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必須知道,樓市不是「一舊市」。很多人一講香港樓市,心理上自然會覺得貴,因為很多時只聯想到某類住宅樓。不過樓市其實除了住宅樓,仍有工廈、寫字樓、街舖、車位、旅遊巴牌⋯⋯先不論其他,若只講住宅樓,也有分A類(實用面積少於430尺)、B類(430-752尺)、C類(753尺-1075尺)、D類(1076-1721尺)和E類(1722尺以上)。其實有幾類住宅仍是好平!
日後的樓宇每尺成本可達13,000元
近年A類細尺單位升幅驚人,令很多人上車愈來愈困難,加上發展商不斷推出納米樓,尺價更賣到20,000元,大大產生新聞價值,吸引了傳媒聚焦報導A類單位,所以大家自然覺得樓價好貴!事實又是否如此?其實,A類單位與B、C類單位,已經兩極化!
我拿一個熱門的藍籌屋苑為例,黃埔花園的A類單位最新的平均尺價達16,000元,不過B類或C類單位仍只是12,000元,相差33%!現在市區地價最平7,000元一尺,建築成本6,000元一尺,以後的新樓成本價已經13,000元一尺,規劃完善的屋苑只是12,000元(新界區仍有不少10,000元以下),大家可以再想一想。
12,000元的尺價是貴還是平?因人而異了。對於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來說,是絕對負擔得起。你可能說我離地,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這麼少,根本不算普羅大眾!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少,我給大家看些數據吧。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數據,近年家庭月入中位數是大約3萬元。我們看一看在這個中位數以上、5萬元以下的家庭,過去四年每年的新增率,只有幾巴仙。反觀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戶,13年新增11%,14年新增11.8%,15年新增16.4%。這類月入1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戶的增長,是大幅跑贏中收入及低收入家庭戶!
特首梁振英發表的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公布最新數字,顯示本港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住宅物業供應量達到94,000個單位。而截至15年,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已有132,800戶,基本上足以消化未來4年的新供應。如果未來高收入家庭戶的增長繼續以雙位數提升,也足以支撐整個B類以上的住宅物業。
很多人因為B類以上物業所需首期較多,以及升幅較慢,仍然追捧的A類細尺單位。不過,若果未來有愈來愈多10萬元以上家庭戶,B類以上物業一旦變得有愈來愈多人負擔得來,中型及三房以上單位將會展開新局面!
而且還有更加重要的因素,下回分解。
智富學苑專業認可導師,曾協助企業提升業績、指導他人成功創業,也經營房地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