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尚未上場,已經揚言要在教育方面投放50億作恒常開支,解決教育界現時面對的種種問題。她更雄心壯志,希望建議盡快在財委會通過,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政務官生涯中,她未曾直接掌管過教育部門,教育建議卻甚為到位,在幕後出謀獻策者,何漢權正是其中一位。這位教育評議會(下稱教評)主席以個人名義,擔任林鄭月娥的政策顧問,他期望自己倡議的政策得以實施。
何漢權指政府過往對教育界不夠尊重,林鄭月娥提出增加教育撥款,是不錯的方向。雖然獲邀請擔任競選顧問,他說自己本來跟林鄭月娥素不相識,「我估計一、自己在不同報章均有撰寫教育專欄,有一定媒體曝光率,對教育政策的看法獲得林鄭月娥認同;二、教評素來高度關注教育議題;三、自己沒有政黨包袱。」雖然平時在報章上已發表不少意見,但既然擔任政策顧問,他認為要撰寫一份意見書完整地表達對教育的看法,當中既有個人意見,亦有教評會的建議,提振不同持分者的精神,重燃大眾對教育的希望。
直接聆聽 體現新風
在具體推出任何政策之前,何漢權首先建議當時仍是特首候選人的林鄭月娥要有象徵式行為,一展新風,遂提議舉行教育心談日,以凝聚學界,但如何心談呢?「分三個時段,上午與校長、教師交流,下午聆聽中學生意見,晚上與家長見面,了解他們的需要」。翻開林鄭月娥競選政綱,雖未見教育心談日五字,卻有個擬定一年一度、由特首主持的行政長官優質教育高峰會,目的是「直接聆聽,體現新風」,何漢權認為叫什麼名字都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讓社會知道教育是重要投資。
林鄭月娥在政綱列出數據,反映過去20年政府投放的教育資源變化,何漢權分析:「數據反映政府教育經常開支佔整體比例在回歸以來不斷下跌,由回歸初期的25%,下降至21.2%左右,她願意公開說出是好事。」這位中學校長承認政府在教育方面相較其他國家遜色,不只是金額的多寡,他對比例的輕重不吐不快。「香港由港英年代開始,教育便以倒金字塔形式投資,即大學佔最多,中學次之,小學更少,幼稚園最少。」至於處理問題,何漢權認為要面對、紓緩、解決,希望政府未來檢討投資策略,例如投資在年輕教師身上。早前有報道指一名入職八年的合約教師仍然無法進入體制成為常額教師,表示已經死心,何漢權形容現在的教席僧多粥少:「我們常要求增加常額教席,以前官員會說長貧難顧,林鄭月娥說新投資新希望,希望情況在未來會有改變。」
教育界面對的問題,不一而足。教師面對融合教育政策,要照顧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他們或許有情緒行為,故教評提倡「一校一醫護計劃」。何漢權指出前線教師的慘況:「假如有學生不適,即使學校有止痛藥、成藥,也不可給學生服用,因為教師沒有醫護牌照。」諷刺的是,這個看來甚具爭議的方案,鄰近的澳門已經推行經年。
何漢權由教師到學生,一直談到課程問題,中學通識教育爭議不斷,他說教評早在十多年前,已對通識教育提出質疑。讀歷史系出身的他明確指出:「國史教育科的根本就是中國歷史科,當年我公開批評通識科金裝上陣,中史科倉皇下馬,的確後患無窮。未來政府要有明確立場,重回正軌,倡導:香港情懷,國家觀念,世界視野。」他遂指出初中中史科應成為獨立必修科,林鄭月娥早前亦重提相關建議,希望加強青年對國家的認識,杜絕港獨思想傳播。
提振持份者士氣
香港人談起教育,不少人均會搖頭嘆息。何漢權卻偏說要提振持份者士氣,重燃大眾對教育界的希望。「觀察所見,教育界對林鄭月娥的50億都是拭目以待,有期望者多,唱反調者少。」
他指出現實情況是課程改革、校本評核不斷,校內人手並無增添,外評、內評接踵而至,教育工作者疲於奔命,資源更呈下降趨勢,結果是愈有責任感的教師愈疲倦,當然亦會有教育界人士擔心這50億一旦處理不善,隨時由喜訊變噩夢。面對眾多難題,何漢權提倡「一款多用」,即容許校方有更大自由度。「假設每一間學校都多了200萬,有些學校可能解決同工不同酬問題,有些則可僱用更多全職教師或提高師生比例,又或者投資到年輕教師身上。他與政府官員接觸多年,明白中途會遇到不少官僚程序,但制度也是由人去建立,打破常規沒有想像中困難。
翻查記錄,何漢權曾在回歸15年時批評教育政策軟硬無度、實踐乏力、課程亂套,這個批判放在今天是否仍通用?他頓一頓,說:「軟硬無度依然適用。以優質教育基金為例,不少有心的機構一年一年的申請,又年復年遭拒絕,政府應該以鼓勵為大前提,這是否過於強硬?」在他眼中,政策亂套的例子俯拾皆是,2012年國教科開科,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強行推出,事前沒有向業界諮詢足夠意見,結果推得愈急,跌得愈痛,惹來年輕人大規模的反對,開了極壞先河。
說到教育政策,何漢權露出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有人用「失敗」二字形容,他搖頭表示不同意:「這不能用失敗去形容。」他羅列三點:「第一,教育資源雖然由董建華年代的25%下降至21.2%,但與港英年代比較,實在是多了,所以香港教育應該是逗號,而不是句號。」他接着補充,「第二,在港英年代內地及台灣學歷被歧視,在內地讀大學一定不可做教師,現在交由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處理,六成都獲批。」他續道:「第三,公民教育做得好,市民、國民的身份也有提升,以前只是身份證明書,做教育的也難以教什麼公民身份,現在用特區護照去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免簽證,這就是分別。」
女兒例子 勝過千言萬語
對香港教育,他是愛之深,責之切。縱有諸多不滿,但這位中學校長認為比起日本、韓國,香港仍有一席之地。那是否爛船都有三斤釘?何漢權聞後笑言:「香港教育並非是爛船,亦不是只有三斤釘。」但他建議香港要小心「組織死亡論」,如果只是食老本要停滯不前,最後可能連三根都失去,「加上近年內地進步之快,可以『驚人』來形容,香港隨時會被迎頭趕上。」
說到內地的情況,何漢權不是空談,而是有切身感受。風采中學算是在香港首幾間與內地結成姊妹學校的中學,在校園內不乏「風采心 鎮中情」的字眼,操場亦有壁報專門張貼不少兩地交流的相片。在多次接觸下,他觀察到內地學生對香港的觀感一直在變化當中,以前到香港讀碩士是不二之選,現在人數正逐漸減少。
那對未來教育有信心嗎?何漢權沒有直接回應,他以女兒為例,「當時和她約法三章,18歲前的路由父母決定,於是在香港就讀,你說我對香港的中小學教育有沒有信心?」結果她的女兒在香港的大學順利畢業。未來十年呢,仍然樂觀嗎?「有信心。」何漢權肯定地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更不得不如此。」
何漢權個人簡歷
教育評議會主席,現職風采中學校長,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常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公職有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