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灼見名家
首頁 政局 生存在一球兩制下的九個和平信條

生存在一球兩制下的九個和平信條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劉寧榮 作者: 劉寧榮
2022-01-05
知識遊牧者

標籤: 一球兩制中美關係專題供應鏈全球化冷戰創新科技數位革命晶片貿易規則
中美兩國都在搶奪經貿領導權的制高點,對中國而言,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市場化是唯一有效的制衡。(Shutterstock)
中美兩國都在搶奪經貿領導權的制高點,對中國而言,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市場化是唯一有效的制衡。(Shutterstock)

承接上文:〈中國經濟放緩外交遇險 須保持貿易與創新紅利〉

(編按:作者上文提到步入「半全球化」時代,在影響中國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地位的關鍵時刻,中國經濟受到衝擊的最大因素來自內部。2021年下半年互聯網企業、校外培訓機構,以及房地產行業的變化,開始動搖全球投資者原有對中國的看法。)

不過,一直看好中國的美國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則認為,部分西方投資者誤讀了中國的監管政策,並不了解中國政府的動機是消除貧富懸殊、減輕家庭負擔、刺激更多的人生育,卻簡單地將相關政策解釋為中國的反資本主義傾向。而中國官方也已表示絕對無意阻止中國企業到海外上市。

顯然,出台的相關政策遠遠不止停留在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對培訓行業的整肅、對房地產企業債務的清理。反壟斷、數據安全、去槓桿和節能減碳的政策,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多家公司倒閉  工作供不應求

但政策變化缺乏事先足夠的周密討論和諮詢,短時間內快速推出一系列的變更,涉及面廣且大,對中國企業產生寒蟬效應,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在政策調整過程中需要思考市場的反應,甚至是非理性的反應,以便減輕對經濟的衝擊。

在所有的變化當中,都看到了「國進民退」的蹤影。眾多中小企業備受煎熬,在度過兩個疫情寒冬後已無法自保。 根據北京科技數據公司「天眼查」的數據,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有437萬家小公司關門,卻只有132萬家小公司開業,2020年同樣是在疫情衝擊下,反而有高達613萬家小公司開門。

在中國,要註銷一家公司所花費的時間,遠比登記一家公司要長得多。在跨國企業開始撤離中國的嚴峻形勢下,中國互聯網企業和教培行業的大地震,給嚴峻的就業市場增加了更大的壓力。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創造了1207萬個就業崗位,這低於2019年同期的1279萬個崗位。而中國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有時連政府官員都不相信。

新冠疫情推遲了零售業、酒店業和餐館的復甦,但服務業在穩定就業增長壓力上至關重要。在企業發展的機會正在銳減,年輕人趨之若鶩參加公務員考試,據報道,每68個參加考試者只有一人可以幸運地拿到「鐵飯碗」。

中國互聯網企業和教培行業的大地震,給嚴峻的就業市場增加了更大的壓力。(Shutterstock)

中美競爭  關鍵在創新能力

更大的挑戰則是在「半全球化」時代,中國的企業如何擁有同美國競爭的創新能力。中國在數位革命的浪潮中可以保持競爭的實力,這與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變通能力和創新能力緊密相關。中國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5G等領域出現了眾多的獨角獸企業,這才有可能奠定中國企業形成全新的出海戰略。

過去40年,傳統的外貿資源型企業是中國在海外拓展經濟影響力的主角。 在「半全球化」時代,電商、遊戲、社交平台等互聯網企業,以及高科技企業的出海需要成為新趨勢,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新增長點,任何政策的變化需要考慮和扶持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建立實力和影響力。

只有從傳統的貿易紅利上升到創新紅利,才有可能確保10年後中國的經濟總量超越美國。創新紅利首先需要創造寬鬆的創新土壤,突破科技創新領域的瓶頸,同時更要在應對全球變局和制度優勢上有突破性的創新。

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2022年預測的增長速度僅僅比1990年和2020年高。與此同時,美國在政治、經濟以及科技領域的戰略競爭鋒芒畢露,特別是科技領域裏全力切斷中國與世界的連結。未來10年,中國每年經濟增長是否可以繼續超越美國,或許都是個疑問。

中國在5G等領域出現了眾多的獨角獸企業,這才有可能奠定全新的出海戰略。(Shutterstock)

「半冷戰」與「韜光養晦2.0」:和平紅利

在中美兩國外交最高官員在2021年3月阿拉斯加公開「對峙」之後,兩國元首在11月的視頻會晤給人們帶來中美關係將會改善的希望。但這樣的期待曇花一現,2021年鐵定中美關係未來10年是競爭和對抗為主調的關係。

美國聲稱要確保開放與自由的印太地區,維護國際航道自由航行權,美國軍艦不停地穿越台灣海峽和進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範圍內,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軍艦也先後進入台灣海峽。這自然讓中國不少民眾極為不爽,回想起中國貨輪「銀河號」在波斯灣被攔截和強行檢查、貝爾格萊德中國前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美軍轟炸,以及在南中國海撞機事件中美國的霸凌行為。

但「半冷戰」而非冷戰,其最大不同就是,中美之間的軍事對峙並非當年美蘇在全球的霸權之爭。特朗普與拜登政府的重心都將焦點放在政治、經濟與科技三大領域與中國的競爭和爭奪話語權上。

不脫鈎、不打仗、不對抗

過去40年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全球和平紅利的基礎上,這樣的和平紅利也同樣不能失去,台海的和平便是其中的關鍵。 除了不脫鈎,還要不打仗。

首先,拜登上台之後成功將傳統盟友重新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形成對抗中國的「統一戰線」,完成了「三四五」的包圍圈,即澳英美三國聯盟、美日印澳的印太小北約,以及美英加澳紐西蘭英語國家的「五眼聯盟」。 但三國聯盟犧牲法國的利益,導致美法關係和法澳關係烽煙四起,幾乎公開對罵。

但中美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抗主要聚焦在東南亞,這是因為美國深知自己通往世界強國之路始於自己的「後院」拉丁美洲,門羅主義就是要將歐洲勢力趕出美洲、美國而非歐洲在該地區擁有話語權。美國自然看到東南亞是中國的「後院」,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力日增,不可大意。

拜登上台之後就派出了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務卿訪問東盟國家,意在搶奪對這一地區的領導權。依舊對冷戰有記憶的東盟各國也非等閒之輩,面對中美角力盡可能不選邊,為自己爭取最好的結果,畢竟中國早在2019年就取代美國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國。

美國早在19世紀末的經濟總量已是全球第一,但美國一直不願過多地參與國際事務,更不想扮演世界領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美國在看中國的發展時,其心態也逃脫不了自己當年「韜光養晦」的經歷。

在中國面對日益惡劣的國際環境下,「韜光養晦2.0」版本呼之欲出。外長王毅12月20日在一場演講中明確表示,「要對話可以,但應當平等;要合作歡迎,但應當互惠;要競爭無妨,但應當良性;要對抗不懼,將奉陪到底。」

對中國而言,「不脫鈎、不打仗、不對抗」的思維是確保中國可以繼續享受和平紅利的前提條件。

依舊對冷戰有記憶的東盟各國也非等閒之輩,面對中美角力盡可能不選邊,為自己爭取最好的結果。(美國總統Facebook圖片)

要開放、要合作、要互利

第二,美國正致力於建立新的全球經濟貿易新規則,搶奪全球經濟主導權。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特別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一直希望可以獲得被認可的市場經濟地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這一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西方國家反而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特別是中國政府補貼傾斜特定行業和企業、智慧財產權被盜、強迫企業技術轉讓換取市場准入等問題,對中國愈來愈不滿,美國欲另起爐灶建立新的經濟與貿易規則。

面對中國增強的經濟實力,美國早在歐巴馬時代就意識到不可讓中國獲得全球貿易規則的領導權,推動《跨太平洋合作協定》(TPP)。特朗普上台之後,TPP胎死腹中,如今因美國內部的政治對立,拜登政府依舊無法加入TPP的修改版──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但中國偏向虎山行,志在加入日本主導的這一自由貿易協定,意圖非常明顯。中國已在2020年加入規模更大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但CPTTP協定實行零關稅,成員國還包括加拿大、智利、秘魯和墨西哥等東太平洋國家。

如果中國被排擠在CPTTP之外,成員國之間的零關稅對中國的競爭力將有重大影響,損失可能高達百億美元。

CPTTP是全球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勞工問題、環境保護和爭端解決方面有不少高要求,中國必須進行內部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獲得入門券。中國加入CPTTP頗有當年藉助加入世貿組織「倒逼改革」的意味,這有助於打破阻止中國建立市場經濟的障礙,有助於中國降低貿易和投資門檻,有助於中國與全球市場的互動。

最為重要的是,只有加入CPTTP,中國才有可能在制訂全球經濟貿易規則上爭取與美國擁有同樣的發言權。

拜登政府已經表示要在CPTPP之外形成印太經濟框架。除了保護全球供應鏈,將尋求在碳中和、半導體以及數位貿易和技術標準等領域與盟友建立夥伴關係,這些領域並不包括在傳統自由貿易協定中。

顯然中美兩國都在搶奪經貿領導權的制高點。對中國而言,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市場化是唯一有效的制衡,「要開放、要合作、要互利」是確保和平紅利不被侵蝕的最佳方式。

CPTTP是全球最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勞工問題、環境保護和爭端解決方面有不少高要求。(Shutterstock)

不關門、不封閉、不自大

第三,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半冷戰」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後不僅沒有減弱的跡象,而且成為跨越黨派之爭的「國策」,美國已經成功將華為的5G技術排除出歐美日市場 。

隨着中國在5G和數位科技領域的突破,美國遏制中國最為明顯的行動就是遊說盟國放棄使用華為的5G技術,對華為全面制裁和圍剿,切斷對中國的晶片供應。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外是中東的阿聯酋,為此寧願得罪美國,不買美國的戰機,也不放棄華為的5G技術。

美國從特朗普開始就將中國的高科技公司列入制裁的黑名單,這一趨勢在拜登上台之後不斷擴大。2021年12月最新的名單中就包括曾經向美國國防部出口無人機的製造商大疆,以及積體電路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甚至準備在香港上市的獨角獸、人工智慧科技企業──商湯也被美國政府制裁,被迫推遲上市計劃。

另一方面美國也以安全為由,不准中國高科技公司、通信公司在美國運作,甚至阻止中國科技公司在他國的業務拓展。香港也因此受到牽連,由谷歌和臉書建議鋪設的太平洋電纜原本要連接香港,但美國司法部也以安全為由要求避開香港。

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半冷戰」狀態正導致全球供應鏈受到損害,國際貨幣基金會在2021年5月就警告,這會導致全球經濟GDP總量縮減5%。以晶元為例,特別是10奈米以下的晶片,美國的制裁措施導致中國無法獲得晶片,是除疫情之外造成晶片供不應求的因素之一。

美國還不准中國企業收購與晶元技術相關的企業,甚至晶元製造需要的光刻機也不准出口到中國。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加大自主開發的力度,以便突破「卡脖子」技術,阿里雲在2021年10月宣布成功研發「倚天710」5納米晶片,這是中國企業在高端晶元上的重大成就。

「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重心就是半導體、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在2025年須實現70%的自主保障。「2035年遠景目標」則希望在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取得領先世界的實力。

中國也愈來愈注重高端製造業的發展,電動汽車、綠色科技、可再生能源、金融科技、晶元、軟體等領域在未來的發展有極大潛力。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在剛剛公布的研究報告《偉大的技術競爭:中國和美國》中警告美國政府,未來10年,中國有可能在改變21世紀的關鍵技術領域超越美國,這包括人工智慧、5G、量子資訊科學(QIS)、半導體、生物技術和綠色能源。該報告認為,從電動汽車到太空研究、生物技術,甚至清潔能源,中國的發展一直與美國不相上下,以目前的速度可能會在未來10年超越美國。中國政府全力支援和激發企業的創新和競爭力,很快就會形成與矽谷不相伯仲的創新生態。

美國希望在中美新型的競爭關係中取得科技優勢,最大的殺手鐧就是人才。美國在高等教育領域也設置種種障礙,與中國軍事院校有關聯的學生無法獲得前往美國學習的簽證。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特別是出生在中國的人士,在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下無端受到歧視性的調查與懷疑,甚至入獄,影響了他們原先與中國同行的合作。

中美之爭就是人才之爭。對中國而言,要打破科技「半冷戰」的圍剿,就必須做到「不關門、不封閉、不自大」。

和平紅利不可失,人才紅利不可少。要吸引全球人才,除了可觀的研究資金和報酬,必須有良好和開放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還必須創造與世界接軌的體系和制度。

在美國司法部「中國行動」計劃下,與中國軍事院校有關聯的學者學生無端受到歧視性的調查與懷疑,甚至入獄。(Shutterstock)

「一球兩制」與「半融入」

科技「半冷戰」是否將世界帶入「一球兩制」的時代? 未來的世界將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技術體系? 截然對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

在「半冷戰」和「半脫鈎」發生之前,中國本身「半融入」世界的狀態也是導致中國與世界脫鈎和形成兩個體系的重要因素。如今在全球各地,連越南都可以使用臉書和谷歌,只有四個國家是例外。

善用中國的軟實力

但防火牆本身也影響中國企業在全球發揮影響力。TikTok這家源於中國的全球企業,就必須與姐妹企業抖音進行防火牆隔離,這影響了中國故事的傳播,也限制了自身在全球的話語權。微信在中國和中國之外也成了不完全相融的兩個版本。

美國列根研究所的民意調查顯示,52%的美國人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首次超過俄羅斯,這當然與美國官方視中國為對手的政策有關。但是在美國,從政界到學界甚至商界,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且必須遏制的聲音已成為主流。

不久前一位香港朋友參加了線上美國CEO的峰會,令我吃驚的是竟然有七成的參會者表示,如果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美國應該出兵「保衛」台灣,這比美國普通民眾只有五成多一點高出許多。美國商界在中國問題上竟然變成了鷹派,更加突顯了這世界已經進入「一球兩制」的新格局。

全球各國民眾對中國以往認同和讚賞的觀感發生了大轉彎,這與中國微弱的話語權有關,但更多與中國本身的軟實力有關。東亞鄰居韓國的文化影響力排名竟然遠超過中國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其文化體現的價值受到別人的認同,韓國的影視作品以及流行音樂走向世界就是一個例子。

國際間支持美國出兵「保衛」台灣聲音大。(Shutterstock)

不能放棄尋找共同價值

即便「一球兩制」是中美對抗和競爭的必然結果,但是中國應該如何建立自身的制度紅利?有效的管治和合理的秩序是其中的一面,寬鬆的空間與無畏的自由是另一面。中國之外的世界,一個普通人常常是從一個女記者入獄、一個大學女教師突然下崗、一個山村女教師失蹤、一個女運動員消失的報道中去感受和認識他們眼中的中國。唯有真實和透明,才能戰勝謊言與毀謗。

曾幾何時,中國遠不止是跨國企業投資的熱土,也是眾多國家的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夢想之地,他們看到了一個包容與多元的中國,這必須是中國繼續投射給全球的形象。過去兩三年,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上海,還是在香港,我不斷收到曾經深愛那些城市的朋友們收拾行囊離開中國、返回故國的消息。但一個與全球連結的城市與國度離不開多彩與多元。

即便「一球兩制」是難以避免的結局,我們更不應該從「半融入」的狀態中退守,放棄尋找普遍認同的價值,我們必須與世界相融相知。至少在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擁有平等說話的權力,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

中國與世界的第三次鏈接是中國的一次新機會,我們必須確保貿易紅利、創新紅利、和平紅利、人才紅利和制度紅利可以驅動中國下一輪的發展。

30年前的春天,一次奇跡般的南行讓中國走出低迷、沉悶、失望的困局,爾後是一個被認同、讚賞和羡慕的新世界。

30年後的春天,我們有理由和有必要再次期望發生這樣的奇蹟。這意味着在2022年這個歷史的轉捩點,我們需要突破與創新、信心與希望、敢想與實幹。

〈【新年隨想】我們需要另一次「南巡」奇蹟:與世界的第三次連結〉二之二

原刊於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微信號,本社獲作者授權分篇轉載,題為編輯擬。

更多精采文章

  • 新年回想:恐懼與希望新年回想:恐懼與希望
  • 戰爭與疫情何以改變全球化格局?戰爭與疫情何以改變全球化格局?
  • 西方在香港議題上還可做些什麼?西方在香港議題上還可做些什麼?
  • 中美關係會糟糕到什麼程度中美關係會糟糕到什麼程度
  • 過去的世界已終結 「半球化」成最大特徵過去的世界已終結 「半球化」成最大特徵

  • 中國經濟放緩外交遇險 須保持貿易與創新紅利
  • 失序時代裏  須聚焦平衡
  • 做YouTuber很容易得罪人

劉寧榮

大學教授、資深媒體人,現任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大灣區發展),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常務副院長(商學及中國發展),推動成立中國商業學院暨企業研究院,並出任創院院長;專注政經趨勢與全球化、教育創新與領導力、戰略與品牌管理、營銷與商業傳播。他曾任職中美兩國多家媒體,長期觀察中美關係和全球發展趨勢,兩次全程採訪美國大選。出版紀實、評論和學術作品5冊。他是美國亞洲基金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及德國柏林國際新聞研究院的訪問學人。中國南開大學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碩士,英國布裡斯托大學博士。
View all posts
標籤: 一球兩制中美關係專題供應鏈全球化冷戰創新科技數位革命晶片貿易規則
申請成為灼見名家基本會員,免費收取電子報
同意灼見名家會員服務條款及細則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編輯精選

民建聯執委會議選出陳克勤任主席。(陳克勤Facebook圖片)
灼見報道

民建聯改選領導層 陳克勤任主席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在張五常眼中,現實世界才是經濟學的實驗室,而且經濟學具有公理性(axiomatic),其最終目的是能夠解釋和預測。(灼見名家製圖)
灼見專訪

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5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中)、中大副校長陳德章教授(左五)、中大副校長陳偉儀教授(右四)、香港貿易發展局助理總裁古靜敏女士(右五),以及一眾校友傳承基金執行委員會委員一起主持中大創業日2023開幕典禮。(中大提供)
灼見創科

創科工業局長孫東 微軟港澳總經理陳珊珊 齊撐母校中大創業日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4
港隊在開幕式進場時,特首李家超站立揮手致意。(李家超社交平台)
灼見報道

杭州亞運開幕 習近平李家超出席 數碼與實體火炬手同點聖火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3
香港警方正調查有關JPEX涉嫌欺詐的指控,不排除再有涉案人士被捕或協助調查。(Shutterstock)
灼見報道

JPEX虛幣風暴香港史上最傷 發展虛擬資產中心願景受考驗

作者: 本社編輯部
2023-09-22

影片

  • 陳文鴻教授:中國怎樣部署全球戰略 抗衡美國霸權?一帶一路倡議 香港為何仍未發揮作用?
  • 陳鳳翔:拜登四處樹敵令全球投入去美國化? 新興國家紛紛走上去美元化不歸路?
  • 鄭國漢教授:10年校長任內經歷佔中與黑暴有什麼體會? 大學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 陳文鴻教授:習近平不去印度見拜登有何考慮? 金正恩與普京會面密謀哪些合作?
  • 陳鳳翔:日、法科技巨企為何無法抗衡美國壓迫? 華為面對無理打壓 怎樣浴火重生?
  • 陳文鴻教授:美強中弱 中國如何合縱連橫對抗霸權?北京怎樣防範政商學精英叛變?
  • 黃錦輝教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為何無功而返?華為新手機技術無懼美科技禁制?
  • 張建雄:年輕人早熟 何時開始培養為學與做人之道?從《中庸》、《大學》吸收什麼教子智慧?
  • 張仁良教授:擔任教大校長10年 教師培訓制度有何革新? 怎樣總結香港教育的偏差與改進?
Currently Playing

熱門文章

  • 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專訪張五常:人的能力與選擇──發問、人腦、選科 本社編輯部
  •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馮珍今
  • 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本社編輯部
  • 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專訪郭少棠:從自傳式民族學角度 看中大校董會事件 本社編輯部
  • 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林毅夫教授:中國不會發生資產負債表衰退 本社編輯部
  • 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張五常教授:世界級經濟學大師為何對我傾囊相授? 怎樣做學問才會有大成就? 本社編輯部
  • 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專訪張五常:文化修養和語文學習 本社編輯部
  • 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梁錦松深圳設首家港資大型私院 憑三不賺原則嶄新醫療體驗惠民 本社編輯部
  • 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歷史視野看疫情──美化歌頌還是正視反思? 施林海
  • 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陶傑:如果當年彼得大帝和康熙結盟 編輯精選
  • 學習:一個過程學習:一個過程 程介明
  • 刷牙與洗牙刷牙與洗牙 常霖法師
  • 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虛幣平台JPEX風波愈演愈烈 逾千四苦主報案 涉款10億 本社編輯部
  • 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高教界辦國慶晚宴 施俊輝:共同培養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才 編輯精選
  • 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專訪張五常:學術環境、青年前途、學習態度 本社編輯部
  • 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香港專上學府校長大換班 文灼非
  • 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新聞聯舉行27周年會員大會暨換屆選舉大會 李大宏榮膺第11屆理事會主席 編輯精選
  • 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發跡地亦是傷心地──李白的長安情意結 本社編輯部
  • 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G20的來龍去脈和未來 張建雄
  • 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二維碼點餐生意更少? 車品覺

推薦作家

  • 曾國平
  • 譚新強
  • 劉銳紹
  • 艾雲豪
  • 車品覺
  • 余錦明
  • 周光蓁
  • 張宗永
  • 潘文慧
  • 李大齊
  • 林嘉良
  • 黃錦輝

承印人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聯絡我們

公司 : 灼見名家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 :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10樓1002室
總機 : +852 2818 3011
傳真 : +852 2818 3022
業務電話 :+852 2818 3638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追蹤我們的社交平台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政局
    • 中國
    • 香港
    • 台灣
    • 國際
  • 教育
    • 親子
    • 幼兒教育
    • 小學
    • 中學
    • 高等教育
    • 國際教育
  • 文化
    • 文學
    • 歷史
    • 藝術
    • 語言
    • 電影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金融
  • 生活
    • 心靈
    • 潮流
    • 飲食
    • 旅遊
  • 健康
    • 中醫
    • 西醫
    • 保健
    • 運動
  • 商業
    • 企管
    • 創業
    • 領袖
  • 科技
    • 科普
    • 科研
  • 影片
  • 名家榜
  • 灼見活動
  • 關於我們

© Master Insight Media Limited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私隱政策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Fill the forms bellow to register

All fields are required. Log In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