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球很佩服外婆、好爹、舅媽的書卷氣,沒有半句粗俗之言,尤其好爹講古說今,由淺入深學識淵博。好爹在九歲時其母亡故,她父親是上海拜耳藥行兼顏料行的總帳房。
好爹說自己只讀了《大學》(不是現代教育制度中的大學,而是古文中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就隨叔父母(小雪球的外祖父母)去漢口。一位未有戀愛和婚嫁的處女,完全沉浸在中華文化的精粹,並具有一雙巧手,絨線編織、花式鈎針、裁製衣服,任何針線手藝都嫻熟。屋內從無爭吵的雜音,只有留聲器的歌曲,收音機內的評彈,小雪球和春弟的嘻笑聲。
彩金回鄉
彩金大包小包從鄉下來了,她帶來了醃好的兔子肉和洋姜,主僕歡敘相互問候,據聞她的兒子隨軍遠去,嘆息沒有確切的信件。彩金的一邊的腿粗腫得利害,鄉下郎中先生說是瘻火。好爹趁她們閒話家常時,把彩金以前房間的窗户打開,床舖上洗乾淨的被褥,再掛上天井的竹架,讓太陽曬幾小時以便留宿,好像來了一位投宿的親眷,舊僱主接待得十分周全。那時宅內還有電話,舅媽即為彩金預約名中醫金吉石大夫。
晚餐彩金一起幫手,煮了她醃的兔子肉。味道鮮美獨一無二,嚐遍世界美食亦無可比擬。次日經過金大夫確診是瘻火,開了幾帖中藥每天煎服。靜養了多日腳漸消腫,她不放心待嫁的金妹了,便急於要回橫涇了。 臨别時外婆塞了些錢給她,囑她回鄉後不要太操勞,隨時都歡迎她們倆母女來。
隔了一段時間,余奶媽拎了童子雞、一籃雞蛋來看小雪球了,無可形容的親切感,她動手宰了雞,用蔥姜略加花雕清蒸。家鄉人認為童子雞最滋補,肉嫩清鮮津津有味。午飯後她便要趕回洋澄湖鄉下,外婆封了利市予小雪球送至大門口。
病中的細膩照護
生活雖然平和恬靜,但舊樓下兩重窗的房間,陰暗又密不通風,在天井的過道半牆上是窗,過道另一邊房間上下檻間,裝有六扇木的隔窗,上半部是簡單的幾何條架,內裝嵌透明玻璃,窗腰下半部是裙板的落地長窗,既是窗又是門。晚上半窗及六扇長窗全部關閉,還要拉上窗簾床帳,幾乎有些透不過氣。雖然大熱天氣房內,偶爾也會開一歇電風扇。
小雪球總是好奇地問:「為什麽要裝兩道窗?」 好爹解釋:「是祖先不張揚的造房模式,在閒庭信步中平衡生活!」外婆補充:「老式房子,講究暗房亮灶,臥室要含蓄地「藏」,廚房有要光亮。
幼時不明白建築及傳統文化的哲理?只覺得胸悶呼吸不太暢順,時續地咳嗽、發燒。每次生病好爹整晚守護。白天請醫生來打針服藥,此後寒熱雖退了下去,而血小板也降低了,流鼻血、蕁麻症、煩躁等一連串的毛病併發。
小雪球躺在病床,看着這隔窗和走廊那邊的半窗疑慮,幻想門窗之外綠色盎然的美景,以及新鮮的空氣。呆怔怔地目不轉睛,嚇得好爹打長途電話給小囡的媽咪,對方說:「多喝點水,平時給她曬曬太陽,拿條繩子給她,在天井裏跳跳,或拍拍皮球,也要叫她抹枱掃地,做些小家務,懇請對孩子勿太寵養!經常求醫吃藥,這樣會降低自身的免疫功能。」
好爹苦笑答:「有病怎可不醫?有關生命安危!怎擔擋得起啊?」媽咪說:「由她自生自滅吧!決不怪責您們。」促促收線了。外婆勸道:「别打電話給妹妹了,遠水難救近火!」外婆她點了香,從裏走到外,四周圍通神,嘴裏唸唸有詞:「贊廷兄啊,如今您和阿囡陰陽相隔,唯求您别再錫她抱她了。」
記憶中契爺盧工程師,生前特別喜歡小囡,踏入門便連聲叫喚囡囡⋯⋯囡囡⋯⋯小囡飛撲過去,他即刻抱起錫錫錫。(契媽靜嫻曾十次懷胎,存活三男兩女。他們多成人了,最小的平哥和九哥,差不多要小學畢了。)每逢小雪球生了病,除了求醫診治,外婆均要一番祈禱,人遇到不濟際難解時,往往容易茫然迷信。
儘管病時會同春弟隔離,可是往往她稍康復,便輪到春弟病了,此起彼伏交叉感染。其原因就是缺乏陽光,空氣不流通!可想而知舊時重門深鎖足不出户的人,包括皇帝在內大多短壽!
重拾遙遠的生活碎片,拼湊零亂碎落的破舊故事。筆者附上2022年的拙作《 記憶之窗 》:

《 記憶之窗 》(作者作品)
夢幻的窗外之景,是生命的動力和勇氣,困頓中面向未來之憧憬。為求畫面效果,將原本破房子的油木色,改了中國紅色的扇窗。(故事待續)
溶化在幽蘭巷的小雪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