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現代社會,雖然有部分家長生活較為艱苦,但大部分的家庭在生活上的各種物質都是足夠的,包括衣、食、住、行的各個環節。而身為家長的上一代,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較苦難的歲月,當孩子出生後,總希望為他們提供最佳的成長環境,在物質方面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當然,物質貧乏會影響成長與學習,但究竟資源豐足又是否必然有好的結果呢?
物質的成長環境有用嗎?
多年前在英國曾有一項教育專項研究,題目是「書籍泛濫-book flooding」,研究大量書籍能否提高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及能力,計劃開始時便在學校的不同角落,安放大量書籍,讓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都有閱讀書本的機會,期望以此引發學生閱讀動機及提高閱讀能力。經歷一年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相對於沒有大量書籍的另一群學生,研究組的閱讀興趣及能力並沒有顯著的差別,反映只是書籍豐富並不動啟動學習的閱讀興趣及能力。
這個研究實在值得家長及教育界反思。有些父母因自己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子女,或因自己未能學習親子管教的技巧,便為兒童們提供大量的物資替代自己的管教時間及人手,如食物、玩具、日常用品及良好生活空間等,寄望這些豐富的資源可使他們健康成長及聰明伶俐,家長參照以上的研究,便會知道這種「物質質」的成長環境,很可能沒有達到家長的期望。
家長的心靈軟件不可忽視
事實上,合適的資源及理想的生活環境對兒童成長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但物質豐富並非兒童成長的唯一條件,家長的培育技巧對他們的成長更重要;若家長忽略了他們的心靈需要,可能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安排;除了物質的成長硬件因素外,兒童所需要的軟件因素是家長絕對不能忽視的。
另一邊廂,也有些家長深明以上道理,知道物質資源豐富並不是首位,反而看重兒童的心智發展,便花大量時間全心全意培育孩子,為他們安排密麻麻的教育活動,希望此舉可令他們發展得更全面,拓展他們的潛能;更有家長為子女每天的生活時間表填得滿滿,一個接一個的教育活動,「泛濫式的軟件活動」會與「書籍泛濫」的結果類同,邋會為子女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呢?
即使腦袋也不是不眠不休
不單止家長自己,有些學校要求學生除了每天上課外,硬性規定學生每天課後要留校最少兩小時學習,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學習表現,究竟腦袋是否需要休息呢?每天長時間的學習是否合適呢?
有動物專家細心研究智慧很高的海豚,牠們需要二十四小時在海中游泳,時刻保持警覺才能生存下去,究竟牠們是怎樣維持自己在最佳狀態?原來牠們會使用一邊腦約三小時,然後再使用另一邊腦三小時;換言之,牠們會輪流使用牠們的左右腦,當一邊腦工作時,另一邊是休息的,腦袋並不是長時間不眠不休地工作。
總的來說,無論是硬件與軟件,不停「密質質」的輸入並不是高效能,然而什麼是他們需要的「物」,什麼「物」不需要,或「疏」與「密」又沒有絕對的標準,觀察他們的學習興趣及能力是的一個起步點,若他們很有興趣投入的活動,再頻密的程序他們都可以承受,都是他們喜歡的「事物」;反之,他們不感興趣的項目,心理上會容易感到「太密」。
家長及教師能及早察覺兒童的強弱項,明白他們各方面的發展空間,便能真正對症下藥,給予兒童適當的支援與培育,以配合兒童的發展步伐。家長及教師要找到學生的平衡點,明白他們對「疏」與「密」的準則,便可有更理想的學習效能,兒童學習得更愉快!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