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與文憑試不同,IB每科都設有「標準水平」及「高級水平」等不同等級,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及需要而靈活安排。(Pixabay)
作為聖保羅男女中學首屆文憑試畢業生,我亦有幸跟兩班比我小一年的師弟、師妹接觸和交往,見證他們完成母校首屆國際文憑(IB)課程的歷史使命,實在與有榮焉。
據我觀察,IB與文憑試相比,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較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思考和運用,不少科目均牽涉大量需要獨立分析的論文式長答題。至於理科方面,我曾有幸參與 IB 的數學課,教授矩陣運算等課題;我發現,IB 的數學科十分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鼓勵通過日常生活的例子來理解抽象概念,例如教授矩陣乘法時,便可用購買蘋果電子產品的事例作為示範,以幫助學生理解。翌年我再造訪 IB 數學課,便與同學們就「錢包悖論」進行討論,以激發他們對概率和期望值的深思。
此外,我亦有幸在他們的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課上作過有關數學的分享;該科目從形而上的角度探討不同知識領域的本質與角色,這個層面乃文憑試課程所缺少。當然不得不提的是 IB 中「延伸論文」的部分,要求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就某一課題進行獨立深入探究,可謂與文憑試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互相輝映,但前者的課題範圍較寬,而後者則某程度上局限於社會學及相關議題。
促進多元發展
選科方面,與文憑試不同,IB每科都設有「標準水平」及「高級水平」等不同等級,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及需要而靈活安排。同時,聖保羅男女中學規定IB學生必修中文、英文、數學,而其餘三個選修科則須為「兩理一文」或「兩文一理」,確保學生培養出紮實的基本能力和素養外,亦可促進多元化的視野和發展。
我獲邀撰寫本文後,致電 IB 班師妹陳澤齡同學求救(教)。她認為 IB 課程學業繁重,汗牛充棟,再加上課程要求的義工計劃和其他課外活動,有時「連拍拖都不夠時間」。然而,IB 的經歷令她結識了一批終生的知己,大家一起呼吸,一起成長,再辛苦也是無怨無悔。母校兩班 IB 班均不過十幾人,是真正的小班教學(有趣的是,其中一班更只有一名男生!),這令他們有着極強的團結精神,互相扶持,迎難而上。其實,母校首屆 IB 課程不但對於學生,對於老師來說也是一個嶄新的挑戰,這個挑戰亦將師生凝聚起來,一同面對充滿未知的前路。有老師更會親自下廚,為學生準備愛心美食呢!
誠然,選讀母校首屆 IB 課程的小部分同學轉投了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等國際學校,或是遠走他鄉,此亦無可厚非。然而,留下來的同學未有因此氣餒,反而咬緊牙關,五丁開山,最終全數創下驕人的成績,為母校歷史寫下可歌可泣的光輝一頁。
原刊於《大公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