
古往今來人類都是群居集體的,但群體社會又不可避免出現不同程度租值消散,嚴重的可引至社群解體(負值),為此人類就衍出不同形式的制度,來抑壓、減少解體的現像出現,社群才能生存下去。
選舉制度受經濟理論制約
講到這裏,很自然會聯想到民主選舉和議會制度了。這絕對是現代西方國家重要組成部分,但這個制度一樣受制度費用及租值消散的經濟理論所制約。
雷鼎鳴教授曾指出一個穩定過渡的民主選舉,有一個先決條件──選民分布,最好是一個欖核形的結構,即是中間温和的選民佔大多數,而左右極端的選民佔少數,例如是2、6、2,因政黨要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那麼政策傾向溫和平衡,選舉就可平穩過渡。
反之,如果是啞鈴形的,左右對立的兩派選民佔多數,而中間溫和選民佔少數,例如4、2、4,紛爭就會出現,為了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政黨就會各走極端,對立衝突不斷,社會分裂動盪,經濟要付出代價 。
例如之前的美國,拜登、特朗普總統選舉之爭,衝突激烈,搞出人命;又例如幾年前泰國紅衫軍和黃衫軍之爭,破壞泰國的經濟發展,而2019年反修例暴動,令香港被破壞到永無寧日,經濟大幅倒退。
所以推行選舉工程,要付出很大的制度費用,但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順利過渡,條件不符合欖核形時,有機會爆發黨派激烈對抗,反而觸發更大的經濟及政治破壞,付出很大的社會代價,發生租值消散的損失。
民主選舉的先天性缺憾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議會制度、民主選舉,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矛盾,也是先天性的缺憾。
多黨制的選舉,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要爭取最大多數的選民投票支持,一個政黨才可以勝出,上台執政。
要爭取選民的支持,就要盡量滿足選民的要求。在經濟學上,每個人(包括選民),都會爭取自己個人利益的極大化,選民會衡量選哪個政黨,對自己本身有最大得益。所有政黨為了競爭,會爭相加大承諾,大派福利來爭取支持當選,這個現象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問題是政黨所承諾的福利,不是他們自己荷包的錢,而是「阿公」的, 所以「派多多都唔肉赤」。「阿公」(政府)的儲備資金是公共財,不屬於私人的,所以也可說是「無主」的,因此每一次選舉後,當選政黨所派福利,公共財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租值消散來蠶食政府的儲備。相信大家都會聽過有句名言,叫做「加拿大就是大家拿」;有得拿,當然好過自已努力,人性使然。
又因每隔4、5年來一次選舉,派福利的競選承諾,必然會加碼,因為不能減少福利,這樣才能當選。
因此國家的公共財(無主的)會不斷流失,租值消散會加劇,最後國庫空虛,要做赤字預算(出現負值),不斷發行國債,把問題推後,最終還無可還,借無可借,國家宣布破產,希臘就是一個例子。大家可以審視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沒有出現一些這樣的情況?
這不是很諷刺嗎?原本政府付出高昂的制度費用,來推行民主選舉、議會制度,目的是為了國泰民安,生活和諧,防止紛亂。但現在反而增加租值消散,國家財政不斷流失,真是 一支蠟燭兩頭燒!
我相信幾個世紀前,構思出民主選舉、多黨制議會等制度的西方先賢,怎樣也想不到 ,這個制度運作了數百年後,會出現這些反效果的,但筆者從未看過提倡民主制度的學者們,有指出民主會衍生這些副作用。
例如福山在90年代「蘇東波」後,提出《歷史的終結》理論,全世界將以民主選舉制度為最終選擇,「無得揀」,但他沒有指出會出現上述困難。不過,近幾年他有些改口,指美國弄成這樣,是整個政府行政敗壞、失當所致,但他相信民主制度有自我糾正能力。
你相信嗎,寫到這裏,筆者想問大家,這是不是條不歸路?你有沒有解決方法呢?
生活體驗印證事實
不用講太遠,就我們的工作生活,也可以印證一番。
我們讀書做學生時,有校長、訓導主任、班主任、老師,全不是學生一人一票選出來的。逆向思維想想,如果真是由學生投票選校長、主任,你想會有什麼結果呢?學生成績會如何呢?
你可能說學生心智未成熟,要由大人監管,不算數!
好,就講長大後,出社會打工,你有冇見過一份工,由員工一人一票選經理,選主管呢?筆者就未見過,如果真的有,後果會如何?
如果真的比現時制度好,有好成績,又有好利潤,為什麼不存在於這個競爭很大的商業社會呢?
用經濟學解釋,就是會出現比現行公司制度更多混亂、更大耗損,租值消散嚴重,公司破產,被淘汰掉,在各行各業消失。現存制度,必然是較為優勝,較少損耗。
推而廣之想想,軍隊有無可能由士兵一人一票民主選將軍呢?如果有,它的戰鬥力又如何?其他纪律部隊又如何呢?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增值部分可彌補減值損失
大家可以反駁,理論歸理論,現在有很多民主國家仍然存在,生活不是很好嗎?「大家拿」,不是仍然有得拿嗎?
筆者同意單用制度費用及租值消散的經濟理論來解釋是不充分的,大家有沒有留意以上的理論,是從國家消耗費用多少的角度來解釋,是從「減值」來看。
但國家還有「經濟增值」的一部分,只要增值多於減值,收入多於支出,那麽經濟就沒有問題,不會制度崩潰。
就以加拿大為例,面積等同中國,但人口只有3700萬,只是中國兩個大城市的人口,而且天然資源豐富,要養活幾千萬人不難,經濟收益可以彌補國內民主制度下產生的租值消散損失,所以可以繼續「大家拿」。
另一例子是澳洲,人口更少,只2500萬,面積卻等同中國,出口天然資源已經可以足夠生活。
但同一面積的中國,人口14億有多,是加拿大、澳洲的40、50倍,斷不能只靠賣天然資源養活14億人。所以中國一定要設計出一套費用較輕,又能夠減低租值消散的制度,防止出現入不敷支、民不聊生的局面,以往的「大鑊飯」制度已經證明不可行。
另外有些國家,例如中東一些國家,擁有全球必需的天然資源石油,單是賣石油, 已經可以「印印腳」,過窮奢極侈的生活 ,所以可稱為「二世祖國家」,完全不用考慮減值的問題。
另外一些國家,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先進生產力,例如美國,能吸納全球各地科學精英來美,研究出創新產品,例如航空工業、電腦、醫學藥物、互聯網、軟件、智能手機等等。單看每年諾貝爾獎,必有美籍人士得獎,就知道美國的創新科技,是非常先進的。
這些創新科技都有壟斷性、獨佔性,人無我有,可以在世界上獲得巨大的收益。
舉個例子,幾年前,美國藥廠推出一隻醫丙型肝炎的藥,一個療程竟收費高達100多萬元!只要產品是必需,(「大佬!等救命啊!」),而又有壟斷性 ,那麼售價可以是天價,賺到盤滿缽滿,在這個範圍是不講人權平等的。
先進生產力,領先全球的產品,可以使國家賺很多很多錢,足以彌補國家減值那部分的損失,還有很多收益。 況且美國更擁有美元全球發鈔的好處。
反之如果某個國家,具備以上增值條件,但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有赤字,又借巨債,那麽就表示該國社會租值消散嚴重,入不敷支 ,制度出現漏洞。
以上筆者只是提供一個新的分析角度,來了解社會制度,錯漏難免,聊作抛磚引玉吧!
作者簡介:
何應兆,退休人士。中學畢業後,進修美術及設計課程,一直從事設計及電視台電腦動畫工作。退休後因興趣修讀中國歷史課程,以及找有涉及經濟制度的理論自學,包括閱讀張五常及雷鼎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