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大環球經濟與金融跨學科課程的聯合主任,每年我都會與中學生面試,為學系挑選有潛質的學生。這些年輕人多是聰明勤奮的,但每當我問到他們未來規劃時,總是支吾以對,欠缺清晰的人生目標。
香港的大學最缺乏的,就是追夢的人。以我任教的經濟學系為例,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在銀行業覓得一份好工,只求不愁三餐。但他們做到高位,賺到錢後,到底還會追求什麼目標呢?模糊不清的前路,讓他們無法真正發揮自己所長,在職場上發光發熱。
教育制度令學生欠缺夢想
學生欠缺夢想主要是教育制度造成。香港的中小學過分強調應試的重要性,忽略了獨立思考能力。《師說》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香港過分偏重於授業的教學模式,只會令同學無法解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疑惑──人生規劃的問題。
人生並不是一場追逐職銜的競賽,並非做到某家銀行的董事長,甚至做到特首才算成功。當一個人做到這個職位時,更上一層樓的想法,是如何為社會帶來貢獻,作出改變。無論在政界,抑或商界的高層,一個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該好好利用自己擁有的權力推動社會發展,對社區做些有用的事情,這樣才算是活得有意義。當然,這種唐吉訶德式的想法不一定能應用在社會之上。畢竟,大部分人都不是想服務社會,甚至是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更多的是想賺錢,想為家庭提供安穩舒適的環境。但假若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甚至有着服務社會的心,你就應該早點計劃自己的鴻圖大計,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人生更高的層次。
動力源於夢想 不是金錢
欠缺夢想會使自己缺乏推動力,並只是為了金錢獎勵而勞動。假若自己在做一份沒有興趣的工作,當有一天這份工作的薪水不如以前,或者自己遇到挫折,你就不能夠堅持下去,捱過這個低潮時期。
因此,我常常告訴學生不要因為名聲和金錢而攻讀博士學位。研究員天天經歷大大小小的挫敗,假如不是因為對知識的追求,對研究的熱忱,對夢想的執着,相信不可能有人可以堅持這麼長的時間。
由是觀之,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去勇敢追夢,不要每天渾渾噩噩地只為了薪水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年輕人除了考試之外,應該好好探索自己的興趣,發掘自己的潛能,追尋夢想的搖籃,這樣對社會才會有正面的影響。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