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May 20 2025 12:52:4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現代教育有出路嗎?

略論東西方教育價值

文章題目隱含一個前提:就是現代教育似乎走上了掘頭路!
文章題目隱含一個前提:就是現代教育似乎走上了掘頭路!「掘頭路」是廣東話,書面語是死胡同、死路、死巷、窮巷甚至是絕路⋯⋯總之,是沒有出路!現代教育真是這樣悲觀嗎? 
 

西方教育追求人的價值

 
先把觀念弄清,何謂現代教育?「現代」與「古代」是一相對概念。歐洲「工業革命」後,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歐洲中世紀初期,教育是以「神為中心」(God-centred),教育以教會辦學為主導。隨着城市的興起,世俗教育學校應運而生,開始動搖了基督教在教育中的統治地位。文藝復興開始,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和古羅馬的法律科學,重新得到重視,這個時期的教育特色可以籠統的稱為「理性中心」(Reason-centred)或「人為中心」(Man-centred)的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者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提倡人道,肯定人的價值、地位和尊嚴;宣揚個性解放,重視現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識。
 

人文主義教育

 
義大利最早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弗吉里奧(或譯韋傑里烏斯)(Pietro PaoloVergerio, 1349-1420)把人文主義教育的精粹說得很清楚。弗氏根據希臘及羅馬的文獻撰寫了《論紳士風度和自由教育》(或譯《論紳士風度和自由學科》)一文,要求實施符合自由人價值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身心的良好發展。他以為人的外在行為是由其內在的道德品質決定的,善良的行為只能出自善良的德行。因此,與其他各方面教育相比,道德教育具有支配作用。該文又論述對青年應實施通才教育,培養身心全面發展。弗氏認為通才教育是「一種符合於自由人的價值的,使受教育者獲致德性與智慧的,能喚起和發展那些使人趨於高貴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他最推崇的三門學科是歷史、倫理學和雄辯術,他認為這三門科目最能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教育工具化

 
惟直接影響現代教育發展的卻是工業革命,特別是資訊科技革命以後之事。工業革命乃至資訊科技革命以還,社會流動性不斷加速,其中知識的流動速度更以幾可級數增加;導致知識的主要提供渠道—教育—發生鉅大的變化。以量而言,教育追求普及化;以質而言,教育再不是以提升人的價值為鵠的,轉而以知識的傳授為基礎,而知識又因應社會的發展而以職業導向為本。求學只為選取職業,讀書學的是技術,不是學問,教育最終淪為追求物質生活的工具。
 

中國教育目的乃為己

 
這是西方古今教育的發展情況。中國的教育發展又如何?孔子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一語道出我國古今教育之區別。「為己」、「為人」千萬別拿今人的眼光審視;否則,只會望文生義,貽笑大方。「為己」者當然不是說古人讀書只為追求一己之私利;「為人」者亦不是指今人精神高尚,讀書目的乃為成就他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荀子作了一個很清晰的詮釋: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篇第一》。
 
「美其身」是自身的道德修養,一己價值的超升,這才是古人君子之學;「以為禽犢」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好別人,這是小人之學,今人學習以學問作為裝飾品,學習為了炫耀於人。簡言之,古人之學乃為進德修業;今人之學則把學問當作商品,以攫取利益。
 

全人教育在六藝

 
除了教育目的,中國古代教育課程亦可見古今教育目的之不同。孔子及古代的大教育家以「六藝」為學習的教材。「六藝」包括六門科目:禮、樂、射、御、書、數,是一種全方位式的多元學習、目的乃為配合「為己」之學,以全人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與當前大多數強調「分流分科」、以就業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相當不同的。若以現代科目歸類,禮是社會、德育科;樂是藝術科;射、御是體育科;書是文學歷史科;數是自然科學科。「六藝」的排序尤堪注意,人倫秩序、人與社會之關係位列第一、音樂美育居次、體育第三,最後才是知識之傳播包括文史、數理。
 
現代教育百弊叢生,看似窮途末路,實質只是方向迷失。所謂「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漢·鄭玄《詩譜序》),只要為教育重新注入「人」的原素,曙光定會重現!怎樣為現代教育重塑人的價值?下次再談。
 
(封面圖片:Pixabay / CC0)

邱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