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林準祥博士新書《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即將於2016年7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探索中國與香港銀行業發展史。本文為作者自序。
在中國出現首間股份制銀行,應屬1845年在香港開設分行的英商東藩匯理銀行(Oriental Bank)。原因是西方銀行進入中國前,中國只有錢莊、票號、銀號和錢店,而這些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並不是銀行,也不是現今銀行的前身。相反地,西方銀行在中國經多年的發展,已成功蓋過錢莊的原始職能,結果是全國的錢莊和銀號,不是被淘汰便是改名為銀行。也即是銀行首先在香港的出現,是外資進入中國地區的泊來品,而不是從中國故有的金融機構演化而成。這方面的歷史事實,從未受到正確的判斷,而西方銀行在中國的歷史,被列作中國整體金融史內其中一個小支節,只強調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家本土銀行,是創於1897年官商合辦西式營運的中國通商銀行。可見研究銀行在中國早期的發展史,是存在不少缺失和不全面的論證。
作者利用現存有限的銀行檔案和原始資料,重新梳理和分析銀行在香港和中國初期的發展歷史,用了大量篇幅敍述西方銀行業在中國的孕育和早期發展的經過。也利用實體銀行和商號與中國交易的票據,論證銀行業早期的運作,其中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重塑已被遺忘巴斯商人在中國金融銀行業扮演重要的角色,情況可追溯到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華貿易的1770年代,直到 1845年香港出現首間銀行,再發展到 1866 年首次嚴重打擊香港和中國的國際金融風暴,香港鑄錢局的成敗及其後的影響作完結。本書標題是《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正是指出這段時期在中國的銀行業,主要活動是白銀的進出和匯票的交易,內文所觸及的地區除香港外,也包括中國的通商口岸,而時間更推前至1770年代。原因是銀行不是一下子於1845年在香港出現,其中的發展,是源於廣州國際貿易的「三角匯兌」融資,直到銀行踏足香港,其中均離不開中國對外經貿的重要因素。
本書內容填補了這一段90多年銀行金融故事的歷史空隙,亦加深讀者對銀行業早期在香港發展的了解。西方銀行業從廣州孕育到股份制銀行進入香港初期,出現各式各樣的業務競爭、政治的動亂、經濟的起落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香港受到的影響,也直接影射到中國各個商埠。事實上,香港銀行的發展,自始離不開中國整體經貿金融的影響。正如創行於中國的英資匯豐銀行,150年來的煇煌業績也是建基於香港和中國的血脈,但當匯豐走出香港的中國市場,面對國際間激烈的競爭,業務已出現進展困難的情況。書中內容所觸及的年份函蓋至1868年,亦即是匯豐創行後不久,其業務開始在中國獨佔鰲頭為止。故書中有關香港早期的金融銀行發展經過,亦可視作匯豐銀行前傳的故事。
踏入21世紀,鑑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是源於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足跡,而本書所涉及銀行業早期在中國的發展,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末期的變化。其中在金融和政經上的轉變,亦非當年從政者的意願。故深入探究這一段時期中外貿易上的金融接觸,到銀行業在中國的萌芽,對香港,甚至整個中國未來的路向,展現出歷史的預視作用。至於國內的銀行和金融業正進行重新整頓,準備與國際接軌,香港所扮演的角色,亦可重拾歷史軌跡的延續。可見以香港的角色回顧整個中國早期銀行業的發展,不單是為了滿足溫故的情懷,更可作跨越時空的明燈。
全書分作四個部分和15個章節:第一部分介紹西方銀行業在中國的孕育;第二部分細說銀行在香港和中國的設立和成長;第三部分分析早期銀行的發展;第四部分詳述第一次打擊香港和中國的國際金融風暴,生不逢時的香港鑄錢局和其後的影響;最後回顧和展望香港和中國未來在金融銀行的發展可能面對的問題。
草於2016年5月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