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周三(10月6日)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雙城三圈」、「北部都會區」規劃理念及多項措施,意圖加快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多所大學及商會隨即發表聲明,歡迎相關措施,指反映了政府有決心、多管齊下解決土地問題,有利於香港經濟、住屋、創科和民生的短期和長遠發展。
中華出入口商會:有效改善產業單一化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指出,特首花了很大篇幅安排發展創新科技、高增值海運商業服務,以及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工業,並提出將設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期望此舉能有效改善本港產業單一化問題。
另外,港府計劃交通軌道接駁深圳、羅湖等多項融合大灣區舉措,商會表示有助進一步發揮香港先進服務業的優勢,「推動灣區進入更為暢順及快速的運行軌道」。
然而,報告未能提出有效措施支援電子商貿發展,令人失望。商會也表示,期望港府就強積金對沖立法時,能多為業界着想,減少對中小企業的震盪。
大學校長會:加強本港人才競爭力
此外,林鄭月娥亦提出教資會資助研究課程學生超收上限由七成放寬至十成、延長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兩年等高等教育、科研支援措施。大學校長會發表聲明指出,此舉有助知識轉移,並加強本港人才的競爭力和促進大灣區專業人才培訓,有助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中大校長段崇智:提升現有創科能力
同時,《施政報告》亦特別就港大和中大醫院預留土地設立研究設施和擴充。中大指出,《施政報告》將提升及擴展現有的創新科技基建和能力,對香港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中大校長段崇智表示:「新成立的世界級中大醫院,是集合教育、研究與密集式創新的重要里程碑,並將成為醫療、研究舉足輕重的頂尖醫療中心。我們很高興政府支持中大醫院下一階段的發展及建設創新生物醫學研究設施,大學將致力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發揮積極作用。」
港大校長張翔: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
港大則感謝政府在薄扶林劃出土地, 讓香港可以建立國家級源頭創新平台,並表示「將善用研究實力,積極參與河套區港深創科園的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
港大校長張翔表示,留意到附篇建議教資會鼓勵本港大學生多參與大灣區的機遇,以及讓本港大學在大灣區分校的學生也可參予「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計劃。「這些建議,將大力促進大灣區內人才流動,增加學生的實習和發展機遇,及鼓勵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才在港就業。」
理大校長滕錦光:協助學生在灣區創業
林鄭月娥特別讚賞,理大在國家航天工程貢獻甚多。理大校長滕錦光表示,理大對政府推動創科發展的決心感到鼓舞。他說:「來年我們將革新本科課程,加入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創新創業元素,並協助理大學生在區內創業,藉此推動大灣區的科研創業發展及培育青年科研人才、兼具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並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及社會棟樑。」
理大又歡迎政府增加本地醫護人員的培訓學額,目前正在何文田興建一座教學大樓,預計於2026年落成,可望為香港培育更多醫療人才。
黃錦輝:興建新田科技城 與深圳平起平坐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黃錦輝接受灼見名家訪問時表示,新的一份《施政報告》較以往有進步,真正規劃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他指出,特首提出把香港北部發展成為「北部都會區」,不僅對於打造國際創科中心,而且對於交通系統的鐵路連接,以及新界用地規劃都很關鍵。
黃錦輝教授指出,新一份《施政報告》的不同在於:一、真正提出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規劃;二、整個規劃都是配合內地「十四五」規劃,定位香港為國際創科中心。
對於《施政報告》是否加速香港與深圳「融合」的疑問,黃教授認為香港跟深圳的關係很微妙,一方面,香港與深圳等城市是一起發展大灣區的夥伴關係。另一方面,《施政報告》建議將正在興建、位於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聯同落馬洲/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土地料佔240公頃。
他坦言,對於深圳,香港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如果創科園港方土地只有87公頃,將無法與深圳競爭,幸好,行政長官指出,「位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科園,香港部分土地原本只有87公頃,現在加上新田的150公頃土地,連同深圳300公頃土地,合起來便有540公頃土地。」
黃錦輝教授認為,擴大香港部分的土地是必要的舉措,如此才能與深圳「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