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台灣長榮海運一艘原訂從中國出發,前往荷蘭鹿特丹的貨輪「長賜輪」(Ever Given),因突如其來的強風吹刮偏離航道並擱淺在蘇彞士運河上,全球12%貨運量也因這條關鍵通道雙向受阻而大受影響,據彭博社估計,截至周三約有185艘船等待通過,《勞埃德船舶日報》則估計約有165艘船,歐亞非水上交通癱瘓。
蘇彞士運河有多重要?根據蘇彞士運河管理局統計,每年約有1萬9千艘貨輪通過蘇彞士運河,承載超過10億公噸的貨運。根據《勞埃德船舶日報》估算,單日通過蘇彞士運河的東、西向貨櫃貿易額約達96億美元,即是運河每封閉一小時全球貿易損失就高達4億美元。
航道暢通仍需數日 原油價格一度下跌
外匯交易商StoneX統計,這幾天卡住的貨輪中,有24艘載着原油,15艘載煉油產品,16艘是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產品貨輪。國際油價24日一度因為塞船事件獲得支撐,上漲6%,創下11月以來最大反彈。不過,25日期貨價格又回落,主要是因為歐洲多國重新實施疫情封鎖措施,預期石油需求會降低。
如今全球都在觀望這艘400米長的貨輪何時才能安全下莊,專家預測恐怕要等上好幾天。最新消息是,「長賜輪」船東已聘請荷蘭專業海上救助公司Smit Salvage及日本Nippon Salvage協助盡快讓長賜輪從一片淤泥中脫困。Smit母公司執行長伯多斯基說,即使有了專業救助船,依然需要幾天或幾周時間。
安行國際貨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歐陽珍接受本社專訪時指出,「長榮這次擱淺的是一艘載著20000個貨櫃的新船,可以想像船上有多少貨物,它原先的目的地是歐洲最重要的轉運港鹿特丹,每天從這個港口轉運出去到全歐洲的商品有多少可想而知,對原本已因疫情受到影響的貿易商、生產商來說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她估計應有8、9成的進口商會受到影響。
擱淺事件發生之前,貨櫃已經因疫情影響嚴重短缺,因疫情造成的停工,讓商品無法製作、運送,之後是商品囤積在碼頭無法運送,這些已經讓貨運成本提高很多,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目前亞洲已非常缺乏集裝箱裝貨運出,歐美則空集裝箱嚴重堆積,「我有位華南的客戶,以前出貨到芝加哥,疫情發生之前一個貨櫃報價是2、3000美元,昨天報價已經漲到8、9000美元了,漲了三倍以上!」她說。
全球貨櫃嚴重短缺 物流引發通膨壓力
諮詢公司Jon Monroe Consulting創辦人在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說,「中國的貨櫃已經非常稀缺,蘇彞士運河阻塞會進一步增添庫存壓力。工廠已經又回到非春節時期生產線全開的狀態,他們都急著找貨櫃」。
歐陽珍表示,「貨櫃都是循環的,加上中美貿易戰有些貨品被加了25%的稅,這些都不是預期中的成本。」因此她預期未來有可能會慢慢發生通膨,「就這次長榮事件來說,船上的貨物若不能如期到達,就有可能被退訂,如果是需要保鮮的食材,更可能被丟棄,即使廠商再重新下單訂貨,一定都會造成成本的增加。」然而,這些最終都會回到消費者身上。
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up)國際貿易高級經濟分析師柯寧斯(Joanna Konings)指出,全球貨運集裝箱短缺和貨運處理速度變慢,將繼續影響世界貿易量,運河堵塞的當下影響只是為歐亞貿易增加了拖延的情況。如果運河持續堵塞超過兩周以上,船主可能會選擇繞道經過好望角,這雖然會使運送時間增加三分之一,但可以避免堵塞何時解決的不確定性。「運河堵塞造成的貨運拖延本身,對世界貿易量或供應鏈將不會有多大的打擊,貨櫃的短缺和港口處理速度的侷限,對接下來幾個月的生產及貿易數據的影響將比運河堵塞更明顯。」
長榮海運3月25日發布說明稿表示,該船船員、船舶、貨物皆安全無虞,沒有發生海洋污染情形,同時澄清該輪擱淺前並無外傳跳電的狀況發生。長榮海運將持續協調船東和運河管理局積極處理此案,讓蘇彞士運河儘快恢復航行,以降低此事件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