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另一作者鄧偉麟為香港科技大學中藥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藥的應用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在現今的香港社會也被廣泛使用。然而,市民服用中藥後引致中毒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2013年發生了一宗因服用中藥材後出現烏頭類生物鹼中毒的個案,引起了社會大眾對中藥材真偽、質量以及安全性等問題的關注。
為了確保中藥材的安全用藥和質量可靠,一套完善而且具國際認可的中藥材標準是必不可少。有見及此,香港衛生署中醫藥事務部在2001年設立香港中藥材標準辦事處,並於2005年出版《香港中藥材標準》(下稱《港標》)第一冊。至2014年為止,《港標》已出版六冊,共收載200種中藥材,其夥伴機構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及台灣中國醫藥大學。《港標》的內容共分為七部分,包括藥材名稱、來源、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及含量測定。其中來源、性狀及鑒別跟中藥材的品種真偽有關,檢查、浸出物及含量測定跟中藥材的質量和安全性有關。
《香港中藥材標準》檢測過程
衛生署轄下的香港中藥材標準辦事處,專責統籌及管理中藥材標準研究計劃,在選定中藥材後,會由參與計劃的各間大學在香港中藥材市場與國內道地藥材產地收集藥材、確定檢測方法和制定含量限度。之後相關數據會交給香港政府化驗所進行比較驗證工作。科學委員會(成員包括訪港國際專家委員會成員及參與科研工作的大學代表和政府人員)會定期開會以監察研究工作進度,並因應各種技術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及審核科研成果。每年,由本地、內地及海外著名的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都會舉行一次大會,對建立《港標》的原則、方法、參數及分析方法提出意見,並負責制定《港標》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科研機構進行研究工作,同時亦選定研究品種。
鑒別真偽
服用中藥引致中毒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錯誤服用了有毒的混淆品,例如香港過去曾經發生過誤將有毒的洋金花當作無毒的凌霄花服用引致中毒的事件。兩者外貌相似,難以用肉眼分辨。另外,一些名貴中藥,例如西洋參,有些不法商人會用較便宜的人參冒充西洋參出售,切片或磨粉後難而分辨兩者。由此可見,只用肉眼觀察性狀來鑒別中藥材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分辨一些外貌相近或已經磨成粉末的中藥材。為了保障消費者服用的都是正品藥材,我們需要訂立一套更完善的標準,在基本的性狀鑒別之外,還需要利用現代化的儀器對中藥材進行更進一步的鑒別。在《港標》中使用的鑒別方法除了性狀鑒別外,還包括顯微鑒別、理化鑒別、薄層色譜鑒別和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鑒別。即使兩種藥材的外貌很類似,但它們的細胞組織及化學成份都必定存在差異,利用各種現代化儀器就能找出當中的差異,從而區分正品藥材和偽品(或混淆品)。
確保安全性
中藥大都來自植物,在種植時可能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霉菌毒素等問題,這些有害物質會引起肝腎毒性,損害人體的血液和神經系統,也有可能致癌甚至致命。《港標》對收載的所有中藥材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和霉菌毒素含量都有嚴格要求,確保中藥材中這些物質的含量都在規定範圍之內,從而保障服用者的安全。
控制質量
除了安全性問題,中藥還存在質量不穩定的問題。中藥材的生長受氣候、土壤等各種環境因素影響,以致不同來源地藥材的化學成份差異可能會很大,直接影響了中藥材及用藥材為原料的中成藥之療效。為控制中藥材的素質從而保障其療效,《港標》對每種中藥材的水分、灰分、雜質、浸出物等各方面都訂立了相應的限度,超出限度的藥材就視為不合格品。此外,《港標》會根據科學文獻,選出每種藥材的有效成份作為指標,建立該有效成份的檢測方法,並訂出該有效成份的最低含量要求,供中藥業界跟從。這樣做便能排除一些劣質的中藥材流出市面,令市民購買中藥材時可以更加放心。
最後,要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需要與國際的醫藥規定和標準接軌。一套完善及具國際認同的標準是不可或缺的,《香港中藥材標準》不但能保障市民的用藥安全,也對中藥走向國際,以及對相關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的依據。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