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嶺南地區暑氣蒸騰,一種奇異的樹木便悄然結出滿樹奇珍。綠葉叢中,形如鳳眼的果實次第裂開,露出烏黑油亮的種仁,在裂開的鮮紅果莢映襯下,宛如鳳凰睜開慧眼,這便是嶺南佳果──鳳眼果,亦名蘋婆、七姐果。其樹冠如蓋,枝葉繁茂,是夏日裏的濃蔭大傘。
溫而不燥 甘而補益
嶺南濕熱之地,飲食最重調和。鳳眼果以其溫而不燥、甘而補益的秉性,成為醫家與庖廚都珍視的佳品。清代嶺南醫家何克諫在《生草藥性備要》中早有明言:鳳眼果「能治小兒天吊(抽搐)、搐搦(痙攣),煆存性開油搽;消熱氣,煲肉食。」
其性甘溫,主入胃、大腸經,最擅溫胃和中,化解油膩積滯,更能驅除腸道寄生蟲。對脾胃虛寒、時常脘腹冷痛、食後不易消化,甚或面黃肌瘦、時有腹痛(生蟲)的小兒,它是一味難得的食療良材。現代分析亦顯示其富含澱粉、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營養與藥用價值兼備。
融入日常飲食
嶺南人家深諳鳳眼果的妙處,將其融入日常飲食智慧。夏秋之交果熟,主婦們採下,耐心剝去堅硬外殼,取出黃白色的種仁。這果仁須久煮或久蒸,方顯粉糯甘香的本色。
最經典的莫過於鳳眼果燜雞、燜鴨或燉肉:禽肉或豬肉先行熗鍋爆香,加入處理好的鳳眼果仁,慢火細煨。果仁吸飽了肉汁的精華,變得異常粉糯香醇,其獨特的甘味又能巧妙化解肉食的油膩,溫潤脾胃,幫助消化。
更有心思巧慧者,將其煮熟搗泥,加入牛奶、蛋液中,隔水燉成細膩柔滑的「鳳凰奶糊」,清香甘潤,是溫養腸胃的絕妙甜品。亦有以鹽水簡單烚熟,作為零嘴小吃,風味質樸天然。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的推介是鳯眼果炆五花腩和生薑黃糖煮鳯眼果糖水,都是令人垂涎的佳餚。
文人墨客注目詠歎
這形貌不凡、內蘊深厚的果子,自然引得文人墨客注目詠歎。清代大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讚其「色紅,子如乳」,更將其喻為佛國聖樹所結的珍寶:「曰『蘋婆果』,其樹如林檎……肉如栗,味亦如之。熟時自裂,子露,如古錦囊,囊皆深紅色,子在內,累累然,光瑩如黑玉。」鳳眼果是藥食同源的珍品,承載着嶺南獨特的風物記憶與養生智慧。

筆者偶然經過九龍灣的一個公園,看見好幾棵掛滿紅色星形果實的大樹,果莢裂開後露出多粒如龍眼核的果子,驟眼看似蘋婆樹結的鳳眼果。原來這樹是假蘋婆,與結鳯眼果的真蘋婆是姊妹品種,均是梧桐科蘋婆屬的植物,果實形態也十分相近,都是鮮紅的蓇葖果。 但假蘋婆果實比較細小,一般不作食用用途。但其枝葉可作跌打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