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Jul 13 2025 21:17: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冰室與飲冰室

筆者認為,香港的冰室和茶餐廳,實是草根、升斗市民的日常必需品,因為中下階層的屋企細小,亦多請不起家傭,出街食廉價餐便是常態。

港式茶餐廳,舊時叫冰室,亦有叫飲冰室的,現仍用冰室為名的餐廳,全港所剩無幾,但近年亦有個別或集團開辦懷舊冰室,據聞某集團便有幾十間分店。其實,茶餐廳、冰室和快餐店,無論在客源、餐價、甚至經營模式,基本上已相差不大,都是以價廉物美、包羅各類中西式正餐、小食和飲品,服務街坊為主。

筆者昔日旺角的屋企,在西洋菜街近登打士街口(即是今日兆萬中心的位置),三層高的戰後洋樓、樓下便是宏興冰室,只一個鋪位,但閣樓是它的西餅工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由1950至90年代服務街坊近半個世紀。後來附近食肆愈開愈多,俄式、星馬式、雲吞麵舖、上海店、齋鋪、甜品店,最後連各式連鎖快餐店都有,而差不多每個街口便有一間冰室,但宏興屹立不倒,一直開業至拆樓為止,之後有說在兆萬中心樓上重開。

家父的花檔就在登打士街轉角處,每日皆在宏興嘆下午茶,一杯奶茶加小食,如油多、蛋腿治、西式麵包等。當年餐包斗零便有交易、一毫子的油餐(即餐包加一片牛油,而波蘿油便是它的變奏、後來才有)、毫半兩毫子的蛋撻、椰撻、西餅等,便是筆者的經常早餐。

當年冰室最繁忙是早午兩餐,通常晚上八九點便收工。早餐只有一兩款套餐,後來才有誇張之至的A、B、C、D、E ……套餐,中午有常餐、例餐、快餐,全日皆有碟頭飯供應。近這20年,加拿大的港式茶餐廳亦十分普遍,水準參差,視乎水吧師傅在那間少林寺出身,筆者這一兩代人,可說是在冰室文化下長大的。

有說冰室源於廣州,茶餐廳源於香港,筆者不敢苟同,經過一番研究,我認為冰室和茶餐廳皆源自香港,最先是由高級西餐廳開始,慢慢發展成冰室、然後港式茶餐廳,是一個漫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

近年有幾本專著和網上熱炒,是有關香港懷舊飲食的,發掘了不少新資料,但仍多甩漏,筆者較欣賞學者魯言(1924-1995,原名梁濤,另有筆名魯金、夏秋冬等)和吳昊(1948-2013,原名吳振邦)等人的書作,尤其是前者,他的資料和見解,是較為嚴謹和有條理的。

香港西餐的發展史

根據魯言的研究(《香港掌故》第五集,廣角鏡出版社,1982年),香港開埠之初的西餐廳,全是高級酒店的附屬,而有些高級的中式酒樓,雖有兼做西餐招待洋人,但數量有限。依筆者的研究,酒店(hotel)似乎是香港特有名詞,國內和台灣皆叫飯店,最初是指專為西人服務的旅館,華人的叫客棧、旅店、旅館等,解放後大陸多數叫賓館。

當然,解放前的大飯店仍保持原名,如北京飯店、上海的和平飯店等。澳門開埠比香港早起碼200年,而外國人到華經商便更早,於漢朝已開始,但何時廣州和澳門才有高級酒店和西餐廳,待考,估計早年多只是西人家中僱有西廚,如在廣州沙面的老番特區。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華洋人口激增,洋商和遊客絡繹不絕,而最早的高級酒店,便是1868年在中環開業的香港酒店,而上海最早的外灘匯中飯店,要遲至1909年才開張,相信廣州和澳門的高級酒店,不會早過香港酒店。當然,港島海皮滿布中價酒店,相信在1868年之前便有,亦不排除有附屬西餐廳之設,但餐價不會便宜。

已結業聞名的金雀餐廳,是作者表哥與人合資經營。(OpenRice)
 

由西餐廳發展到冰室,當中有兩大轉捩點。其一,是西餐廳的大眾化,但不是平價化,只是服務對象的轉移,由高級西人轉向高級華人,因為餐價仍昂貴。到了1960年代,才有餐價稍低、但仍貴的街坊西餐廳,如尖沙咀、中環和銅鑼灣的橫街餐廳(已結業聞名的金雀餐廳,是筆者表哥與人合資經營),當然尚有集團式的車厘哥夫、ABC、美心等,這類可撥入高中價西餐廳。

香港首間獨立西餐廳、並以服務華人為主的,是中環的「華樂園」,1905年左右開業,而稍早的便有在附近、1902年華人開的「鹿角酒店」附屬西餐廳(吳昊《懷舊香港地》,博益,1988年)。這應該是西餐廳大眾化、服務有錢華人的開始,餐價當然仍昂貴,魯言便找到鹿角酒店西餐廳1905年的中文餐牌,小餐九毫、大餐一元,筆者估計一元在當時已是普通家庭半個月的伙食錢。繼華樂園後,便有安樂園(1913)和同期的威靈頓、天華、文園、亞洲等,而餐價亦有下降的趨勢。

西餐業轉捩點其二:平民化,即是平價的冰室(亦可叫做餐室),服務對象轉向中產和一般升斗市民,1920至70年代,除了舖頭冰室外,尚有大牌檔、後巷式、和推車仔的小型冰室,真是遍地開花。筆者在1960、70年代,每月總有一兩次幫老竇手去界限街花墟入貨,這是半夜地攤式的批發花市,翌日返學必睡至遲到,但報酬便是在花墟推車檔的半杯奶茶和多士。

冰室和茶餐廳

香港西餐廳發展成平價冰室,安樂園的企業化(1920年註冊為有限公司、並集資擴展)是一個路標,它在1910年代已加設冰室部,且有賣自製的「蓮花杯」雪糕、雪糕三文治、雪條。民生冰室、璇宮飲冰室等,都是在1920、30年代已開業的著名冰室,當然到了50年代,平價冰室便滿佈港九各區,如筆者在旺角的老街坊宏興、美而廉、中國、和鄰區的多間。而用茶餐廳之名經營的,維基文庫的文獻認為到1950年代才有,如美都(油麻地)、蘭芳園(中環)、蘭香閣(中環)、劍蘭(銅鑼灣)、漁利泰(香港仔)等。

茶餐廳只不過是新興、時髦的叫法,實與冰室無大分別,有說因商業牌照不同,多數冰室和大牌檔便無廚房,實誤,宏興便一直都是冷熱飲和熟食俱齊的,大牌檔更以鑊氣夠為招徠。一間食肆的牌照,會根據所提供的各式服務而申請,但招牌怎樣寫法,牌照並無特別規定。新開的餐室多數叫茶餐廳,舊有的冰室,因改招牌和改商業登記麻煩,便一律照舊叫冰室,開業老闆退休後不一定有人承接,不少便順勢結業,所以便買少見少。

筆者相信冰室和茶餐廳皆始自香港,雖然澳門和廣州很早便有洋人居住,但他們與一般華人的接觸,是被清廷嚴格限制的,鴉片戰爭後雖有所放寬,但內地的一般華人,普遍上仍敵視洋人,亦會鄙視洋文化。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華人對洋人比較友善,便漸漸地接受、以至欣賞洋文化、和有興趣品嚐西餐了,然後自己開正式的西餐廳,而當這吃西餐之風吹到中下階層時,冰室便應運而生。安樂園創辦人是個虔誠基督徒,便是這洋風一例。

有說冰室之名由來,是由於冰飲的流行,如紅豆冰 、菠蘿冰、什果冰等,和加冰粒的凍飲如凍奶茶,這點可信。但其實,香港用冰的歷史自開埠已開始,中環雪廠街在填海前,便是大磚天然冰進口的碼頭,供應食肆、醫院和私人冷藏之用。初時冰磚主要來自北美,所以價錢高昂,吳昊書中有云1849年是每磅6仙,香港到1874年才有首間人工製冰廠,冰價才開始大眾化。紅豆冰肯定是港人首創的,唯獨手動鉋冰器,歐洲早已使用。

有說冰室之名由來,是由於冰飲的流行,如紅豆冰 。(Shutterstock)
 

有說廣州的冰飲比香港早,這絕不可靠,傳統上華人認為凍飲會傷身,但香港華人接受西方文化、和飲食習慣比國內的華人早,例如屈臣氏1876 年已在香港設廠生產汽水(荷蘭水),安樂園雪糕在1910年代已大受歡迎。而大眾化的紅豆冰,便要有廉價冰的供應才行,當年廣州的冰要靠香港供應,加上運費(九廣鐵路1910年才通車),所以廣州早年的冰飲昂貴,廉價冰飲和冰室的流行,應是在香港之後。

筆者搜索枯腸,民國前後的廣州和澳門冰室資料奇缺,找不到有早得過1920、30年代的,而當時香港便已有安樂園等冰室。維基文庫只能指出,廣州1934年有21間冰室(其實是西餐廳),如百度指出以自製椰子雪糕聞名的順記,是廣州最早的冰室,在1932年創業(待證),但亦已遲過香港的。西餐廳是舶來品,文革後便在大陸絕跡,要到改革開放後才恢復,但進度緩慢,港式茶餐廳至近年才在大陸流行起來,現時連二、三線城市都有。

不少網文指廣州最早的西餐廳(不是冰室),是以豉油西餐、中式煎牛扒起家的太平館,創業人曾在沙面西人廚房做打雜,百度指它在1885年開業,主要服務有錢華人,這遲過香港酒店的附屬西餐廳20年,亦與香港的正式西餐廳有很大差距、成名後亦不是平民化的冰室(維基文庫和有些大陸網文,認為太平館在1860年已開業,實誤)。

改革開放初期,廣州的賓館附設西餐廳仍非常落後,亦無街坊餐室/冰室,至今當然已有很大改進。現時港人北上消費,主要是去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它和澳門現時茶餐廳的水平,當然接近香港。

筆者認為,香港冰室最具特色的是鴛鴦 ,即咖啡和奶茶兩溝,點溝法?各師傅有自己的秘方,此乃港人獨創的,何時和誰人首創尚待考證,但這絕對是香港精神的最佳代表,完美的中西合壁!冰室/茶餐廳另一個香港精神,便是吸收各種西人的飲食,將之本地化、優化,英美歐陸各地的都有,如英式紅茶加奶(後來發展成絲襪奶茶)、歐陸和檀島的濃咖啡、美國的凍檸和雪糕、瑞士的阿華田、英國的好立克、南美的唂咕、各式西餅、焗麵包、多士、西多士、三文治、通粉、豬扒、什扒、羅宋湯等等。時至今日,筆者在大陸飲到的鴛鴦,仍然多是四不像的怪獸。

梁啟超的飲冰室

清末民初保皇派大儒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康有為弟子),別號任公和「飲冰室主人」,但他的飲冰室與冰室是兩回事,熱狗與狗之分也。梁氏在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到日本,翌年創辦《清議報》,並開設專欄「飲冰室自由書」,在序中提到「飲冰室」的典故來自《莊子/人間世》,飲冰水讓焦灼的內心降溫,表達對國事的憂心、對光緒帝的效忠。1902年編纂自選的《飲冰室文集》,1914在天津定居後,1924年在隔壁建「飲冰室」書齋,逝世後,友人在 1932 年為他編纂《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別號任公和「飲冰室主人」。(Wikimedia Commons)
 

文獻指梁氏曾在廣州居住,亦有到過香港,但他無提及在兩地曾見過、或幫襯過冰室,飲冰室主人竟無飲過紅豆冰!哈哈哈。縱然他的飲冰室與冰室,只是個美麗的誤會,但他卻自詡對中西文化向有研究,並以他在美加的片面見聞,便斷定民主政制不靈,一生堅持君主立憲,中國需要有王帝、反對孫中山的革命。言則,後來他亦曾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勳復辟,此二人皆非滿清正統,相信是梁氏反對的原因之一。

梁任公標榜自己是進步人士、有世界視野、了解西方,並學之和超越之,有人吹噓他是學貫中西的大師,但其實,他是十分保守、迂腐的,對西方只一知半解,他不時拋書包,錯用數理化等科學術語寫文,經常鬧出笑話。毫無疑問,他的堅持君主立憲,是飲恨終生的一大敗筆。而作為他最為人稱道的推動新文化、語體文成就,亦言行不一,他所鼓吹的「新文體」,實是文言白話參半,文言程度遠遠高過同期的魯迅(1881-1936),五四運動(1919)後,梁氏仍堅持用四不像的新文體,胡適(1891-1962)便早已全盤白話化了 。

港式茶餐廳萬歲

港人對冰室/茶餐廳的喜愛,已延續了近百年,實已成為不少港人的日常飲食習慣之一,這點是廣州人無可比擬的。冰室也好、港式茶餐廳也好、以至是港式快餐店,食乃「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元素之一,衣住行可免得免,但餓幾日便可能有生命危險。筆者認為,香港的冰室和茶餐廳,實是草根、升斗市民的日常必需品,因為中下階層的屋企細小,亦多請不起家傭,出街食廉價餐便是常態。

雖然經濟低迷,結業潮亦無退減跡象,但民以食為天,只要業主高抬貴手、不殺雞取卵,街坊小型食肆是絕對可以經營下去的。更可幸者,是冰室廚藝、尤其是水吧的,是一門優質的揾食工具,退休師傅亦多肯傳授,這可給年輕人入行學藝、以及日後的創業機會。梁啟超的「飲冰」典故,不正正是港人的解熱良方?也或許,這亦是對熾熱難熬的政治氣氛,降降溫吧!

馮應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