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生活 生於亂世的中華飲食文化弘揚者──我的父親陳夢因

生於亂世的中華飲食文化弘揚者──我的父親陳夢因

父親陳夢因已去世多年,他以身作則,留給我們的是為人勇敢樂觀、勤奮謙虛、用心工作的榜樣。他雖生於亂世,但依然不斷研究及發揚中華飲食文化。我們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父親多年的教誨,他的精神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陳紀臨 作者: 陳紀臨
2019-08-07
陳家廚坊

標籤: 商務印書館我們兩代人的食經故事方曉嵐陳夢因陳紀臨食經
陳夢因曾任《星島日報》總編輯,以「特級校對」為筆名寫食經。(商務印書館)
陳夢因曾任《星島日報》總編輯,以「特級校對」為筆名寫食經。(商務印書館)
0
SHARES
554
VIEWS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Twitter

1945年抗戰勝利,父親(陳夢因)帶着全家定居香港。1951至1953年,當父親撰寫及出版《食經》時,他已經做了戰地記者、報館編輯、總編輯等工作20年了。那時我還是個「九歲狗都憎」的頑皮小男孩,因為饞嘴的緣故,我自小就喜歡往家裏的廚房轉,有好吃的總有我一份。

記得小時候,家裏有一根荔枝木和一個砂盤,家裏要磨花生醬的時候,我便會自告奮勇,搬一張小凳子,在天井裏用砂盤和荔枝木磨花生醬,當然,試味也是我的責任,那現磨花生醬的香味至今未忘。過年的時候,外婆做傳統過年食品,像油角、角仔、笑口棗等,也總有我在旁轉悠的身影。我對什麼都很好奇,凡事都想問個究竟,把外婆都煩透了,不過她是最疼愛這個小幫手的。

八歲那一年,終於有機會動手了,那是我的第一次。那天父親在家裏請客,其中的燒鴨指派我負責。父親教我把鴨子醃好吊乾,我用長叉把鴨子叉住,在天井裏燒起一個小炭爐,把鴨子在火上不停地轉動。大概半小時後,鴨子皮色明亮,看來應該熟了,我高興地告訴父親鴨子已經燒好了。原來,鴨子皮是脆的,但鴨肉烤得半生不熟,記得當時父親並沒有責罵我,而是耐心地告訴我,「做菜不是用手來做,是用心來做」,我當年紀還小,聽了後唯唯諾諾,長大後,人生經驗多了,才明白這話真正的含義,也就從此把這話奉為座右銘。

父親任職總編輯的那一段日子,他是個大忙人,白天應酬不斷,晚上回報館直到天明,晚晚熬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很少。記憶中,見父親最多的時間,是在周末帶我們兄弟姐妹去飲茶吃點心。我們常去的是中環的大同酒家和金龍酒家,偶然也會吃頓晚飯,地方多數是在灣仔的操記,操記的叉燒和蔥油雞做得很好吃,到現在仍然記憶猶新。父親另外一位好朋友是「駱駝牌」暖水壺的老闆梁祖卿先生(我們稱梁伯),他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就認識了,最早的時候常在中環的環翠閣(中華百貨公司閣樓)喝下午茶,後來更經常各帶家小在旺角彌敦道的瓊華酒家吃晚飯,一起講飲講食,梁伯的飲食知識很豐富,人也很風趣,我們從他那裏聽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和梁家的友誼,一直維系到60多年後的今天。

1956年我還不到14歲,父親便送我到台灣唸高中,傻乎乎地做了兩年僑生,回港再讀到高中畢業,便到美國上大學,直至父親退休的這11年間,我其實只有一年時間在家裏居住,和父親相聚的時間很少。直至1967年父親退休去美國加州定居,我才有機會更深入的了解他。

父親退休沒有停下來

在美國加州的退休生活,父親並沒有停下來。他每天很早起床,先泡一壺香濃的鐵觀音,吃一些簡單的早餐,就坐在寫字桌開始寫作。父親家後院旁邊一個小湖,自己有一個小碼頭,風景恬靜而優美,父親有一只小艇,閒來就獨自划船到湖中。父親的大木書桌面向小湖,啖一杯茶,靜靜地在那裏寫作,是父親一生的樂事。父親退休後在美國再寫了好幾本書,包括《粵菜溯源錄》、《記者故事》,《鼎鼐雜碎》,《講食集》等,又為《大成雜誌》和《美食世界》撰稿。年紀大了,父親的字愈來愈潦草,我便成為他的抄稿人(後來曉嵐也分擔了這一任務),把稿子用原稿紙抄一遍才寄去出版社,也是因為抄稿,我現在的中文字還算寫得端正。

除了寫作,父親還結識了多位在三藩市的廚師,包括梁祥師傅,並一同成立了美國西部中菜研究會,經常舉行講座和有關飲食的活動,為推動當地的中菜飲食和技術貢獻力量。

儘管沒有機會完成小學課程,年輕的父親很勤力,全靠在活版印刷廠「執字粒」來看書自學。父親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常常建議人們多讀線裝書,多吸收內中的哲學。作為記者,父親很有急才。有一次,他到日本採訪當時的首相岸信介。當時,朝鮮戰爭剛過去不久,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台灣海峽風雲變幻,美國第七艦隊在旁虎視眈眈,岸信介問父親:「在這複雜的國際環境,日本應該如何自處?」父親只答了一句:「答案可以從中國的線裝書裏找到。」

我父母親都是樂於助人之輩,這可以從父親在三十年代為了中山縣的群眾,自告奮勇,單人匹馬深入匪巢,與為患廣東的匪徒談判,解了中山縣被圍的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另一件事,四十年代戰亂時期,很多文化人逃難到廣西,當時薛覺先的粵劇團在桂林,苦無地方演出,大班人馬幾乎斷糧,父親知道後,立即找當地有勢力人士幫忙,為劇團解決了問題,所以他結織了很多粵劇老倌,還出頭做過戲班班主。

父親任職戰地記者時,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位記者要往某地採訪,但是亂世中的火車非常擠逼,婦女和年紀較大的人都無法擠上車,父親對同事說:「我們還年輕,可以走路到下一個站,就讓其他人上車吧。」結果他倆走到半途,便收到那班火車發生意外的消息,死傷無數。父親說這是上天賜給他人生的第二次機會,於是更堅定了做好事有好報的信念。

抗戰時期父母親帶着我的哥哥姐姐逃難到桂林,我就在桂林市的臨桂縣出生,所以取名紀臨。有一天大清早,父親一位姓楊的朋友急急扣門,原來他的母親突然去世了,他沒有錢葬母。當時大家因為逃難,都身無餘錢,父親二話不說,從我母親手上脫下了結婚戒指,交給朋友說你拿去變賣了吧!母親後來從不提這事,父親為此愧疚了很長時間,後來買了幾次戒指給母親,母親都只放在保險箱內,母親說,朋友有通財之義,有能力幫助朋友是很幸福的。父親為人低調,從來不提自己曾幫助人的事情,但他因為工作忙,無暇顧及兒女的事,我妹妹紀新在香港出生,但只有出生證明(出世紙),父親沒有為她申領香港身份證,後來妹妹長大自己拿着出世紙去補領身份證時,因為拿不出其他證明文件,辦事的官員便問上司怎麼處理,上司看到出世紙上我父親的名字,便說:「這個人做了很多好事,給他女兒發身份證吧。」

我家有五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三,兄弟姐妹各一,但只有我一個喜歡入廚,也多多少少繼承了父親的飲食衣缽。父親退休後和我同住,他不寫作的時候,便喜歡在廚房做他說的「搞三搞四」,比如燉蝦子、發魚翅、燜鮑魚、發海參等,忙過不亦樂乎。家裏的車房便是他的貨倉,掛滿了魚翅、花膠,牆壁的儲物架上放着乾鮑,海參,蝦子等物。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曉嵐嫁入我家,父親認為她是可造之材,便多加指導。從此家中所有請客做菜,便由我們倆負責,父親為此更加感到高興,常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我們便從這些年的實踐中,學到不少烹調的知識。

時光飛逝,父親已去世多年,他以身作則,留給我們的是為人勇敢樂觀、勤奮謙虛、用心工作的榜樣。他雖生於亂世,年輕時更經歷窮困和戰爭,但依然不斷研究及發揚中華飲食文化。我們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父親多年的教誨,他的精神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親愛的父親,感謝您!您是我們的驕傲,下輩子,我還是希望當您的兒子。

願您在天堂安息!

陳夢因《食經》自序

一個夜夜和紅筆、漿糊為伍,過了二十年生涯的報館校對,偶然寫起所謂《食經》而竟能招致不少「有同嗜焉」的讀者,天下間不可思議的事,竟有如是者!

食是藝術,是人生最重要的藝術;人們自開始懂得吮奶時,就懂得食的藝術,吮奶的嬰兒,換了奶頭,或換了別種經常慣吃的奶粉,馬上就引起反感,把奶頭吐出口來。因此可以說:人們的食的藝術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誰都應該懂得的藝術。如果連食都不大懂得,就未免虛負此生了。

幹校對這行業,尤其是做夜班校對,晚晚熬夜,做特別勞形傷神的工作,如果飲食都不得其方,健康上就大有問題,因而對食注意,研究:怎樣才是合理的,美味的,和價廉而於健康有補助的?日積月累,到而今,夜夜還能和紅筆、漿糊做伴侶,大部分原因是食的知識底賜予。

食的享受,不一定是有錢人才有資格,而有錢人也不一定精懂食的藝術,食的享受;只要嘵得所以然,熟諳烹製方法和運用技巧,也會吃得到較好,和價廉味美的享受。因此,在本書所寫的都着重所以然,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讀者如認為本書所述不無可取的地方,或者家庭主婦也認為有可資借鏡之處,而心坎上願意賜予我一分賞識,則這一分光榮的賞識應歸那被稱為「活百科全書」的我底摯友。

我底摯友不獨提供我很多食製方法,還常同我研究,和請我吃他底食的製作。

偶然而隨意的寫幾則,彙積起來竟成一本小冊子,翻看一遍,發覺其中也有不少疏忽和錯誤,付梓前已盡量予以改正。

謹以此書獻給「同嗜」的人們,需要主持中饋的太太,和被稱為「活百科全書」的我底摯友。

新書簡介

書名:《食經》(全二卷)

作者:陳夢因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更多精采文章

  • 由「傳承」走向「承傳」——我的家翁陳夢因由「傳承」走向「承傳」——我的家翁陳夢因
  • 美味又養生 陳家教你煲靚湯美味又養生 陳家教你煲靚湯
  • 教大校長張仁良妻張雪婷:我是法國人,但香港街市最吸引我教大校長張仁良妻張雪婷:我是法國人,但香港街市最吸引我
  • 《星島》老總陳夢因 香港食經第一人《星島》老總陳夢因 香港食經第一人
  • 廣州光孝寺與齋菜廣州光孝寺與齋菜

0

陳紀臨

著名報人、飲食文化專家陳夢因次子,傳承父親對飲食的興趣,加上對飲食的認識和在烹飪上的實踐經驗,領悟其父真傳烹飪訣竅。曾任職 IBM 公司近30年,分別在加州、香港和北京定居。90年代中退休後致力研究中國飲食文化,與太太著書立說。
View all posts
標籤: 商務印書館我們兩代人的食經故事方曉嵐陳夢因陳紀臨食經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劉兆佳估計現階段中央會完善選舉制度,並非協商制度,以確保選舉委員會選出一個中央信任的人出任特首。(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劉兆佳:中央主導香港政局 特首毋須協商產生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6
林行止認為,中國沒有足以震懾對手的軍力,無法令西方國家從「圍中」變成「為中」。(灼見名家製圖)
名家觀點

林行止:戰狼有牙 天下為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6
左起:香港總商會行政總裁梁兆基、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衞生防護中心前總監曾浩輝。
灼見醫療

曾浩輝、梁栢賢:已接種疫苗人士或豁免檢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著名日裔美國學者福山撰文分析特朗普如何加劇美國的政治衰落。(灼見名家製圖)
國際觀

福山:美國政治已病入膏肓了嗎?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1-01-25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灼見活動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020-2021學年)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0-12-18

影片

  • 雷鼎鳴:蓋棺論定特朗普破壞美國政治根基 內外施政一敗塗地《灼見政治》
  • 馮檢基:葉劉淑儀BNO建議弄巧反拙 中央宜保留港人回流太平門《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 曾鈺成:美國朝野長期敵視中國 拜登上台中美關係仍多波折《主席開咪》
  • 施永青:後特朗普時代美國不太平 拜登繼續制約中國會發動熱戰?《灼見政治》
  • 蔣匡文博士:疫情仍反覆 生意漸復甦《辛丑牛年運程》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關錫堯:水塘安全無人問!千斤重擔有誰知? 編輯精選
  • 牛年說太歲牛牛年說太歲牛 文相濡
  • 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蔣匡文博士:金融現泡沫吉中藏凶 對抗病毒靠傳統錦囊《辛丑牛年運程》 本社編輯部
  • 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反制英BNO措施宜深思後果 王永平
  • 一即一切一即一切 常霖法師
  • 利慾皆忘 君子雅懷利慾皆忘 君子雅懷 劉銳紹
  • BNO似隨街派的couponBNO似隨街派的coupon 湯文亮
  • 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曾鈺成:協商產生特首不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規定 本社編輯部
  • 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東華學院校董會委任陳慧慈教授為第三任校長 編輯精選
  • 日本人為何不喜歡中國日本人為何不喜歡中國 張建雄

推薦作家

  • 顧小培
  • 劉寧榮
  • 陳文鴻
  • 鄭明仁
  • 廖書蘭
  • 張建雄
  • 盧兆興
  • 雷鼎鳴
  • 丁望
  • 黃智華
  • 蔣匡文
  • 文相濡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