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陽明學堂(下稱學堂)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揭牌,並舉行首屆陽明心學國際論壇。在論壇發表主旨演講的全是中外學者,數百位出席的嘉賓,全是本港教育及文化界的學者名人,學術盛況是同類活動所少見。特首李家超先生更為論壇致辭,彰顯了港府對弘揚中華文化之重視。
學堂是由香港中華文化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與貴州中華文化學院共同發起成立。香港這國際都會,具一國兩制的優勢,在香港成立研究中華文化的學堂,或不會受到歐美國家把學堂政治化,有利中華文化走出去,及向外說好中國故事。學堂在香港揭牌,其意義在體現中華文化的深厚,而不讓中華文化給政治化。
論壇以陽明心學為主題。首兩場論壇在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最後一場則在港大以「學術閉門會議」的形式進行。3場論壇,分別由知名的教育、歷史和社會學教授擔任學術主持,體現了陽明心學在教育和哲學史上的地位。
首場論壇的主持是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他在論壇時段,與出席者分享陽明心學對他的啟發:
「陽明心學的重要思想是『知行合一』,我簡單的理解是,你的思想、知識,應該和行為、行動配合。 但是,這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做到,中間有很多修養的工夫要做。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怎樣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上作出選擇,怎樣克服外在不好的訊息和影響,怎樣發揮我們本身的良知、善心和德性,我認為這是陽明心學給我很深刻的感受」。
以陽明心學為主幹,建構「新質學習力」
李教授的分享,除了他對知行合一的理解外,當中提及的「修養」和「怎樣」,潛藏着王陽明的心學與學習的精神。對於李教授的分享,筆者作出遐想:若以陽明心學為主幹,整合中西的學習哲學,建構學與教理論。這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質學習力」。
「新質」是以時代的發展,對「舊質」作出改革與創新式的承傳。王陽明生於以科舉取士的明代。科舉由中央命題,朝廷指定考題必須出自朱熹的《四書集注》,也就因為這樣,當時的朝野的學風是「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見黃宗羲:《明儒學案》)。為求取功名,王陽明也按朱熹的讀書之法讀經。可結果卻讓他多次失望。因此他針對「學者溺於詞章記誦,不復知有身心之學」的現象而提出實之以身心的身心之學。身心之學,是教育的哲學。陽明學堂在香港揭牌,具有展示中國教育哲學的意義。
早前教育局長說要「積極建設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要達到此目標,大學要能以「產、學、研」發展大學,並以課程配合國家的「新質生產力」在加強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策略。屬人文社科的大學,特別是師資培訓的大專,怎樣才可發展配合國家的「新質生產力」策略呢? 筆者提供的答案是能讓學生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身心之學的精神,獻身實踐民族復興、建設人文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