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數月的示威活動,對零售市道當然帶來頗大影響,街道冷清,商場也未見太多人流。可是,這亦並非是一概而論,例如部分食肆較多的商場,憑附近住宅的人流,生意額反而繼續保持增長。有趣是,食肆撐到商場消費額,但食肆本身其實亦受打擊,最明顯就是多隻飲食股、快餐股都要發盈警。
快餐股盈警,外界形容為罕見。的確,快餐店業務一直較穩定,尤其經濟逆境下,不論生意額及股份本身的投資,都相對具備防守性。兩大上市快餐集團,網點不少位於人流旺區,或受示威影響區份,從這個角度看,盈警其實不為意外。事實上,即使沒有示威事件,近幾年的本地快餐連鎖店,生意額極其量只能維持高單位或低雙位數字增長而已,員工工資成本壓力甚於食材,近期事情可能只是進一步加速快餐集團的定位及模式檢討而已。
零售市道已經摸底
以前,快餐是快、平、靚、即使未必正,但總算是中低收入階層及用餐時間有限人士的所愛。很明顯,現在快餐集團,最受歡迎其實大概是下午茶時段,因為價錢最為相宜。相反,早餐可能動輒要花40元、晚餐人均要50元或以上,價錢上其實部分傳統茶記小店可能會更有競爭力。快餐的收費已去到一個水平,會令消費者的需求彈性有所影響,部分會物色更便宜之選,亦有部分會寧願再花多十元八塊,以換取更多服務及食物品種。
的確,租金及員工成本向上,令到快餐店大眾化收費模式受到影響。不過,另一問題或者在於快餐店嘗試提升檔次問題:包括餐牌的食品、及在快餐品牌中,再分散出幾個較高消費力的品牌。筆者並非市場學專家,但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十分要緊,說得白一點,一朝是快餐站、就會被終身定位為快餐店,這亦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快餐店相對較高收費及檔次餐款的受落程度。
股票市場有其預示能力,從近日部分零售股表現可見,儘管政府不信、老闆不信、市民也不信,但投資者已提早相信,零售市道已經摸底。走勢總有其韻律,築底可能僅代表不會再跌,而非會回復以往的光輝。近期,紓緩措施不斷,誠意可嘉,但對行業幫助多少,仍然成疑。外界有很多獻計,為市道回復正常花盡心思,其實減租、補助或刺激消費運動之外,最直接而又有效的,是政府及各持份者做好本分,真心真意恢復市民信心。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